第一章 “时间体验”与中国诗歌的历史转型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中国诗歌蕴含着中国人异常丰富的时间体验,对“诗歌”与“时间”之关系的探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味。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视域中作为“客体”的时间,在文学与诗歌的视野中,“时间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生存的体验”[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人的“时间体验”有其独特的表达。总体来说,“时间体验”与中国诗歌的复杂关系是通过相互渗透的两个层面体现的。第一,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2],作为重要的动力机制,特定文化形态与时代语境中的时间意识规约了诗歌的主题与形式,“时间意识”对诗人心态与诗歌写作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时间意识”的深层嬗变会促进诗歌在思想、形式、文体、语言等方面的革新与转型;第二,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写作,往往表达出独具个性的时间抒写,时间抒写的“丰富性”既体现为不同时代语境下“时间主题”的整体趋势,还体现为不同诗人基于自身的时间体验对时间展开的多维抒写,在这个意义上,诗歌的时间抒写对特定时代“时间意识”的形成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具体的经验表达上,一方面,诗歌以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丰富的时间体验,使得某些时间体验中的典型经验得到语言的形塑,成为诗歌经验表达的“共同基础”,在诗歌史中获得深厚的美学积淀,拓宽了人们时间体验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间体验有效地拓展了诗歌的艺术主题与表意空间,诗歌的时间抒写正是以日常的时间体验为根据的,只有获得丰富、独特的时间体验,才有可能以语言的方式在诗歌中抒写时间。

本章旨在探寻古今“时间体验”的演变与中国诗歌历史转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