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鄂温克族文学的创作特征
鄂温克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呈现出独特的内涵特征:
1.从创作主体来看,鄂温克族文学呈现出人数少、作品多的生态样貌。作为人口稀少的民族,作家的人数、作品的数量相对于民族人口基数而言,形成巨大反差,这使鄂温克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有显著的差别,也是最独特的文学现象。
2.从创作内容来看,鄂温克族文学创作具有民族性特征。首先,无论是鄂温克族口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都有大量民族生活内容、风俗地物的描写,这是鄂温克族作家的创作自觉。广袤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驯鹿文化、生存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万物有灵的萨满信仰,这些鄂温克人生活的日常,成为鄂温克族文学创作的土壤,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森林文化、驯鹿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审美的陌生化、差异性特质,使得鄂温克文学主体一旦形成,便成为文坛瞩目的现象,带来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成为多民族文学“一体多元”之“多元”的很好的诠释。其次,鄂温克族文学在描写民族文化生活的同时,刻画了鄂温克人善良、热情、勇敢、坚毅、纯朴的民族性格,无论是神话里的英雄人物还是小说里的主人公,无不具备这样的品质。最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是基石,在这之上,鄂温克族文学向我们完整展现了这里的人们所具有的追求自由、乐观向上、敬畏自然、信奉神灵的民族精神气质。但是在理解这些不同方面的精神气质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鄂温克族文学在艺术蕴涵上整体呈现出的是“忧郁”基调,无论我们有多少“明亮”的方面,鄂温克族文学的底色却是“忧郁”的,这是它最重要和突出的审美特征,而这一“忧郁”的美学特征,必须放到鄂温克民族历史遭遇的语境中去理解与把握,否则,前述所说的“民族性”就是隔靴搔痒的表述。
3.从与其他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来看,鄂温克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互动交流,促进了鄂温克族文学的向前发展。鄂温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同时又与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因此,俄罗斯文学、汉族文学,以及蒙古族文学等都不可避免地对鄂温克族文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互为影响的,这是促进一个民族文学不断保持活力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4.从传播效果来看,鄂温克族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中,处于“边缘化写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首先是相比于其他民族,人口稀少的客观事实使得作品的数量在绝对值上很难与其他民族比肩;其次,由于鄂温克族文学作品很多是非汉语书写,翻译成了影响鄂温克文学是否被广大汉语读者群体、主流文坛、批评家了解的重要因素,这使得鄂温克文学在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最后,如同生态移民在一定程度上让鄂温克人陷入困境一样,工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让他们在现代生活面前无所适从,因此真正把笔触深入当代生活的鄂温克文学作品很少,这是鄂温克文学目前一个创作上的困境。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一味地停留在坚守民族文化传统,而不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下人们的生活同步,那么,“边缘化”的局面就不会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