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国诗文集版本考述与十国文学研究(全二册)
- 李最欣
- 2458字
- 2025-04-24 16:36:22
自序
本书是在笔者主持的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题成果《十国诗文集版本考述和十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唐宋之间除北汉外皆在中国南方的十个割据、半割据政权的文学(主要是诗词)概况。
本书的阅读对象是古籍整理者、古代文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为尽可能少地浪费读者的时间,现将各编主旨和阅读建议交代如下。
第一编《十国艺文志考索》调查曾有著作的十国文人有多少,这些文人各有著作多少,现存多少,现存著作中有集部善本书存世者是多少。结论是,十国243人曾有著作562种9821卷,现存83种1029卷,现存著作中有集部善本书存世者是21人22种157卷(不知卷数者均不计)。如欲知十国中各国著作对比等情况,请看本编小结;如欲知每个作者、每种著作的详情,请阅读本编正文,尤其是“笔者按”。该编《十国艺文志考索》是历史上第二部“以人领书,以书隶人”的艺文志(第一部此类艺文志见2007年版拙著《钱氏吴越国文献和文学考论》的第二章《吴越国艺文志考索》,本书第一编《十国艺文志考索》修订后已经收录)。之所以要摒弃传统艺文志“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或四部子目分类的方法,是因为传统艺文志分类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语)的优点因十国著作太少而无从发挥,而且本书确实没有考辨学术源流的任务(本书只考辨十国文人集部著作的版本源流)。
第二编《十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收集了十国集部著作的序跋332篇,其中109篇世所罕闻,连《古籍版本题记索引》这样的工具书也未提及,这109篇序跋因为本次收录而得以问世;《古籍版本题记索引》提及的223篇序跋有许多序跋也是因为这次抄录而首次得见(具体未统计,以罗隐著作序跋为参照的话,则在半数以上)。这332篇序跋纵跨唐代至近代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作者或为著名文人,或为著名学者,或为著名的文人兼学者,总之是向学之士。假若有读者觉得:“嗯,这书其他四编没啥价值,就是抄录的十几万字的前人序跋有点用。”那笔者就甚感宽慰了。提醒一下,对于十国研究者来说,这332篇序跋必读必看,属于绕不过去的材料,故于此郑重推荐。
第三编《十国文人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全面、彻底、系统地考辨了十国中21名作者20部诗文集(李璟、李煜二人的词作合为一部书)的流传过程和版本演变的源流,并且制作了版本源流示意图。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一定规模的版本源流示意图著作(此前仅有某部古籍整理者绘制的单部书的版本源流示意图)。如欲从事古籍整理,尤其是十国中这21人著作的整理或再整理(修订),则本编具有参用价值。版本学名家黄永年先生在《古籍版本学》中呼唤一种“一检即得、备详其书版本源流优劣的高级工具书或曰专著”,本编是对黄先生呼吁的首次实践性回应。
第四编《十国文人生平事迹与作品真伪辨正》仅对十国文人中生平和著作有争议而且笔者有心得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对十国文人生平行迹和著作的全面考索。也就是说,要了解十国文人生平行迹的详细情况仅看本编是绝对不可以的,而必须看《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著作才行;本编中讨论的九个问题多数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且每个问题(不管是不是热点)皆有笔者自己的创见。
第五编《十国文学创作述论》全面论述十国文学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其价值在于,一是描述了十国历史的简要情况及其与文学的关系;二是分析了十国中每个国家主要文人的重要诗词,为《十国文人诗词选》之类著作的问世打了头阵;三是努力以文学性的语言还原了十国作品中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意境。这里补说一下。自来诗词鉴赏,不外二种方法。一是古人随手批注的只言片语式点评,诗话、词话著作的点评亦属此种;二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诗词鉴赏热兴起而出现的《唐诗鉴赏辞典》之类工具书中的欣赏文章。感悟式点评真意较多,但字数太少,而且往往语义不明;辞典式欣赏又仔细又全面,相较感悟式点评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与原诗词往往是两张皮,鲜有探骊得珠之妙。笔者无知无畏,尝试用还原意境的方法分析诗词,这可以称为意境还原法。因为是初创,还原不够,文笔不美,故只能起抛砖引玉之效,甚或“之笑”。
笔者读研究生时,还可以写出编辑和朋友都认为“太高深”、“看不懂”的论文,而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所写论文连理工科的朋友都能看得懂,其水平明显呈下行之势。每思及此,不免黯然。所以从事该项目之初,笔者曾想写得高深一点,以符合“国家项目”的级别,但下笔仍旧浅显,连前三编文献研究中的“笔者按”文字都是如此风格。故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又肤浅又通俗,而且鲜有白居易新乐府诗浅俗外表下的雅正内涵。
本书的撰写当然受到了前人学术著作的指引,但全书所有内容都是笔者亲力亲为。材料是自己找的,而且尽可能用最早材料;顺序是自己排的,而且尽可能符合事理逻辑;结论是自己得出的,而且总是直言不讳。其结果是,不但指出了包括《文献通考》这种经典在内的十余种学术著作的诸多错误,而且试图推翻包括王国维先生在内一些学术名家的权威论断,给人一种“遇错必敢纠正,当仁不让大师”的莽撞和执拗,颇有点王安石写史论文的味道,但远没有王安石洞察历史的不俗眼光。又执拗又鲁莽,这应该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1998年读到叶嘉莹女士《唐宋词十七讲》等著作时,古典诗词的魅力在笔者内心深处激起巨大浪花,朵朵鲜美,弹指间十余年过去,“芳至今犹未歇”。于是笔者分析诗词时不惧邯郸学步之讥,极力地发掘古人的精义妙言以图“发潜德之幽光”,而且自不量力地想让自己的文笔像古典诗词一样魅力四射。但是,天资的过于驽钝再加上过多的文献研究使得本书给读者诸君留下最深印象的,肯定不是分析古典诗词时叶氏智慧的灵光闪现,而是18万序跋著录文字抄录时(其实很多时候是键盘输入)雕像般的僵硬呆板,以及笔者在图书馆电脑前劳作一天后浑身上下一如明版书字体般的傻里傻气。灵气才气全无,笨功夫特别多,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如果您碰到本书偶翻一过,然后摇头不已,叹息连连:“真肤浅,真执拗,真笨拙”,那么您就看出笔者的原形了。
欢迎鼓励,谢谢!欢迎批评,谢谢!欢迎指正,谢谢!
李最欣
2017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