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唐国艺文志考索

01 南唐国沈彬2种12卷(均佚)

沈彬(864?—961),字子文,高安(今属江西)人。仕南唐,积官至吏部郎中。与诗僧虚中、齐己、贯休为诗友,与韦庄、杜光庭相唱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3页)。有著作2种12卷,均佚。

(一)沈彬《闲居集》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沈彬《闲居集》十卷。”

(二)《沈彬诗》二卷(佚)

书名又作《沈彬集》。卷数又作一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沈彬诗》二卷。”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沈彬诗》一卷。右唐沈彬保大(943—957)中以尚书郎致仕,居高安。集中有与韦庄、杜光庭、贯休诗,唐末三人皆在蜀,疑其同时避乱尝入蜀云。上李昪山水图诗在焉。”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别集诗”云:“《沈彬诗》二卷。”

《遂初》(1194)“别集类”云:“《沈彬》。”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云:“《沈彬集》一卷。晁氏曰:南唐沈彬,保大(943—957)中以尚书郎致仕,居高安。集中有与韦庄、杜光庭、贯休诗,唐末三人皆在蜀,疑其同时避乱尝入蜀云。上李昪山水图诗在焉。”笔者按:《郡斋读书志》作《沈彬诗》,不知《文献通考》何以会误为《沈彬集》。

02 南唐国李建勋2种22卷(存1种2卷)

李建勋(873?—952),字致尧,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赵王李德诚子。历仕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积官至平章事,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卒谥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95页)。有著作2种22卷,存1种2卷。诗一卷,见《全唐诗》卷七三九,《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四补1首。

(一)李建勋《钟山公集》二十卷(佚)

书名又作《李建勋集》、《钟山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钟山公集》二十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李建勋诗》二卷(伪唐),又《钟山公集》二十卷。”

《遂初》(1194)“别集类”云:“南唐李建勋”。

《唐才子传》(1304)卷七《李建勋传》云:“有《钟山集》二十卷,行于世。”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建勋集》二十卷。”笔者按:此《李建勋集》二十卷,显然就是李建勋的《钟山公集》,故作同书异名对待。

(二)《李建勋诗》二卷(存)

书名又作《李建勋集》、《李丞相诗集》。卷数又作一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李建勋诗》二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李建勋诗》二卷(伪唐),又《钟山公集》二十卷。”

《直斋》(1262)卷十九“诗集类上”云:“《李建勋集》一卷。南唐宰相李建勋撰。”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所云引《直斋》同。

笔者按:瞿氏铁琴铜剑楼1918年有影宋刊本《李丞相诗集》二卷,系据南宋陈宅书籍铺刻本影刻,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入《四部丛刊续编》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入《续修四库全书》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有《中华再造善本》版。此《李丞相诗集》二卷为南宋刊刻书籍的名家陈起的书籍铺所刊刻,不是声名不彰的无名氏刊刻的,更不是抄本,这样的书,竟然没有被著录于《宋史·艺文志》中,真是奇怪。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席启寓琴川书屋据宋刻本重新刊刻,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亦是常见书,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八年(1773—1783)纂修四库全书时,又漏收了此《李丞相诗集》二卷,这又是怪事。中华书局1992年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李建勋”词条云李建勋的著作“皆已散佚”的讹误,很可能受到了此书不见收于《四库全书》这一事实的影响。

03 南唐国孙鲂1种3卷(佚)

孙鲂(生卒年不详),字伯鱼,南昌(今属江西)人。一作乐安(今属江西)人。从郑谷学诗于宜春。历仕吴、南唐。南唐烈祖时,官宗正郎,卒。与沈彬、李建勋、齐己等人为诗友,有诗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32页)。有著作1种1卷,佚。存诗36首,见《全唐诗》卷七四三、《全唐诗补遗》五、《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三。

(一)《孙鲂诗集》三卷(佚)

书名又作《孙鲂诗》。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孙鲂诗》三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孙鲂诗》三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孙鲂诗集》三卷。”又云:“《孙鲂诗》五卷。”

04 南唐国孙晟3种11卷(均佚)

孙晟(?—956)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今山东诸城)人。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好为诗,画贾岛像于屋壁,朝夕事之。后易儒服,至镇州谒后唐庄宗,授著作佐郎。后唐明宗天成(926—930)间为汴州判官。后亡命陈、宋间。后唐末奔吴,为徐知诰(即李昪)所知。历事南唐烈祖、元宗二十余年。保大十四年(956)为后周所杀。南唐追赠鲁国公(《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35页)。有著作3种11卷,均佚。存文1篇,见《全唐文》卷八六一,署名孙忌。

(一)《孙晟集》五卷(佚)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孙晟集》五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孙晟集》五卷。”又云:“孙晟《续古缺文》一卷。”

(二)孙晟《续古缺文》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孙晟集》五卷。”又云:“孙晟《续古缺文》一卷。”

(三)《孙晟文集》五卷(佚)

卷数又作三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孙晟文集》五卷。”

《郡斋》(1187)后志卷二“别集类”云:“《孙晟文集》三卷。右南唐孙晟,字凤,密州人。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常画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后乃儒服,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为著作佐郎。天成(926—930)中,奔于吴。李昪父子用之为相。周世宗征淮,璟惧,遣晟奉表求和。世宗召问江南事,不对,杀之。璟闻,赠鲁国公。”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所云引《郡斋》同。

05 南唐国宋齐丘8种42卷(存2种9卷)

宋齐丘(887—959),其名一作齐邱,初字超回,后改字子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小时家居南昌。历仕吴、南唐,积官宰相。赐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后自缢死,谥丑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7—398页)。有著作8种42卷,存2种9卷。存诗4首,见《全唐诗》卷七三八、《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三。存文4篇,见《全唐文》卷八七零、《唐文拾遗》卷四七。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云宋齐丘“集均佚”[1],显然错误。

(一)宋齐丘《化书》六卷(存)

作者名又作宋齐邱。详下。

《崇文》(1041)卷五“小说类”云:“《化书》六卷。”不言作者。

《通志》(1161)卷六十七艺文略第五道家“诸子”云:“宋齐邱《化书》六卷。”

《郡斋》(1187)卷三上“杂家类”云:“宋齐丘《化书》六卷。右伪唐宋齐丘子嵩撰。张耒文潜尝题其后云:‘齐丘之智,特犬鼠之雄耳,盖不足道。其为《化书》,虽皆浅机小数,亦微有以见于黄老之所谓道德,其能成功,有以也。文章颇亦高简有可喜者。其言曰:君子有奇智,天下不亲,虽圣人出,斯言不废’。”

《遂初》(1194)“道家类”云:“宋齐丘《化书》。”

《直斋》(1262)卷十“杂家类”云:“《化书》六卷。南唐宰相庐陵宋齐丘子嵩撰。”

《通考》(1319)卷二百十四经籍考四十一“子·杂家”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宋齐丘《化书》六卷,又《理训》十卷。”

《十国》(1672)卷二十《宋齐邱传》云:“宋齐邱……有《文集》六卷(《宋史》艺文志:宋齐邱《祀玄集》三卷)、《增补玉管照神经》十卷、《化书》六卷。或曰:《化书》,谭峭所作。齐邱特窃而有之。”

《文渊阁书目》卷四“道书”云:“谭景升《化书》一部一册。”又云“文昌《化书》一部一册。”笔者按:不知和宋齐邱此书有关否。笔者又按:南唐谭峭《化书》,四库现存。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七十七“子部·杂家类”云:“《化书》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曰齐邱子,称南唐宋齐邱撰。宋张耒跋其书,遂谓齐邱犬鼠之雄,盖不足道。晁公武亦以齐邱所撰,著于录。然宋碧虚子陈景元跋称旧传陈抟言谭峭景升在终南著《化书》,因游三茅,历建康,见齐邱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邱遂夺为己有而序之,则此书为峭所撰,称齐邱子者,非也。书凡六篇,曰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检化,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亦简劲奥质。元陆友仁《砚北杂志》称谭景升书,世未尝见他书言,其论书道,钟王而下,一人而已。今考《书道》一条,见在《仁化》篇中王。友仁顾未之见,则元世流传,盖已罕矣。明初,代王府尝为刊行,后复有刘氏、申氏诸本,今仍改题《化书》而以陈景元跋附焉。峭为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师嵩山道士得辟谷养气之术,见沈汾《续仙传》中,其说神怪不足深辨。又道家称峭为紫霄真人,而《五代史·闽世家》称王昶好巫,拜道士谭紫霄为正一先生,其事与峭同时,不知即为一人否。方外之人,行踪靡定,亦无从而究诘矣。”

笔者按:《化书》的作者,郑樵《通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脱脱《宋史》均云是宋齐邱,即便是嘲讽宋齐邱的张耒,也没有说《化书》的作者不是宋齐邱,反而说《化书》的作者就是宋齐邱。《化书》作者为谭峭的说法,出于宋碧虚子陈景元,陈景元的依据是“旧传”,“旧传”的依据是“陈抟说”,陈抟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没有交代,是有根还是无根,不知道,至少是没有看到有根。所以,《化书》的作者是谭峭的说法不但只有一个孤证,而且这个孤证是没有依据的,故不可信从。而元陆友仁所说谭景升《化书》,从逻辑上看,完全可能得自于宋碧虚子陈景元的说法,至少,陆友仁也没有提出其说法的任何依据。可见,《化书》的作者还是看作是宋齐邱比较稳妥,四库馆臣的观点不可信从。

笔者又按: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只是说“谭景升书,世未尝见他书言”,陆友仁没说自己没见,而且陆友仁能如此说,即使不能证明陆友仁见过所谓的谭景升书,至少也是听说过该书,而“其论书道,钟王而下,一人而已”的评论,正好证明陆友仁确实见过所谓的谭景升的《化书》。不知道四库馆臣何以会得出“友仁顾未之见”的结论,真是奇怪。再退一步,就算陆友仁未见过《化书》,或者就算陆友仁认为《化书》一书,“世未尝见他书言”,那也很难得出“则元世流传,盖已罕矣”的结论,除非明确指出陆友仁对藏书和艺文志之事十分熟悉或者他找《化书》下了很大功夫,或者他博览众书,亦未见他书有言《化书》者。至少,四库馆臣认为《化书》一书“友仁顾未之见”的说法是肯定错误的,因为陆友仁确实见了且翻看了《化书》。

(二)宋齐丘《理训》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宋齐丘《化书》六卷,又《理训》十卷。”

(三)宋齐丘《玉管照神局》二卷(存,卷数作三卷)

书名又名《玉管照神经》。详下。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五行类”云:“宋齐丘《玉管照神局》二卷、《花经》三卷(序云黄巢得于长安)。”

《通志》(1161)卷六十八艺文略第六“五行类”之“相法”云:“宋齐邱《玉管照神局》二卷。”

《十国》(1672)卷二十《宋齐邱传》云:“宋齐邱……有……《增补玉管照神经》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九“子部·术数类”云:“《玉管照神局》三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南唐宋齐邱撰。齐邱,字超回,改字子嵩,庐陵人。初以布衣事李昪,授殿直军判官,擢右司员外郎,累迁同平章事,兼知尚书省事。李璟嗣立,以太傅领剑南、东川节度使,封楚国公。寻得罪,被废,自经死。事迹具《南唐书》本传。齐邱生五季俶扰之世,以权谲自喜,尤好术数,凡挟象纬青乌姑布壬遁之术,居门下者,常数十辈,皆厚以资之。是书专论相术,疑即出其门下客所撰集而假齐邱名以行世者也。《宋史》艺文志、焦竑《经籍志》皆称《玉管照神局》二卷,其名与此本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玉管照神》而无局字,且仅有一卷,疑所见本非完帙。吴任臣《十国春秋》则载齐邱有《玉管照神经》十卷,名目稍异而卷数亦与宋志不符。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与《十国春秋》相合,且称上局所论皆人之体貌有形可见,故谓之阳局;下局所论皆出形之外,无象可观,故谓之阴局。其言体例甚悉。此本为永乐大典所载,大指皆以形状立论,与钱氏所云有阴阳二局者不符。疑此本即宋志所称之二卷,故与十卷之本多所同异欤?术家之书,为后人缘饰增损,彼此抵牾,往往如此,不足深诘。特以其议论颇为清晰而所取各书尤多世所未睹,犹属相传旧文,故稍加订正,类为三卷,录备一家焉。”

(四)宋齐丘《花经》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五行类”云:“宋齐丘《玉管照神局》二卷、《花经》三卷(序云黄巢得于长安)。”

(五)宋齐丘《祀玄集》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宋齐丘《祀玄集》三卷。”

(六)《宋齐丘文传》十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宋齐丘文传》十三卷。”

笔者按:《宋史》卷三百六《乐黄目传》云《宋齐丘文传》十三卷为乐史所作。

(七)《宋齐邱集》四卷(佚)

卷数又作六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宋齐邱集》四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宋齐邱集》六卷(伪唐)。”

(八)《宋齐邱四六》一卷(佚)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四六”云:“《宋齐邱四六》一卷。”

06 南唐国王绍颜1种10卷(佚)

王绍颜(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时人。烈祖升元三年(939),书宋齐丘《凤凰台诗》并刻石(《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页)。有著作1种10卷,佚。

(一)王绍颜《军书》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类”云:“王绍颜《军书》十卷(缺)。”

《宋史》卷二百九艺文八“总集类”云:“王绍颜《军书》十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军书”云:“王绍颜《军书》十卷(伪唐人)。”

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王绍颜”词条云“著有《军书》“十卷”,《通志·艺文略》收入总集类。”[2]但是,此书入“军书”类,非总集类,《通志》卷七十艺文略第八“总集”类所收七十二部书中无王绍颜《军书》。

07 南唐国廖凝1种7卷(佚)

廖凝(生卒年不详),字熙绩,虔州虔化(今江西赣州)人。后梁太祖(907—913年在位)时,奔湖南。951年,南唐灭楚,廖凝遂至金陵。诗人廖匡图之弟。历仕马楚、南唐,积官连州刺史。与李建勋为诗友,江左学诗者多造其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810页)。有著作1种7卷,佚。存诗3首,见《全唐诗》卷七四零。

(一)《廖凝诗集》七卷(佚)

书名一作《廖凝诗》。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廖凝诗》七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廖凝诗集》七卷、《廖邈诗集》二卷、《廖融诗集》四卷。”

《十国》(1672)卷二十九《廖凝传》云:“廖凝……久之,复起为连州刺史。与张居咏辈为诗友。未几,复辞归,隐衡山,有诗集七卷。”

08 南唐国姜虔嗣2种20卷,另2种83卷存疑(均佚)

姜虔嗣(生卒年不详),五代时人。有著作2种20卷,另2种83卷存疑,均佚(《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此人)。

笔者按:据《崇文总目》卷二知姜虔嗣为南唐人;据《通志》卷六十五知吴国天祚(935—937)时姜虔嗣撰成《江南刑律统类》十卷,假定此时姜虔嗣四十余岁,则其生年应在史虚白(895?—961?)之前,故将姜虔嗣置于此处。

(一)姜虔嗣《春秋三传纂要》十卷(佚)

书名又作《春秋纂例》。卷数又作二十卷。详下。

《崇文》(1041)卷二“春秋类”云:“《春秋纂要》十卷(缺)。伪唐人姜虔嗣撰。以春秋左氏、公、谷三家之传学者抄集之文(谨按:此下似有脱文)谨按:《文献通考》引此作《春秋纂例》,《宋志》作‘纂要’。”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春秋类”云:“姜虔嗣《春秋三传纂要》二十卷。”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二经籍考九之“经·春秋”所云引《崇文》同。

(二)姜虔嗣《江南刑律统类》十卷(佚)

《崇文》(1041)卷四“刑法类”云:“《江南刑律统类》十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刑法总类”云:“《江南刑律统类》十卷(伪吴天祚中姜虔嗣撰)。”笔者按:吴国天祚为935—937年。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刑法类”云:“姜虔嗣……《江南刑律统类》十卷。”

存疑书二种:

(一)《江南格令条》八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刑法类”云:“姜虔嗣……《江南格令条》八十卷。”

(二)《蜀杂制敕》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刑法类”云:“姜虔嗣……《蜀杂制敕》三卷。”

笔者按:《江南格令条》八十卷、《蜀杂制敕》三卷是不是姜虔嗣的著作,《宋史》未交代清楚,但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十三有“姜虔嗣《蜀杂制敕》三卷”的记载。如果曹学佺的说法不错,那么,依据《宋史·艺文志》“姜虔嗣《江南刑律统类》十卷、《江南格令条》八十卷、《蜀杂制敕》三卷”的著录顺序,《江南格令条》八十卷也应该是姜虔嗣的著作。但是,明曹学佺没有交代出处或依据,故还是存疑为妙。

09 南唐国史虚白1种1卷(存)

史虚白(895?—961?),字畏名,北海(今属山东)人。南唐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31页)。有著作1种1卷,存。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31页云:“《宋史·艺文志》著录其《钓矶立谈》一卷,实为其子所著。”又云:“陆游《南唐书》(1210)谓有《虚白文集》,宋仁宗天圣(1023—1032)中由其孙史温献上,久佚。”因《虚白文集》未入各艺文志和书目类书籍,故存此待考。

(一)史虚白《钓矶立谈》一卷(存)

书名又作《钓矶立谈记》。详下。

《遂初》(1194)“别集类”云:“《钓矶立谈》。”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小说类”云:“史虚白《钓矶立谈记》一卷。”

《十国》(1672)卷二十九《史虚白传》云:“史虚白……著有《钓矶立谈》一卷。言江南废兴事颇备(宋天圣中,虚白孙温官虞部员外郎,献《虚白文集》,仁宗爱之,追号虚白冲靖先生)。”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六十六史部“载记类”云:“《钓矶立谈》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是书世有两本。此本为叶林宗从钱曾家宋刻抄出,后题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刊行,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云,叟,山东一无闻人也。清泰(934—936)年中随先校书避地江表,始营钓矶于江渚。割江之后,先校书不禄。叟嗣守敝庐,不复以进取为念。王师吊伐,时移事往,将就芜没,随意所向,迹之于纸,得二百二十许条,题之曰《钓矶立谈》云云。别一本为曹寅所刊,卷首佚其自序。又,卷首有‘杨氏奄有江淮’、‘赵王李德诚’二条,其余亦多异同,而题曰史虚白撰,盖据《宋史》艺文志之文。考马令《南唐书》,虚白,山东人,中原多事,同韩熙载渡淮,以诗酒自娱,不言其有所著述。观书中‘山东有隐君子者’一条,称与熙载同时渡淮,以书干烈祖,擢为校书郎,非其所愿,遂卒不仕。又‘唐祚中兴’一条云有隐君子作割江赋以讽。又有隐士诗云‘风雨揭却屋,浑家醉不知’云云,与虚白传悉合。则隐君子当即虚白。序中两称先校书,则作书者当为虚白之子。宋志荒谬不足为据。曹氏新本,竟题虚白名,殊未考也。又,南宋费枢亦尝撰《钓矶立谈》,今尚载陶宗仪《说郛》中,其文与此迥别,则又名同而实异者矣。其书杂录南唐事迹,附以论断。其中徐铉一条,称铉方奉诏与汤悦书江南事,虑铉与潘佑不协,或诬以他词,则亦杂史中之不失是非者也。”

10 南唐国乔匡舜3种23卷(均佚)

乔匡舜(898—972),又名乔舜封、乔舜,字亚元,广陵高邮(今属江西)人。仕南唐,积官刑部侍郎。乔匡舜在宋齐丘门下,每为文赋诗咏,多为人所称赏,与诗人徐铉、徐锴兄弟为忘年交。其卒后,徐铉有诗哭之,称其为“词赋离骚客”(《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78页)。有著作3种23卷,均佚。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乔匡舜”未提到乔匡舜又作“乔舜封”、“乔舜”,亦未提到乔匡舜除《拟谣》十卷之外的二种著作。

(一)乔舜封《古今语要》十二卷(佚)

《崇文》(1041)卷五“杂家类”云:“《古今语要》十二卷。”

《通志》(1161)卷六十八艺文略第六“杂家”云:“《古今语要》十二卷(伪唐乔舜封撰)。”

《遂初》(1194)“杂家类”云:“《古今语要》。”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史钞类”云:“乔舜《古今语要》十二卷”,卷二百七艺文六“类事类”云:“乔舜封《古今语要》十二卷。”笔者按:乔舜和乔舜封,应当是一人,《古今语要》十二卷,既被收于卷二百三“史钞类”,又被收于卷二百七“类事类”,因为在不同类别,完全可能是史臣有意识这么做的,不能认为是误收或者重收。

(二)乔舜《拟谣》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乔舜《拟谣》十卷。”

(三)乔舜《桂香诗》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九艺文八“总集类”云:“乔舜《桂香诗》一卷。”

11 南唐国尉迟枢1种3卷(佚)

尉迟枢(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人。中主保大四年(946),书《中兴佛窟寺碑》刻石,立于金陵(《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734页)。有著作1种3卷,佚。

(一)尉迟枢《南楚新闻》三卷(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类”云:“《南楚新闻》三卷。”

《新唐书》(1060)卷五十九艺文志第四十九“小说家类”云:“李跃《岚斋集》二十五卷、尉迟枢《南楚新闻》三卷(并唐末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小说类”云:“《南楚新闻》三卷(唐尉迟枢记宝历至天祐时事)。”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尉迟枢《南楚新闻》三卷。”

12 南唐国江文尉2种13卷(均佚)

江文蔚(901—952),字君章,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登进士第,除河南馆驿巡官。四年(933),坐秦王李从荣事免官,南奔仕吴,为宣州观察巡官。仕吴时积官知制诰。南唐烈祖(937—943年在位)时,拜中书舍人。元宗李璟(943—961年在位)时,判太常卿。保大五年(947),因弹劾冯延鲁、冯延巳误国而被贬江州司士参军,旋加江州营田副使。六年(948),入为卫尉卿,拜右谏议大夫,权知贡举。保大十年(952)八月卒,年五十二。谥简。善诗赋。有《江简公集》十卷,佚(《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20页)。有著作2种13卷,均佚。存文2篇,见《全唐文》卷八七零、《唐文拾遗》卷四七。存诗2句,见《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三。

(一)江文蔚《江翰林赋集》三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江翰林赋集》三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赋”云:“《江翰林赋集》三卷(伪唐江之蔚撰)。”

(二)江文蔚《江简公集》十卷(佚)

徐铉《骑省集》卷十八《翰林学士江简公集序》云:“或焚稿之外,或削材之余,汇聚群分,得十卷,授之执友,以命冠篇。”

13 南唐国高越1种1卷(佚)

高越(生卒年不详),字冲远(一作仲远)。幽州(今北京)人。少举进士,精警有才思。卢文进镇上党,具礼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高越南奔至广陵,吴王徐知诰以为秘书郎。南唐烈祖代吴,高越迁水部员外郎。元宗李璟保大四年(946),因上书指斥冯延巳兄弟被贬蕲州司士参军。后主李煜即位,积官至户部侍郎、修国史。卒谥穆。卒年六十二。高越好学不倦,儒学淹雅,颇精词赋,少即有名于燕赵间,归南唐后与江文蔚俱以能赋擅名江表,时人谓之“江高”(《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60页)。有著作1种1卷,佚。存诗1首,见《全唐诗》卷七四一。

(一)高越《舍利塔记》一卷(佚)

《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四“道家附释氏神仙类”云:“高越《舍利塔记》一卷。”

14 南唐国韩熙载5种35卷(均佚)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今属河南)人。父韩光嗣,迁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卒谥文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749—750页)。有著作5种35卷,均佚。存诗6首,见《全唐诗》卷七三八、《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六。存文8篇,见《全唐文》卷八七七、《唐文拾遗》卷四七。

(一)韩熙载《格言》五卷(佚)

书名又作《韩熙载文集》。详下。

《崇文》(1041)卷五“杂家类”云:“《格言》五卷。”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韩熙载《格言》五卷。伪唐韩熙载,字叔言。兆海人。后唐同光中进士。南奔江淮。李昪建国,用为秘书郎。使与其子璟游。璟嗣位,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知制诰。顷之,请诛陈觉,黜和州司马,复召中书舍人,累迁兵部尚书。第宅华侈,妓乐四十余人,不加检束。时人比之徐子才。璟欲倚以为相,用是不果。后左授右庶子分司。乃尽斥群妓,单车引道,留为秘书监。俄复位。已而其去妓皆还。上书论古今之变,名《格言》。熙载天才俊敏,工隶书及画,声名冠一时。自朱元叛后,煜颇疑北人,多因事诛之。熙载愈益淫纵,然喜延誉后进,如舒雅等,后多相知。谥曰文。”《郡斋》(1187)后志卷二“子类”云:“《格言》五卷。右伪唐韩熙载叔言撰。熙载以经济自任,乃著书二十六篇,论古今王霸之道,以干李煜。首言阳九百六之数及五运迭兴事,其驳杂如此。有门生舒雅序。”

《直斋》(1262)卷十“杂家类”云:“《格言》五卷。南唐中书侍郎,北海韩熙载叔言撰。”

《通考》(1319)卷二百十四经籍考四十一“子·杂家”所云引《郡斋》后志卷二同。笔者按:不知道马端临《文献通考》为何不引《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别集类中”的记载。又,《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所云引《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韩熙载《格言》五卷”的全部记载文字,但是书名却作“《韩熙载文集》五卷”,而不是“《韩熙载格言》五卷”。依《郡斋读书志校证》校证者孙猛辨析云:“疑《文集》、《格言》同书异名,然则,衢本复出。”[3]《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云“《郡斋读书志》著录《韩熙载集》五卷”[4],所谓《韩熙载集》显然是《韩熙载文集》。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儒家类”云:“韩熙载《格言》五卷、《真宗正统》十卷。”又“杂家类”云:“韩熙载《格言》五卷,又《格言后述》三卷。”

《十国》(1672)卷二十八《韩熙载传》云:“《宋史》云:乾德丁卯年,五星连珠于奎。是岁,熙载著《格言》五卷。自序其事云鲁无其应,韩子格言成之。人多笑之。”

(二)韩熙载《格言后述》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韩熙载《格言》五卷,又《格言后述》三卷。”

(三)韩熙载《真宗正统》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儒家类”云:“韩熙载《格言》五卷、《真宗正统》十卷。”

(四)韩熙载《拟议集》十五卷(佚)

陆游《南唐书》(1210)卷十二韩熙载本传云:“著《格言》及《后述》三卷、《拟议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

(五)韩熙载《定居集》二卷(佚)

出处同上《拟议集》十五卷之出处。

15 南唐国田霖1种1卷(佚)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田霖,《十国春秋》卷十七《后主本纪》云:“是岁(建隆二年,即961年),宋葬昭宪太后,国主遣户部侍郎韩熙载、太府卿田霖会葬。”[5]可见,田霖确实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说为南唐人。有著作1种1卷,佚。

(一)《田霖四六》一卷(佚)

书名又作《田霖四六集》。详下。

《直斋》(1262)卷十六“别集类”云:“《田霖四六集》一卷。南唐田霖撰。”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云:“《田霖四六集》一卷。晁氏曰:南唐田霖撰。”笔者按:《郡斋读书志》未收《田霖四六》一卷,《直斋书录解题》收有,不知《文献通考》何以会有此误。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田霖《四六》一卷。”

16 南唐国冯延巳1种1卷(存)

冯延巳(903?—960),巳,又作已、己,均误。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仕南唐,积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46—147页)。有著作1种1卷,存。存词112首,见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正编卷三;存诗4首,见《全唐诗》卷七三八、《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一;存文2篇,见《全唐文》卷八七六、《唐文拾遗》卷四七。

(一)冯延巳《阳春集》一卷(存)

书名又作《冯延巳集》、《阳春录》。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冯延巳集》一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冯延巳集》一卷(伪唐)。”

《遂初》(1194)“乐曲类”云:“冯延巳《阳春集》一卷。”

《直斋》(1262)卷二十一“歌词类”云:“《阳春录》一卷。南唐冯延巳撰。高邮崔公度伯易题其后,称其家所藏最为详确,而《尊前》、《花间》诸集往往谬其姓氏。近传欧阳永叔词亦多有之。皆失其真也。世言‘风乍起’为延巳所作,或云成幼文也。今此集无有,当是幼文作。长沙本以置此集中。殆非也。”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六经籍考七十三“集·歌词”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冯延巳《阳春录》一卷。”

17 南唐国孟拱辰1种3卷(佚)

孟拱辰(生卒年不详),为徐知证幕僚。吴让帝天祚二年(936),任司理参军。南唐烈祖升元三年(939),书徐知证撰《重修东林寺记》、《太乙真人庙记》,刻于江州(《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544—545页)。有著作1种3卷,佚。今存联句诗1首,见《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三。

(一)孟拱辰《凤苑集》三卷(佚)

书名又作《孟拱辰文集》、《孟拱辰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孟拱辰文集》三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类”云:“《孟拱辰集》三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孟拱辰《凤苑集》三卷。”

18 南唐国周彬1种,不知卷数(佚)

周彬,庐陵(今江西吉安)禾川人。李昪代吴(937年李昪代吴),仕南唐,为诸卫巡官,积官尚书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周彬。《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1526页)。有著作1种,不知卷数,佚。

(一)周彬《郊望论》数千言,不知卷数(佚)

《十国》(1672)卷三十一云:“周彬……烈祖镇金陵,招辟儒生。彬往依之。禅代后制度、草创,会有事于南郊,著《郊望论》数千言,广陈前古得失上之,署诸卫巡官。”

19 南唐国陈承勋1种,不知卷数(佚)

陈承勋(生卒年不详),《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陈承勋,事迹见陆游《南唐书》(1210)卷一《烈祖本纪》。著作1种,不知卷数,佚。

(一)陈承勋《中正历》,不知卷数(佚)

陆游《南唐书》(1210)卷一《烈祖本纪》云:“昇元四年(940)……三月丁未,颁《中正历》,历官陈承勋所撰也。”

20 南唐国章僚1种3卷(佚)

章僚(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南唐人。官如京使。昇元(937—943)中出使高丽国,著《海外使程广记》,详细录所经海道及其国山川、事迹、物产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2199页,《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均无章僚)。有著作1种3卷,佚。

(一)章僚《海外使程广记》三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六艺文略第四地理“朝聘”云:“《高丽国海外使程记》三卷(昇元中录)。”

《直斋》(1262)卷八“地理类”云:“《海外使程广记》三卷。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丽所记海道及其国山川事迹物产甚详。史虚白为作序,称己未十月,盖本朝开国前一岁也。”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二百六经籍考三十三“史·地理时令”所云均引《直斋》同。笔者按:此书在《直斋》中仅出现一次,为“地理类”,不知道《文献通考》何以会将此书重复收录于不同类别中,真是奇怪。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地理类”云:“章僚《海外使程广记》三卷。”

《十国》(1672)卷二十九《章僚传》云:“章僚,雅善著述。后主时,充如京使,奉使高丽,具得其国山川、事迹、物产,撰《海外使程广记》三卷(《春秋·续演繁露》作《海外行程记》,云中间引保大初,徐弼使事为证),史虚白为之序。大抵言高丽有二京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郡,内列十省四部,官朝服紫丹绯绿青碧,俗喜匾头生男旦日按压其首。又言高丽多铜,田家馌具皆铜为之。有温器名服席状,如中国之铛,其底方,其盖圆,可容七八升。地志家多称其书为博洽云(章僚,程大昌亦作张僚)。”

21 南唐国张易2种87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张易(生卒年不详),字简能,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后唐时应进士试,不第。南唐烈祖李昪昇元二年(938),归南唐,授校书郎、大理评事,迁上元令。元宗李璟时,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建隆二年(961),为太子左庶子。后主即位后,迁谏议大夫,复判大理寺,改勤政殿学士,判御史台。卒年六十一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22页)。有著作2种87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一)张易《谏书》八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类”云:“《谏书》八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奏议”云:“《谏书》八十卷(集历代君臣父子朋友谏诤之说)。”

(二)张易《唐直臣谏奏》七卷(佚)

书名又作《谏奏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类”云:“《大唐直臣谏奏》七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奏议”云:“《大唐直臣谏奏》七卷(伪唐张易纂)。”

《宋史》(1343)卷二百九艺文八“总集类”云:“张易《唐直臣谏奏》七卷。”

《十国》(1672)卷二十五《张易传》云:“张易……采武德至宝历君臣问对及臣下论奏骨鲠者七十事为七卷,曰《谏奏集》上之。注《太玄经》未成,卒,年六十一。”

(三)张易《注太玄经》(未成),不知卷数(佚)

《十国》(1672)卷二十五《张易传》云:“张易……注《太玄经》未成,卒,年六十一。”

22 南唐国郭鹏1种1卷(佚)

郭鹏(生卒年不详),庐陵(今江西吉安)禾川人。南唐中书保大(943—957)初进士,积官大理司直。宋显德五年(958),坐宋齐丘党免官(《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66页)。有著作1种1卷,佚。

笔者按:宋无显德年号,显德为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年号,即954年至959年。或者“显德五年(958)”为“乾德五年(967)”之误,存此备考。

(一)《郭鹏诗》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郭鹏诗》一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郭鹏诗》一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郭鹏诗》一卷。”

23 南唐国朱存2种5卷(均佚)

朱存(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仕南唐。南唐中主保大(943—957)时,曾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每章四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73页)。有著作2种5卷,均佚。存诗17首,见《全唐诗》卷七五七,《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一、《全唐诗续拾》卷四四。

(一)朱存《金陵古迹诗》四卷(佚)

书名又作《金陵览古诗》。卷数又作二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四”云:“《金陵古迹诗》四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李存《金陵古迹诗》四卷(伪唐)。”笔者按:“李存”,疑为“朱存”之误。笔者又按:郑樵《通志·艺文略》系抄录《新唐书·艺文志》而成,但是,朱存《金陵古迹诗》四卷不见于《新唐书·艺文志》,《通志》却有,说明郑樵《通志·艺文略》不仅仅是抄《新唐书·艺文志》。值得注意。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朱存《金陵览古诗》二卷。”

笔者按:《直斋》(1262)卷二十“诗集类下”云:“《金陵览古诗》三卷,虞部员外郎杨备撰。亿之弟也。”《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四经籍考七十一“集·诗集”所云与《直斋》同。可见《金陵览古诗》,除南唐朱存外,北宋杨亿之弟杨备也有一种。

(二)朱存《金陵诗》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朱存《金陵诗》一卷。”

《十国》(1672)卷二十九《朱存传》云:“朱存,金陵人,保大(943—957)时常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章四句,地志家多援以为证。”

24 南唐国章震3种30卷(均佚)

章震(生卒年不详),南唐时人。中主保大二年(944)撰《后唐重建巢湖太姥庙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725页)。有著作3种30卷,均佚。存文1篇,见《全唐文》卷八七一。

(一)章震《肥川集》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章震《肥川集》十卷。”

(二)章震《磨盾集》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七”云:“《磨盾集》一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表章”云:“《磨盾集》十卷(唐人表疏)。”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章震……又《磨盾集》十卷。”

(三)《章震诗》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章震诗》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章震诗》十卷(伪唐)。”

25 南唐国华宗寿1种3卷(佚)

华宗寿(生卒年不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此人。据《通志》卷六十九知华宗寿为南唐人。有著作1种3卷,佚。

笔者按:华宗寿《昇元广济方》三卷写南唐烈祖李昪昇元(937—942)年间的药方,由此可判定,华宗寿的年龄应该稍长于徐铉(916—991),故置华宗寿于徐铉前。

(一)华宗寿《昇元广济方》三卷(佚)

《崇文》(1041)卷七“医书二”云:“《昇元广济方》二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九艺文略第七医方类第十“方书”云:“《昇元广济方》三卷(伪唐华宗寿撰)。”

《遂初》(1194)“医书类”云:“《广济方》。”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医书类”云:“华宗寿《昇天(一作元)广济方》三卷。”笔者按:“昇天”,当作“昇元”,《崇文总目》卷七即作“昇元”。

笔者按:“昇元”为南唐烈祖(即先主)李昪年号,从937年到943年,共7年,又据《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第四十九“医术类”所载“《玄宗开元广济方》五卷”一书来看,《昇元广济方》之“昇元”就是李昪的年号“昇元”,即937—943年。

26 南唐国徐铉11种93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2种38卷)

徐铉(916—991),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父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遂为广陵人。历仕吴、南唐、宋。积官至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43—644页)。有著作11种93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2种38卷。存诗6卷,见《全唐诗》卷七五一至卷七五六,《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六补诗2首四句,《全唐诗续拾》卷四四补诗二句,移正1首;存词2首,见《全唐诗》卷八九八;存文十卷,见《全唐文》卷八七八至卷八八七,《唐文拾遗》卷四七补文9篇。

(一)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十五卷(佚)

卷数又作三十卷。详下。

《崇文》(1041)卷二“小学类”云:“《说文解字》十五卷,徐铉等校定。”

《郡斋》(1187)卷一下“小学类”云:“《说文解字》十五卷。右汉许慎纂,李阳冰刊定,伪唐徐铉再是正之,又增加其缺字。”

《直斋》(1262)卷三“小学类”云:“《说文解字》三十卷。汉太尉祭酒、汝南许慎叔重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984—987)中右散骑常侍徐铉奉诏校定,以唐李阳冰排斥许氏为臆说。末有新定字义三条。其音切则以唐孙愐韵为定。”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九经籍考十六之“经·小学”云:“《说文解字》三十卷。晁氏曰:‘汉许慎纂,李阳冰刊定,伪唐徐铉再是正之,又增加其缺字。’陈氏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984—987)中右散骑常侍徐铉奉诏校定,以唐李阳冰排斥许氏为臆说。末有新定字义三条。其音切则以唐孙愐韵为定。’容斋洪氏《随笔》曰:‘许叔重在东汉,与马融、郑康成不甚相先后,而所著《说文》引用经传,多与今文不同。聊摭逐书十数条以示学者,其字异而音同者不载……(笔者按:以下举例的220字,省略)”

笔者按:第一,《文献通考》未说明晁氏《郡斋读书志》所言是《说文解字》十五卷。第二《通考》所引陈氏《直斋书录解题》省略了陈氏对《说文解字》三十卷作者的介绍。可见,《通考》对陈氏、晁氏书的引用,不能让人看到陈氏晁氏书的全部内容,而只能让人看到陈氏、晁氏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是陈氏书晁氏书存在的价值。第三,另外,从《通考》关于《说文解字》三十卷对洪迈《容斋随笔》的引用可知,《通考》艺文志部分并不只是引陈氏、晁氏书而已。就是说,《通考》有它自身的价值,并不是陈氏书、晁氏书能够代替得了的。

(二)徐铉等《吴录》二十卷(佚)

《崇文》(1041)卷三“伪史类”云:“《吴录》二十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霸史下”云:“《吴录》二十卷。伪唐徐铉等撰。记杨行密据淮南,尽杨溥(921—937年在位)。”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吴录》二十卷(徐铉、高远、乔舜、潘佑等撰。”

(三)徐铉等《江南录》十卷(佚)

《崇文》(1041)卷三“伪史类”云:“《江南录》十卷。”不言作者。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霸史”云:“《江南录》十卷。徐铉、汤悦撰,记江南李氏三主事。”

《郡斋》(1187)卷二下“伪史类”云:“《江南录》十卷。右皇朝徐铉等撰。铉等自江南归朝,奉诏撰集李氏时事。王介甫尝谓,书至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实录,其于春秋箕子之义得之矣。虽然,潘佑以直言见杀而铉书佑死以妖妄,何也。殆与佑争名,且耻其善不及佑,故匿其忠,污之以罪耳。若然,岂唯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江南录》十卷。给事中广陵徐铉鼎臣、光禄卿池阳汤悦德川撰,二人皆唐旧臣,故太宗命之撰次。悦即殷崇义,避宣祖讳及太宗旧名,并姓改焉。”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所云引晁氏、陈氏同。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史类“霸史类”云:“徐铉、汤悦《江南录》十卷。”

(四)徐铉《三家老子音义》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小学类”云:“徐玄《三家老子音义》一卷。”笔者按:“玄”,显然是“铉”。

(五)徐铉《棋图义例》一卷(佚)

《总目》(1041)卷六“艺术类”云:“《棋图义例》一卷。”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杂艺术类”云:“徐铉《棋图义例》一卷。”

(六)徐铉《篆书千丈》一卷(佚)

《郡斋》(1187)卷五下(本卷为《读书附志》,作者为宋人赵希弁,非晁公武)云:“《篆书千丈》一卷。右徐铉篆周兴嗣之音也。”

(七)徐铉《古钲铭碑》一卷(佚)

南宋翟耆年《籀史》(不分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徐铉《古钲铭碑》一卷”,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据此补入“小学类”。笔者按:王士祯《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云:“徐铉《古钲铭碑》一卷。”

(八)徐铉《金谷园九局谱》一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九艺文略第七艺术类第九“弈棋”云:“《金谷园九局谱》一卷(伪唐徐铉撰)。”

(九)徐铉《江南画录拾遗》,不知卷数(佚)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云:“《江南画录拾遗》(徐铉撰)。”

(十)徐铉《稽神录》十卷(存,卷数作六卷)

卷数又作一卷。详下。

《崇文》(1041)卷六“小说类下”云:“《稽神录》十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传记“冥异”云:“《稽神录》十卷。宋朝徐铉撰。”

《郡斋》(1187)卷三下“小说类”云:“《稽神录》十卷。右南唐徐铉撰。记怪神之事。序称自乙未岁(935)至乙卯(955),凡二十年,仅得百五十事。杨大年云:江东布衣蒯亮好大言夸诞。铉喜之,馆于门下。《稽神录》中事,多亮所言。”

《遂初》(1194)“小说类”云:“《稽神录》”。不著撰人、卷数。

《直斋》(1262)卷十一“小说家类”云:“《稽神录》一卷。南唐徐铉撰。元本十卷,今无卷第,总作一卷,当是自他书中录出者。”

《通考》(1319)卷二百十六经籍考四十三“子·小说家”所云引《郡斋》、《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徐铉《稽神录》十卷。”

《十国》(1672)卷二十八《徐铉传》云:“所著《稽神录》,多出于客蒯亮,非铉作也。铉不喜释氏而好神怪,蒯亮尤夸诞,年逾九十,铉延门下,谈神异之事。”笔者按:依据杨大年的说法,《稽神录》中的事情,多出于徐铉之客蒯亮,杨大年没有说《稽神录》就是蒯亮所作,吴任臣《十国春秋》显误。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四十二子部“小说家类”云:“《稽神录》六卷(内府藏本)。宋徐铉撰。铉字鼎臣,广陵人。仕南唐为翰林学士,随李煜归宋,官至直学士院、给事中、散骑常侍。淳化(990—994)初,坐累谪静难军司马,卒于官。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皆记神怪之事。晁公武《读书志》载其自序称:‘自乙未岁(935)至乙卯岁(955),凡二十年。’则始于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迄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犹未入宋时所作。书中惟乾宁、天复、天祐、开成、同光,书其年号,自后唐明宗以后,则但书甲子。考马永易《懒真子》称:‘南唐自显德五年(958)用中原正朔,士大夫以为耻,碑文但书甲子。’此书犹在李璟去帝号前三年,殆必原用南唐年号,入宋以后迫改之。其称杨行密曰伪吴,称南唐曰江南,其官亦称伪某官,亦入宋以后所迫改欤?《读书志》云‘所载一百五十事’。陈振孙《书录解题》云:‘元本十卷,此无卷第,当是他书中录出者。’按,今本止六卷,而反有一百七十四事,末又有《拾遗》十三事,与晁氏、陈氏所云卷数、条数俱不合。按,《枫窗小牍》云:‘太宗命儒臣修《太平广记》时,徐铉实与编纂,《稽神录》所著也,每欲采撷,不敢自专,辄示宋白,使问李昉,昉曰:讵有徐率更言无稽者。于是此录遂得见收。’疑是录全载《太平广记》中,后人录出成帙。而三大书征引浩博,门目丛杂,所列诸书,凡一名叠见者,《太平御览》皆作‘又’字。《文苑英华》皆作‘前名’字,《广记》皆作‘同上’字。其间前后相连,以甲蒙乙者,往往而是。或缘此多录数十条,亦未可知也。《读书志》又云:‘杨大年云:江东布衣蒯亮,好大言夸诞。铉喜之,馆于门下。《稽神录》中事,多亮所言。’考铉《骑省集》中有《送蒯参军亮》诗,前四句云:‘昔年闻有蒯先生,二十年来道不行。抵掌曾谈天下士,折腰犹忤俗人情。’则铉客实有蒯亮,然不言及说鬼事。又书中载破瘤得棋子、得针二章,云‘闻之于亮’,则不题亮名者,似非亮语。赵与时《宾退录》备载洪迈《夷坚志》诸序,称其三志庚集序。考徐铉《稽神录》,辨《杨文公谈苑》所载蒯亮之事非是,其说必有所考,今不得而见之矣。”

(十一)徐铉《质论》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六”云:“《质论》一卷。缺。谨按,《东观余论》云:‘《崇文总目》:《质论》李后主与徐铉书云为尔于质论前作得一小序子。’即此论也。”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之“论”云:“《质论》二卷。皇朝徐铉集。”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儒家类”、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徐铉《质论》一卷。”

笔者按:马令《南唐书》卷十四《徐锴传》云:“徐锴……锴著《质论》十余篇,后主札批其首。后主文集,复命锴为序。君臣上下,互为贲饰。儒者荣之。”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八《徐锴传》云:“徐锴……锴凡四知贡举,号为得人。锴常著《质论》十余篇,后主为丹黄校定,复裒己所制文,命锴为之序。士以为荣。”可见,《质论》作者为徐铉还是徐锴,有不同说法,姑且遵从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宋郑樵《通志》、元脱脱等《宋史》的说法,同时录马令《南唐书》、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的说法以备考。

(十二)《徐铉集》三十二卷(存)

书名又作《徐常侍集》。卷数又作三十卷。详下。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宋”云:“《徐铉集》二十卷。”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徐铉集》三十卷。右伪唐徐铉,字鼎臣,广陵人。仕杨溥(吴国第三任国主,921—937年在位)为秘书郎,直宣徽北院,掌文翰。李昪时,知制诰,璟、煜时累官为翰林学士。归朝为直学士院给事中、散骑常侍。淳化(990—994)初,坐累黜静难军司马。铉初至京师,见御毛褐者辄哂之。邠苦寒,竟以冷气入腹而卒。铉幼能属文,尤精小学。为文未尝沈思,自云:‘速则意思壮敏,缓则体势疏慢’云。集有陈彭年序。”

《直斋》(1262)卷十七“别集类中”云:“《徐常侍集》三十卷。左散骑常侍、广陵徐铉鼎臣撰。其二十卷,仕河南所作。余十卷,归朝后所作也。所撰李煜墓铭,婉微有体,《文鉴》取之。”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之“集·别集”云:“《徐常侍集》三十卷。晁氏曰:南唐徐铉,字鼎臣。广陵人。仕杨溥为秘书郎,直宣徽北院,掌文翰,李昪时知制诰,煜时累迁翰林学士。归朝为直学士院给事中、散骑常侍。淳化初,坐累黜靖难军司马。铉初至京师,见御毛褐者,辄哂之。邠苦寒,竟以冷气入腹而卒。铉幼能属文,尤精小学,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常不喜预作。有欲从其求文者,必戒临事即来请,往往执笔立就,未尝沈思。常曰:‘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所引陈氏语略。笔者按:《文献通考》所引晁公武语与《郡斋读书志》卷四中之晁公武语有不同,值得注意。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徐铉集》三十二卷。”

笔者按: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汪振民《补南唐艺文志》均有徐铉《射书》五卷,因未交代出处,且今日不知其出处,故不采信,仅录此备考。

27 南唐国郭贲1种1卷(佚)

郭贲(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时人。著有《体物赋集》一卷。今不存。事迹见《崇文总目》卷五、《通志·艺文略》卷七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64页)。有著作1种1卷,佚。

笔者按:徐铉《骑省集》卷十九有《送张佖郭贲二先辈序》,据此可知郭贲之大致时代。

(一)郭贲《体物集》一卷(佚)

书名又名《体物赋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体物集》一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赋”云:“郭贲《体物赋集》一卷(伪唐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郭贲《体物集》一卷。”

28 南唐国陈士良1种10卷(佚)

陈士良(生卒年不详),南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于974年完成《食性本草》十卷。事迹见《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有引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陈士良。有著作1种10卷,佚。

笔者按:据徐锴曾为陈士良《食性本草》十卷作序,将陈士良置于徐锴之前。

(一)陈士良《食性本草》十卷(佚)

《崇文》(1041)卷七“医书四”云:“《食性本草》十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九艺文略第七医方类第十“食经”云:“《食性本草》十卷(伪唐陈士良撰)。”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医书类”云:“陈士良《食性本草》十卷。”

唐圭璋《南唐艺文志》著录陈士良《食性本草》十卷后注云:“《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云:‘《食性本草》,伪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以古有食医之官,因食养以治病,故取《神农本草经》洎陶隐居、苏恭、孟诜、陈藏器诸家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已载食医诸官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集贤学士徐锴为之序。’”笔者按:徐锴(920—974)为陈士良《食性本草》十卷作序,可知《食性本草》成书在974年之前。

29 南唐国徐锴9种576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2种45卷)

徐锴(920—974),字楚金,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其父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遂为广陵人。与兄徐铉以文学知名当时。仕南唐,积官至右内史舍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46—647页)。有著作9种576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2种45卷。存诗5首,见《全唐诗》卷七五六;存文6篇,见《全唐文》卷八八八。

(一)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存)

书名又作《说文系传》。卷数又作三十八卷。详下。

《崇文》(1041)卷二“小学类”云:“《说文解字系传》三十八卷,徐锴撰。谨按,徐锴依前姜虔之例,宜有伪唐字。锴卒于围城中,未入宋也。”

《通志》(1161)卷六十四艺文略第二“小学类·文字”云:“《说文解字系传》三十八卷(徐锴)。”

《直斋》(1262)卷三“小学类”云:“《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南唐校书郎广陵徐锴楚金撰。为《通释》三十篇,《部叙》二篇,《通论》三篇,《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篇。锴至集贤学士、右内史舍人,不及归朝而卒。与兄铉齐名,或且过之。而铉归朝通显,故名出锴上。此书援引精博,小学家未有能及之者。”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九经籍考十六“经·小学”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小学类”云:“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四十一经部“小学类”云:“《说文系传》四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南唐徐锴撰。锴,字楚金,广陵人。官至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于围城之中。事迹具《南唐书》本传。是书凡八篇。首《通释》三十卷,以许慎《说文解字》十五篇,篇析为二。凡锴所发明及征引经传者,悉加‘臣锴曰’及‘臣锴按’字以别之。继以《部叙》二卷,《通论》三卷,《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卷。《祛妄》斥李阳冰臆说;《疑义》举《说文》偏旁所有而阙其字及篆体字画相承小异者;《部叙》拟《易序卦传》以明《说文》五百四十部先后之次;《类聚》则举字之相比为义者,如一、二、三、四之类;《错综》则旁推六书之旨,通诸人事,以尽其意;终以《系述》,则犹《史记》之《自叙》也。锴尝别作《说文篆韵谱》五卷。宋孝宗时,李焘因之作《说文解字五音谱》。焘《自序》有曰:‘《韵谱》当与《系传》并行。今《韵谱》或刻诸学官,而《系传》迄莫光显。余搜访岁久,仅得其七八,阙卷误字,无所是正。每用太息。’则《系传》在宋时已残缺不完矣。今相传仅有抄本。钱曾《读书敏求记》至诧为惊人秘笈,然脱误特甚。卷末有熙宁(1068—1077)中苏颂记云:‘旧阙二十五、三十共二卷,俟别求补写。’此本卷三十不阙。或续得之,以补入。卷二十五则直录其兄铉所校之本,而去其所附之字。殆后人求其原书不获,因摭铉书以足之。犹之《魏书》佚《天文志》,以张太《素书》补之也。其余各部阙文,亦多取铉书窜入。考铉书用孙愐《唐韵》,而锴书则朝散大夫行秘书省校书郎朱翱别为反切。铉书称某某切,而锴书称反。今书内音切与铉书无异者,其训释亦必无异。其移掇之迹,显然可见。至示部窜入铉新附之祧、袄、祚三字,尤凿凿可证者。锴编篇末,其文亦似未完,无可采补,则竟阙之矣。此书成于铉书之前,故铉书多引其说。然亦时有同异。如铉本‘福,祜也’,此作‘备也’。铉本‘莱,耕多草’,此作‘耕名’。铉本‘迎,前颉也’,此作‘前顿也’。铉本‘鹨,大鶵也’,此从《尔雅》作‘天龥也’。又铉本禜字下引《礼记》,裯字下引《诗》之类,此作‘臣锴按《礼记》曰’、‘臣锴按诗曰’。则锴所引,而铉本淆入许氏者甚多。又如□字下云‘阙’,此作‘家本无注,臣锴按’,疑许慎子许冲所言也。是铉直删去‘家本无注’四字,改用一‘阙’字。其凭臆删改,非赖此书之存,何以证之哉?此书本出苏颂所传,篆文为监察王圣美、翰林祗候刘允恭所书。卷末题‘子容’者,即颂字也。乾道癸巳(1173),尤袤得于叶梦得家,写以与李焘,详见袤跋。书中有称‘臣次立按’者,张次立也。次立官至殿中丞,尝与写嘉祐二字《石经》。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其始末云。按:是书在徐铉校《说文》之前,而列其后者,铉校许慎之原本,以慎为主,而铉附之。此书锴所论著,以锴为主,故不得而先慎也。”

(二)徐锴《说文解字韵谱》十卷(佚)

《崇文》(1041)卷二“小学类”云:“《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九经籍考十六“经·小学”云:“《说文解字韵谱》十卷。晁氏曰:南唐徐锴撰。锴以许慎学绝,取其字分谱四声,殊便检阅,然不具载其解为可恨,颇有意再编之。”笔者按:《文献通考》此条又不见于四库本《郡斋读书志》,值得注意,可以补遗。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小学类”云:“徐锴……又《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三)徐锴《篆韵》五卷(存)

《郡斋》卷五上云:“《篆韵》五卷。右徐铉序,盖其弟锴所集也。铉字鼎臣,仕南唐为昭文馆学士,入朝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976—984)初,诏以本官直学士院。锴字楚金,仕南唐为右内史舍人。卒,李煜赠之礼部侍郎云。”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四十一经部“小学类”云:“《说文解字篆韵谱》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南唐徐锴撰,其书取许慎《说文解字》以四声部分,编次成书,凡小篆皆有音训,其无音训者,皆慎书所附之重文。注史字者籀书,注古字者古文也。所注颇为简略。盖六书之义已具于《说文系传》中,此特取便简阅,故不更复赘耳。据李焘《五音说文韵谱序》,此书篆字,皆其兄铉所书。铉集载有此书序二篇。《后序》称:‘韵补既成,广求余本,孜孜雠校,颇有刊正。今承诏校定《说文》,更与诸儒精加研覈。又得李舟所著《切韵》,殊有补益。其间有《说文》不载而见于序例注义者,必知脱漏,并从编录。疑者则以李氏《切韵》为正。’是此书铉又更定,不仅出锴一手。其以序例注义中字添入,亦铉所为也。《前序》称:‘命锴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云云。考《后序》称:‘又得李舟《切韵》。’则所谓《切韵》次之者,当即陆法言书,即《唐韵》、《广韵》所因也。然锴所编部分,与《广韵》稍异。又上平声内痕部并入魂部,下平声内一先二仙后,别出三宣一部;又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宣部则不著别分,似乎《切韵》原有此部,殆不可晓。或此书部分,铉亦以李舟《切韵》定之,故分合不同欤?是书传本甚少,此为明巡抚李显所刻。寒部籣、澜、涟、灡、阑五字,当在乾、阑、谰、□四字之后;豪部高、臯、菒、羔、膏五字,当在獆、諕、號、號、□五字之后,皆讹前一行。麻部媧、譁、譇、觰、五字,当在□、□、誇、侉、夸、家、加、茄、葭九字之前,讹后二行。盖刻其书者,失于校覈。其《后序》一篇,亦佚去不载,今从铉《骑省集》录出补入,以成完帙焉。”

(四)徐锴《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小学类”云:“徐锴……《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

(五)徐锴《登科记》十五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徐锴《登科记》十五卷。”

(六)徐锴《方舆记》一百三十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六艺文略第四地理类“地理”云:“《方舆记》一百三十卷(伪唐徐锴撰)。”

陆游《南唐书》(1210)卷五云:“著《说文通释》、《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他文章数百卷。”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地理类”云:“徐锴《方舆记》一百三十卷。”

《十国》(1672)卷二十八《徐锴传》云:“开宝七年(974)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通释》四十卷、《方舆记》一百三十卷。又《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他文章凡若干卷。”

(七)徐锴《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佚)

《崇文》(1041)卷二“类书类”云:“《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谨按,郑樵《通志》云:‘岁时,自一家书。如《岁时广记》,《崇文总目》不列于岁时而列于类书,何也?’”

《通志》(1161)卷六十四艺文略第二礼类第二月令“岁时”云:“《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徐锴撰。”

《遂初》(1194)“农家类”云:“《岁时广记》。”

陆游《南唐书》(1210)卷五云:“著《说文通释》、《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他文章数百卷。”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农家类”云:“徐锴《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内八卷缺)。”

《十国》(1672)卷二十八《徐锴传》云:“开宝七年(974)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通释》四十卷、《方舆记》一百三十卷。又《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他文章凡若干卷。”

(八)《徐锴集》十五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徐锴集》十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徐锴集》十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徐锴集》十五卷。”

(九)徐锴《赋苑》二百卷目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类”云:“《赋苑》二百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赋”云:“《赋苑》二百卷(伪吴徐锴、欧阳集唐人及近代律赋)。”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总集类”云:“徐锴《赋苑》二百卷目一卷。”

《十国》(1672)卷二十八《徐锴传》云:“开宝七年(974)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通释》四十卷、《方舆记》一百三十卷。又《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他文章凡若干卷。”

(十)徐锴《历年年谱》,不知卷数(佚)

《通志》(1161)卷七十二图谱略第一“纪运”云:“徐锴《历年年谱》。”

30 南唐国高远2种30卷(均佚)

高远(约920—976),籍贯不详,为南唐史馆修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高远。据下文所引陆游《南唐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知其生卒和官职。著作2种30卷,均佚。

(一)高远《南唐烈祖实录》二十卷(佚)

卷数又作十三卷。详下。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南唐烈祖实录》十三卷。南唐史馆修撰高远撰。缺第八第十二卷。远又尝为《吴录》二十卷,而徐铉、郑文宝皆云开宝(968—976)中,远始辑昇元(937—943)以来事,书未成而疾,悉焚其草,故事多遗落。”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编年类”云:“《南唐烈祖实录》二十卷(高远撰)。”

《十国》(1672)卷三十《信都镐传》云:“远自保大(943—957)中,预史事,始撰《烈祖实录》二十卷,叙事详密,后主嗣位,远与徐铉、乔匡舜、潘佑共成《吴录》二十卷。又自撰《元宗实录》(《唐余纪传》云:编辑昇元以来故事为一家之言。”)

陆游《南唐书》(1210)卷九云:“远自保大(943—957)中,预史事,始撰《烈祖实录》二十卷,叙事详密。后主嗣位,远犹在史馆,与徐铉、乔匡舜、潘佑共成《吴录》二十卷。远又自撰《元宗实录》十卷。未及上,会属疾,取史稿及他所著书凡百余卷,悉焚之。卒年五十七,赠给事中,谥曰良。后主(937—978)欲修国史,访稿于其家,无复在者。”

(二)高远《元宗实录》十卷(佚)

见陆游《南唐书》(1210)卷九,同上引。

31 南唐国刘洞1种1卷(佚)

刘洞(?—975),世居建阳(今属福建),马令《南唐书》称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游学入庐山,学诗于处士陈贶,陈贶卒,犹居庐山二十年。南唐后主李煜立,至金陵,献诗百篇,后主览其首篇《石城怀古》后,掩卷为之改容,不复读它诗。留居金陵二年,不为后主所用,遂南还庐陵。宋开宝八年(975)卒。刘洞与同门夏宝松及蒋密为诗友。其诗尤长于五言,自号“五言长城”。其诗颇为时人所称,与夏宝松俱名显于当世。所作《夜坐》诗尤为警策,最为著名,故人称其“刘夜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04—205页)。有著作1种1卷,佚。存诗1首,见《全唐诗》卷七四一。

(一)《刘洞诗》一卷(佚)

书名一作《刘洞遗集》。不知卷数。详下。

马令《南唐书》卷十四《刘洞传》云:“开宝八年(975)卒,其遗集行于世。”

笔者按:刘洞诗在公私各书目中无记载,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刘洞诗》一卷,已佚。

32 南唐国乐史23种661卷(存4种223卷)

乐史(930—1007),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初仕南唐为秘书郎,入宋,历平原主簿、武成军掌书记、著作佐郎等职,又知陵州、黄州、商州(《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137页)。有著作23种661卷,存4种223卷。

(一)乐史《贡举故事》二十卷目一卷(均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故事类”云:“乐史《贡举故事》二十卷目一卷。”

(二)乐史《登科记》三十卷、《登科记》一卷、《登科记》二卷(均佚)

《郡斋》(1187)后志卷一“传记类”云:“《登科记》三十卷。右皇朝乐史撰,记进士及诸科登名者,起唐武德,迄天祐末。”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二十五“史·传记”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乐史《登科记》三十卷、《登科记》一卷、《登科记》二卷,起建隆(960—963)至宣和四年(1122)。”

(三)乐史《江南登科记》一卷(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江南登科记》一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科第”云:“《江南登科记》一卷(乐史撰)。”

(四)乐史《重修登科记》三十卷(佚)

卷数又作三卷。详下。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重修登科记》三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科第”云:“《重修登科记》三十卷。乐史撰,起唐,讫五代。”

(五)乐史《重定科第录》十卷(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重定登科录》十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科第”云:“《重定科第录》十卷(宋朝乐史撰)。”

(六)乐史《宋朝登科记》三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科第”云:“《宋朝登科记》三卷(乐史撰)。”

笔者按:乐史以上6种讲科举的书共108卷,严格地说,不是6种108卷,是9种108卷,这9种108卷的科举书在内容上应当是有所重合的,就是说,可能是9种书,也可能比9种要少。究竟怎样,无从知道,只好存疑。

(七)乐史《唐孝悌录》十五卷(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唐孝悌录》十五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孝友”云:“《唐孝悌录》十五卷(宋朝乐史撰)。”

(八)乐史《孝悌录》二十卷、《赞》五卷(均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孝悌录》二十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孝友”云:“《孝悌录》二十卷(乐史撰,起唐及五代至宋朝)。”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乐史《孝悌录》二十卷、《赞》五卷。”笔者按:这《赞》五卷应该就是《孝悌录》的“赞”,则其书名应当是《孝悌录赞》五卷。

(九)乐史《广孝悌(一作新)书》五十卷(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广孝新书》五十卷(缺)。”

《宋史》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乐史《广孝悌(一作新)书》五十卷。”

(十)乐史《唐滕王外传》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又云:“乐史《唐滕王外传》一卷,又《李白外传》一卷、《洞仙集》一卷、《许迈传》一卷、《杨贵妃遗事》二卷(题岷山叟上)。”

《文渊阁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杂”云:“《唐滕王外传》一部一册。”

(十一)乐史《李白外传》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又云:“乐史《唐滕王外传》一卷,又《李白外传》一卷、《洞仙集》一卷、《许迈传》一卷、《杨贵妃遗事》二卷(题岷山叟上)。”

(十二)乐史《洞仙集》一卷(佚)

《遂初》(1194)“道家类”云:“乐史《洞仙集》。”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又云:“乐史《唐滕王外传》一卷,又《李白外传》一卷、《洞仙集》一卷、《许迈传》一卷、《杨贵妃遗事》二卷(题岷山叟上)。”

(十三)乐史《许迈传》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道书”云:“《许迈传》一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又云:“乐史《唐滕王外传》一卷,又《李白外传》一卷、《洞仙集》一卷、《许迈传》一卷、《杨贵妃遗事》二卷(题岷山叟上)。”

(十四)乐史《杨贵妃外传》二卷(存)

书名又作《杨妃外传》、《杨贵妃遗事》。卷数又作一卷。详下。

《郡斋》(1187)卷二下“传记类”云:“《杨贵妃外传》二卷。右皇朝乐史撰。叙唐杨妃事迹,迄孝明之崩。”

《遂初》(1194)“杂传类”云:“《杨贵妃遗事》。”

《直斋》(1262)卷七“传记类”云:“《杨妃外传》一卷。直史馆临川乐史子正撰。”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二十五“史·传记”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野史甘露新记》二卷、《讳行录》一卷、《大和野史》三卷、《逸史》一卷、《拓拔记》一卷、《文场盛事》一卷、《杨妃外传》一卷(并不知作者)。”又云:“乐史《唐滕王外传》一卷,又《李白外传》一卷、《洞仙集》一卷、《许迈传》一卷、《杨贵妃遗事》二卷(题岷山叟上)。”

(十五)乐史《绿珠传》一卷(存)

作者又作曾致尧。详下。

《郡斋》(1187)后志卷一“传记类”云:“《绿珠传》一卷。右皇朝乐史撰。”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二十五“史·传记”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曾致尧《广中台记》八十卷,又《绿珠传》一卷。”

(十六)乐史《坐知天下记》四十卷(佚)

《宋史》卷二百四艺文三“地理类”云:“乐史《坐知天下记》四十卷。”

(十七)乐史《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存)

书名一作《太平寰宇志》。详下。

《崇文》(1041)卷四“地理类”云:“《太平寰宇记》二百卷。”不言作者。

《通志》(1161)卷六十六艺文略第四“地理”云:“《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朝乐史撰)。”

《郡斋》(1187)后志卷一“地理类”云:“《太平寰宇志》二百卷。右皇朝乐史等撰。太平兴国(976—984)中,尽平诸国,天下一统,史悉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讹谬,纂成此书,上之于朝。”

《遂初》(1194)“地理类”云:“《太平寰宇记》。”

《直斋》(1262)卷八“地理类”云:“《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太常博士、直史馆,宜黄乐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于海外。当太宗朝上之。”

《通考》(1319)卷二百零四经籍考三十一“史·地理”所云引《郡斋》、《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地理类”云:“乐史《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十八)乐史《总仙记》一百三十卷(佚)

书名一作《总仙秘录》。详下。

《崇文》(1041)卷九“道书二”云:“《总仙记》一百三十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七艺文略第五“道家二”云:“《总仙记》一百三十卷(宋朝乐史撰)。”

《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四“道家附释氏神仙类”云:“乐史《总仙秘录》一百三十卷。”

《宋史》卷三百六十《乐黄目传》云:“乐黄目,字公礼……父史,字子正,齐王景达镇临川,召奏牍,授秘书郎,入朝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并以见任官。举进士,太宗惜科第,不与,但授诸道掌书记。史得佐武成军,既而复赐及第。上书言事,擢为著作佐郎,知陵州,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编修。雍熙三年(986),献所著《贡举事》二十卷、《登科记》三十卷、《题解》二十卷、《唐登科文选》五十卷、《孝悌录》二十卷、《续卓异记》三卷。太宗嘉其勤,迁著作郎、直史馆,转太常博士,知舒州,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春,与司封员外郎、直昭文馆李蕤同使两浙巡抚加都官,知黄州。又献《广孝传》五十卷、《总仙记》一百四十一卷,诏秘阁写本进内。史好著述,然博而寡要,以五帝三王皆云仙去。论者嗤其诡诞。咸平(998—1003)初,迁职方。复献《广孝新书》五十卷、《上清文苑》四十卷。出知商州。史前后临民,颇以贿闻。俄以老疾为言,听解职分司西京。五年(1002),郊祀毕,奉留守司表入贺,因得召对。上见其矍铄不衰,又知笃学,尽取所著书藏秘府。复授旧职,与黄目同在文馆,人以为荣。出掌西京磨勘司,黄目为京西转运,改判留司御史台,车驾幸洛,召对赐金紫。史久在洛,因卜居有亭榭竹树之胜,优游自得。未几卒,年七十八。所撰有《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总记传》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记》四十卷、《商颜杂录》、《广卓异记》各二十卷、《诸仙传》二十五卷、《宋齐邱文传》十三卷、《杏园集》、《李白别集》、《神仙宫殿窟宅记》各十卷、《掌上华夷图》一卷,又编己所著为《仙洞集》百卷。”笔者按:这里交代了乐史编和著的书多达22种。

笔者又按: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三云:“《总仙记》。宋乐黄目知黄州,献《广孝传》五十卷、《总仙记》一百四十卷。”

(十九)乐史《续广卓异记》三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冥异”云:“《广卓异记》三卷(宋朝乐史撰)。”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陈翰(一作陈翱)《卓异记》一卷。乐史《续广卓异记》三卷、《小名录》三卷。”又云:“乐史《广卓异记》二十卷。”

(二十)乐史《小名录》三卷(佚)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上”云:“《小说录》五卷。”

《遂初》(1194)“谱录类”云:“《小名录》。”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乐史……《小名录》三卷。”

(二十一)乐史《广卓异记》二十卷(存)

卷数又作三卷。详下。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冥异”云:“《广卓异记》三卷(宋朝乐史撰)。”

《直斋》(1262)卷十一“小说家类”云:“《广卓异记》二十卷。乐史子正撰。”

《通考》(1319)卷二百十六经籍考四十三“子·小说家”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乐史《广卓异记》二十卷。”笔者按:从书名上看,“《广卓异记》二十卷”显然应当在“《续广卓异记》三卷”之前,但《宋史》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正好把《广卓异记》二十卷和《续广卓异记》三卷的前后顺序弄颠倒了,此处姑从之,并予以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六十一史部“传记类”云:“《广卓异记》二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乐史撰。史,字正子,宜黄人,官太常博士直史馆,事迹附载《宋史·乐黄中传》。是编前有自序,称唐李翱《卓异记》三卷(按《卓异记》非李翱作,史盖考之未详,谨附订于此)述唐代君臣卓绝盛事,中多漏录。史初为《续记》三卷以补其缺。后复以仅仅载唐代,未为广博,因纂集汉魏以下,迄五代并唐事,共为一帙,名《广卓异记》,分为二十卷。首卷记帝王,次卷记后妃、王子、公主,三卷杂录,四卷至十七卷,皆记臣下贵盛之极与显达之速者,十八卷杂录,十九卷举选,二十卷专记神仙之事。大抵牵引驳杂讹谬亦多。如所称晋书王导以下至王褒九世,皆自有史传,中有俭子仲宝仲宝子规云云。按,史仲宝乃王俭字,非其子名也。俭之子名骞,骞之子名规,非仲宝子名规也,且规子褒附见规传,亦非自有传。诸传杂见于宋齐梁书及南史,亦非全在晋书。舛谬殊甚。又石勒每更闻鼓鼙声,武士彟闻空中言唐公为天子与梦高祖乘白马上天之类神怪无稽,颇为芜杂。至引录传称周时尹氏贵盛,会食家数千人,遭饥荒罗粟作糜吮之,吮糜之声闻于数十里,亦不近事理之谈。其末卷则于自撰总仙记中,撮其殊异者入此书,所言不出全家登仙,祖孙兄弟登仙,及三世四世五世登仙,四人六人七人登仙之类,重复支离,尤不足信。自序称采自汉魏而下,而编中乃及楚孙叔敖、周尹氏,末卷所列神仙并及尧舜之时,与序自相矛盾,又其小失矣。”笔者按:乐史,字子正,非“字正子”,四库馆臣误。

(二十二)乐史《唐登科文选》五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上”云:“《唐登科文选》五十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九艺文八“古文史类”云:“乐史《唐登科文选》五十卷。”

(二十三)乐史《登科记解题》二十卷(佚)

书名又作《登科记题解》。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文史类”云:“《登科记题解》二十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九艺文八“古文史类”云:“乐史《登科记解题》二十卷。”

33 南唐国汤悦1种3卷(佚)

汤悦(生卒年不详),殷文圭子,本名殷崇义,后避讳改名汤悦,字德川,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仕南唐,中主(943—961年在位)时为学士,历枢密使、右仆射。尝出使后周,为周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所礼待。后主(961—975年在位)时,为礼部侍郎。开宝二年(969),迁南唐门下侍郎平章事,后罢为润州节度使,仍同平章事。南唐亡(975年),事宋,奉命预修《江南录》、《太平御览》。《全唐诗》卷七五七录其诗5首,《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一补1首。《全唐文》卷八七七收其文1篇(《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5页)。有著作1种3卷,佚;参编1种10卷,存。

(一)《汤悦集》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汤悦集》三卷。”

笔者按:《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史类“霸史类”云:“徐铉、汤悦《江南录》十卷。”就是说,汤悦参与了徐铉负责的《江南录》十卷的撰写,此书存,但此书归属于徐铉名下。

34 南唐国李中1种3卷(存)

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郡望陇西(今陇山以西地区)。南唐时,与刘钧共学于庐山国学。元宗(943—961年在位)时,仕于下蔡。后主(961—975年在位)时,任吉水县尉,宋乾德二年(964),罢吉水县尉。后历任晋陵、新喻,又于宋开宝五年(972),任淦阳县令。李中工诗,与诗人沈彬、左偃善,多有酬和之作。开宝六年(973),尝集五七言兼六言诗二百篇为《碧云集》,孟宾于为之序(《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64页)。有著作1种3卷,存。《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见《全唐诗》卷七四七至卷七五零。

(一)《李中诗集》三卷(存)

书名又作《李有中诗》、《碧云集》。卷数又作二卷。详下。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李有中诗》二卷。右伪唐李有中,尝为新涂令,与水部郎中孟宾于善。宾于称其诗如方干、贾岛之徒。宾于,晋天福(936—944)中进士也。有中集中有《赠张韩徐三舍人诗》,韩乃韩熙载,张乃洎,徐乃铉也。《春日》诗云:‘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颇佳,他皆称是。”

《唐才子传》(1304)卷七《李中传》云:“有《碧云集》,今传。”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云:“《李有中诗》二卷。晁氏曰:南唐李有中,尝为新涂令,与水部郎中孟宾于善。宾于称其诗如方干、贾岛之徒。宾于,晋天福(936—944)中进士也。有中集中有《赠张韩徐三舍人诗》,韩乃韩熙载,张乃洎,徐乃铉也。《春月》诗云:‘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颇佳,他皆称是。”笔者按:第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伪唐”,马端临《文献通考》云“南唐”,值得注意。第二,《春月》,当作《春日》。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中诗集》三卷。”

35 南唐国左偃1种1卷(佚)

左偃(生卒年不详),南唐时人。居金陵,以赋诗自乐,终生不仕。与李中多有唱和,与韩熙载有交谊。《雅言杂录》谓其有诗千余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08页)。有著作1种1卷,佚。存诗10首,见《全唐诗》卷七四零。

(一)左偃《钟山集》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左偃《钟山集》一卷。”

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左偃”词条云“顾櫰三《补五代艺文志》记《左偃集》一卷、《狎鸥集》一卷、《画锦集》、《宏词前后集》二十卷。皆佚。”[6]但是,据《五代诗话》卷六《翁承赞》知,除《左偃集》一卷外,这些都是翁承赞的作品,非左偃的作品,不知顾櫰三何以会有此误。而且,《左偃集》亦未见史料记载,存此备考。

36 南唐国李弘冀1种,不知卷数(佚)

李弘冀(933?—959),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元宗李璟长子。交泰元年(958)三月,立为皇太子。后周显德六年(959)九月,病卒,谥文献。有集1种,不知卷数,佚(《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71页)。《十国春秋》卷十九“南唐五”有传。

(一)李弘冀《文献太子诗集》,不知卷数(佚)

徐铉《骑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卷十八有《文献太子诗集序》。

37 南唐国李弘茂1种10卷(佚)

李弘茂(933—951),字子松,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次子。弘茂善诗,与宾客朝士宴游,亦以赋诗为乐。其诗格调清古(《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71页)。《十国春秋》卷十九“南唐五”有传。存诗断句2联,见《全唐诗》卷七九五。有著作1种10卷,佚。笔者按:李弘茂,又作李洪茂。

(一)《李洪茂诗集》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洪茂集》十卷。”笔者按:“洪”当为“弘”之讹。

38 南唐国张洎2种51卷(存1种1卷)

张洎(934—997),字师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南唐时登进士第,授上元尉。后又仕宋,积官至参知政事。存诗2首,1首见《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四,1首为入宋后诗,见《宋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30页)有著作2种51卷,存1种1卷。

(一)张洎《贾氏谈录》一卷(存)

书名又作《贾公谈录》。详下。

《郡斋》(1187)卷三下“小说类”云:“《贾氏谈录》一卷。右伪唐张洎奉使来朝,录典客贾黄中所谈三十余事,归献其主。”

《直斋》(1262)卷七“传记类”云:“《贾公谈录》一卷。序言:庚午衔命宋都,闻于补阙贾黄中,凡二十六条,而不著其名。别本题清辉殿学士张洎。盖洎江南奉使也。庚午,实开宝三年(970),黄中,晋开运中以七岁为童子闗头(按,《宋史》本传:六岁,举童子科),十六岁,进士及第第三人。”

《通考》(1319)一百九十八经籍考二十五“史·传记”云:“《贾公谈录》一卷。陈氏曰:序言庚午衔命宋都,闻于补阙贾黄中,凡二十六条,而不著其名。别本题清辉殿学士张洎。盖洎江南奉使也。庚午,实开宝三年(970),黄中,晋开运中以七岁为童子闗头,十六岁,进士及第第三人。”又,卷二百十六经籍考四十三“子·小说家”云:“《贾氏谈录》一卷。晁氏曰:南唐张洎奉使来朝,录贾黄中所谈三十余事,归献其王。”笔者按:《文献通考》所云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字句稍异,故并录于此。又,《贾公谈录》与《贾氏谈录》显然是同一书,《文献通考》将其置于不同类别中,不知是何用意,也不知同一本书,被《郡斋》、《直斋》等书置于不同类别中时,《通考》是如何处理的。

《十国》(1672)卷三十《张洎传》云:“张洎……与徐铉素厚善。后因论事相忤,至绝交。然手写铉文章,访求其笔札,藏箧笥,甚于珍玩。洎有文集十五卷、《贾氏谈录》一卷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云:“《贾氏谈录》一卷。宋张洎撰。洎字思黯,改字偕仁,全椒人。初仕南唐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入宋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990—994)中,官至参知政事。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乃洎为李煜使宋时录所闻于贾黄中者,故曰《贾氏谈录》。前有自序,题庚午岁,为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宋史·贾黄中传》载黄中官左补阙在开宝初,与此序合。盖其时为洎馆伴也。又序末称贻诸好事而晁公武《读书志》乃称南唐张洎奉使来朝,录贾黄中所谈,归献其主。殆偶未检此序欤。史称黄中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亹,听者忘倦。故此录所述,皆唐代轶闻。晁氏称原书凡三十余事,明陶宗仪《说郛》所载仅九事,宋曾糙《类说》所载,亦仅十七事。惟明《永乐大典》所载,较曾、陶本为详,今从各韵蒐辑,参以《说郛》、《类说》,共得二十六事(笔者按:四库本《贾氏谈录》提要误为六十二事),视洎原目盖已十之九矣。原叙一篇,《类说》及《永乐大典》皆佚之。惟《说郛》有其全文,今仍录冠卷首,以补其缺。是书虽篇帙无多,然如牛李之党其初肇釁于口语,为史所未及,而《周秦行纪》一书,晁公武尝据此录以辨韦瓘之诬。他如兴庆宫、华清宫、含元殿之制,淡墨题榜之始以及院体书、百衲琴、澄研泥之类,皆足以资考核,较他小说固犹为切实(笔者按:“切实”,四库本《贾氏谈录》提要作“笃实”),近正也。”

(二)《张洎集》五十卷(佚)

书名又作《张师黯集》。详下。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之“宋朝”云:“《张洎集》五十卷。”

《郡斋》(1187)后志卷二“别集类”云:“《张师黯集》五十卷。右皇朝张洎,字师黯,滁州人。仕李煜,知制诰、中书舍人,归朝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990—994)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996)卒。洎风神洒落,文辞清丽,通释氏学。然性险诐而谄附,集有吴淑序。其子安期所编。咸平五年(1002)上之。”

《遂初》(1194)“别集类”云:“张洎。”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类事类”云:“《张洎集》五十卷。”

《十国》(1672)卷三十《张洎传》云:“张洎……与徐铉素厚善。后因论事相忤,至绝交。然手写铉文章,访求其笔札,藏箧笥,甚于珍玩。洎有文集十五卷、《贾氏谈录》一卷传世。”

39 南唐国伍乔1种1卷(佚)

伍乔(生卒年不详),庐江(今属安徽)人。南唐诗人。南唐中主(943—961年在位)时状元及第,仕南唐,积官考功员外郎,入宋卒。存诗1卷,见《全唐诗》卷七四四。(《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80页)。有著作1种1卷,佚。

(一)《伍乔集》一卷(佚)

《直斋》(1262)卷二十“诗集类下”云:“《伍乔集》一卷。本江南进士,后归朝。”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所云引《直斋》同。

《十国》(1672)卷三十一《伍乔传》云:“元宗大爱乔文,命勒石以为永式,仕至考功员外郎卒。有集一卷行世。”

40 南唐国李煜4种23卷,另1种1卷为合编(存1种1卷,乃合编)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又称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33—334页)。有著作4种23卷,另1种和李璟作品合编为1卷。存1种1卷,乃合编。存诗19首,见《全唐诗》;存词40首,见《全唐五代词》;存文11篇,见《全唐文》(《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33—334页)。

(一)李煜《杂说》二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南唐后主李煜《杂说》二卷。”

(二)李煜《李后主集》十卷(佚)

书名又作《李煜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李煜集》十卷、《李煜集略》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李后主集》十卷(伪唐)、《李后主集略》十卷。”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李煜集》十卷。右伪唐主李煜重光也。璟之子。少聪悟,喜读书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建隆三年(962)嗣伪位。开宝八年(975)王师克金陵,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终陇西郡公,赠吴王。江邻几《杂志》云:为秦王廷美所毒而卒。”

《直斋》(1262)卷十六“别集类上”云:“《李后主集》十卷。江南国主李煜重光撰。”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云:“《李后主集》十卷。晁氏曰:伪唐主李煜重光也。少聪悟,喜读书,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建隆三年(962)嗣伪位。开宝八年(975),王师克金陵,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终陇西郡公。赠吴王。江邻几《杂志》云:为秦王廷美所毒而卒。”笔者按:《文献通考》所录《郡斋读书志》之著录语,信息有异,故重录。笔者又按:《郡斋》作《李煜集》,《通考》作《李后主集》,不知《通考》何以会如此不严谨。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煜集》十卷……《南唐李后主集》十卷。”笔者按:《李煜集》十卷和《南唐李后主集》十卷显然是同一种书,《宋史》重收了。

(三)《李煜集略》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李煜集略》十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煜……《集略》十卷,诗一卷。”

(四)《李煜诗》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煜……诗一卷。”

(五)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一卷(存)

《直斋》(1262)卷二十一“歌词类上”云:“《南唐二主词》一卷。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卷首四阕,《应天长》、《望远行》各一、《浣溪纱》二。中主所作。重光尝书之,墨迹在盱江晁氏,题云‘先黄(笔者按:先黄,当为先皇)御制歌词’。余尝见之于麦光纸上,作《拨灯书》,有晁景迂题字。今不知何在矣。余词皆重光作。”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六经籍考七十三“集·歌词”云:“《南唐二主词》一卷。陈氏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卷首四阕,《应天长》、《望远行》各一、《浣溪纱》二。中主所作。重光尝书之墨迹,在盱江晁氏赵云先黄御制歌词,余尝见之于麦光纸上,作《拨灯书》,有晁景迂题字。今不知何在矣。余词皆重光作。”笔者按:“晁氏赵云”应为“晁氏题云”,《通考》误。

41 南唐国潘佑1种20卷(佚)

潘佑(938—973),幽州(今北京)人,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潘贵,为刘守光所杀。其父潘处常,南奔事南唐烈祖李昪。潘佑积官至中书舍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代卷》第827页)。有著作1种20卷,佚。另参与撰写1种20卷(《吴录》徐铉、乔匡舜、潘佑等撰)。存诗5首,见《全唐诗》卷七三八、《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一。存文5篇,见《全唐文》八七六、《唐文拾遗》卷四七。

(一)潘佑《荥阳集》二十卷(佚)

卷数又作十卷、三十卷。详下。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潘佑《荥阳集》十卷。右伪唐潘佑,金陵人。韩熙载荐于璟,授秘书正字,直崇文馆。煜时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知制诰、中书舍人。佑性贞介,文章赡逸,尤长论议,坐言事悖慢,下狱自刭死。人颇言张洎谮之。”

《遂初》(1194)“别集类”云:“南唐潘佑。”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所云引《郡斋》同。笔者按: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看来还是引用《郡斋》多,《直斋》少,或者说,本来,《郡斋》就收书多,而《直斋》收书少。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潘佑《荥阳集》二十卷。”

《十国》(1672)卷二十八《潘佑传》云:“有《荥阳集》三十卷。”

42 南唐国陈致雍6种32卷(均佚)

陈致雍(生卒年不详),字表用,莆田(今属福建)人,一作晋江(今属福建)人。南唐中主(943—961年在位)时以通礼及第,后主时致仕归泉州,约卒于宋太宗(976—997年在位)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68页)。有著作6种32卷,均佚。存文三卷,见《全唐文》卷八七三至卷八七五。

(一)陈致雍《州县祭祀仪五礼仪镜》六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仪注类”云:“陈致雍……《州县祭祀仪五礼仪镜》六卷。”

(二)陈致雍《祭祀仪》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仪注类”云:“陈致雍……《祭祀仪》一卷。”

(三)陈致雍《新定寝祀礼》一卷(佚)

《直斋》(1262)卷六“礼注类”云:“《新定寝祀礼》一卷。不知作者。《中兴馆阁书目》有此书,云前后有序,题太常博士陈致雍集,今此本亦前后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晋江人,及仕本朝。”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七经籍考十四“经·仪注”所云引《直斋》同。

(四)陈致雍《曲台奏议集》二十卷(佚)

书名又作《曲台奏议》。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六”云:“《曲台奏议集》二十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奏议”云:“《曲台奏议》二十卷(伪唐陈致雍撰)。”

《遂初》(1194)“别集类”云:“南唐陈致雍《曲台奏议》。”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仪注类”云:“陈致雍《曲台奏议集》。”又,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陈致雍《曲台奏议集》二十卷。”

《十国》(1672)卷九十七《陈致雍传》云:“陈致雍……撰《晋安海物异名记》及《闽王列传》(一作《闽王事迹》)、《五礼仪鉴》诸书,好事者复编其议礼诸论为《曲台奏议》二十卷(雍《海物异名记》云:荒余之产,郭璞未详,张华不载,《临海记》、《稽圣赋》、《古今注》以及诸家集在此卷)。”笔者按:“雍《海物异名记》”应为“致雍《海物异名记》。”

《文渊阁书目》卷一“经济”云:“南唐陈致雍《曲台奏议》(一部二册)。”

笔者按:第一,陈致雍《曲台奏议》在《宋史》中既入“仪注类”,又入“别集类”,似乎入“仪注类”更合适。故置于陈致雍三部“仪注类”书之后;第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陈致雍”词条云:“《曲台奏议》,清朱绪曾藏有十卷本,今无考。《永乐大典》引录此书甚多。《全唐文》卷八七三至八七五据以辑出九四篇,分为三卷。”[7]

(五)陈致雍《晋安海物异名记》三卷(佚)

书名又作《海物异名记》、《晋江海物异名记》。卷数又作二卷。详下。

《崇文》(1041)卷四“地理类”云:“《晋安海物异名记》二卷。”

《通志》(1161)卷六十六艺文略第四地理“方物”云:“《晋安海物异名记》二卷(伪唐陈致雍撰)。”

《遂初》(1194)“小说类”云:“《海物异名记》。”

《直斋》(1262)卷八“地理类”云:“《晋江海物异名记》三卷。秘书监莆田陈致雍撰。致雍仕伪闽、南唐,后归朝。”

《通考》(1319)卷二百五经籍考三十二“史·地理”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陈致雍《晋安海物异名记》三卷。”

《十国》(1672)卷九十七《陈致雍传》云:“陈致雍……撰《晋安海物异名记》……。”

(六)陈致雍《闽王列传》一卷(佚)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闽王列传》一卷。秘书监晋江陈致雍撰。二世七主,通六十年。”又云:“《闽王事迹》一卷。不知何人作。卷末称光启二年至天圣九年(1031)一百三十八年,其所记颇详(按,闽亡于五代之末,其世纪不得至天圣九年,疑有误)。”笔者按:从光启二年到天圣九年(886—1031)共146年,非138年,不知陈振孙何以会有此误。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所云引《直斋》同,又云:“《闽王事迹》一卷。不知何人作。卷末称光启二年至天圣九年(886—1031)一百三十八年,所记颇详。”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刘恕《十国纪年》四十卷、《闽王事迹》一卷、《高氏世家》十卷、《湖南故事》十三卷、《十国载记》三卷、《江南余载》二卷、《高宗皇帝过江事实》一卷、《广王事迹》一卷(并不知作者)。”

笔者按:第一,依据陈振孙的记载,《闽王列传》一卷与《闽王事迹》一卷显然不是同一种书;第二,《十国春秋》卷七十九“吴越三”《文穆王世家》云:“间读余公绰《闽王事迹》云永隆三年(941),吴越世宗文穆王薨。林仁志《王氏启运图》云永隆二年(940),吴越世皇崩,子成宗嗣。”[8]可见,《闽王事迹》作者为余公绰,只是,余公绰为何人,难以考知。

43 南唐国郭昭庆2种40卷(均佚)

郭昭庆(生卒年不详),一作郭昭度,庐陵(今江西吉安)禾川人。南唐大理司直郭鹏之子。博学善著作,曾撰《唐春秋》三十卷。中主(943—961年在位)时,献所著《治书》五十篇,授扬子尉,不受而归。后主(961—975年在位)初,再至金陵献《经国治民论》,擢著作郎。因与徐锴兄弟不相能,为徐锴使人鸩死(《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64页)。有著作2种40卷,均佚。《十国春秋》卷二十八“南唐十四”有传。笔者按:由被徐锴(920—974)使人鸩死,可知郭昭庆卒于974年之前。

(一)郭昭庆《唐春秋》三十卷(佚)

《十国》(1672)卷二十八《郭昭庆传》云:“郭昭庆……常拟《九经》撰《唐春秋》三十卷,元宗时献所著《治书》五十篇……昭庆《治书》内有《禁绝》三篇,多天文孙吴之述,及经国论等,皆行于世,惟《唐春秋》为铉、锴所匿,不得见云。”

笔者按:第一,郭昭庆《唐春秋》三十卷不见于史志和宋元公私目录书,《新唐书》(1060)卷五十八艺文志第四十八“编年类”云:“吴兢《唐春秋》三十卷、韦述《唐春秋》三十卷、陆长源《唐春秋》六十卷”;《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编年·唐”云:“《唐春秋》三十卷(吴兢撰)、《唐春秋》二十卷(韦述撰)、《唐春秋》六十卷(陆长源撰)。”不知道吴兢、韦述、陆长源三人之这三种书对郭昭庆之书有无影响,考虑到这三人的这三种书对考索郭昭庆《唐春秋》三十卷有帮助,故具列于此,以备考。第二,《十国春秋》卷二十八《郭昭庆传》所云传主“《唐春秋》三十卷”在陆游《南唐书》(12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五《郭昭庆传》中有如此的记载:“郭昭庆……尝著《唐春秋》三十卷。保大(943—957)中,献所著《治书》,补扬子尉,辞不受。”但是,《十国春秋》卷二十八《郭昭庆传》显然得自于马令《南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四《郭昭庆传》:“昭庆博通经史,拟《元经》(笔者按:《元经》,当作《九经》)作《唐春秋》三十卷,著《治书》五十篇,皆引古以励今,献之……所献《治书》内有《禁绝》三篇,多天文孙吴之术及经国论等,皆行于世,唯《唐春秋》为铉、锴所匿。”

(二)郭昭庆《芸阁集》十卷(佚)

作者又作郭昭度。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芸阁集》十卷(缺)。”

《遂初》(1194)“别集类”云:“吕与叔《芸阁集》。”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郭昭庆《芸阁集》十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郭昭度《芸阁集》十卷。”

44 南唐国舒雅2种12卷(均佚)

舒雅(?—1009),字子正,宣城人,姿容秀发,以才思自命。保大时,随计金陵,怀所业献于吏部侍郎韩熙载。韩熙载一见如故,馆给之。后韩熙载拔为进士。久仕南唐李氏。归宋,为将作监丞,后充秘阁校理。善属文。太宗太平兴国(976—984)中,参与编纂《文苑英华》。真宗咸平(998—1003)末,出守舒州。秩满致仕,掌灵仙观,在观累年,以优游山水吟咏自娱,卒年七十余(《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906页)。传见《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十国春秋》卷三十一“南唐十七”。有著作2种12卷,均佚。

(一)舒雅《山海经图》十卷(佚)

书名又作《山海图经》。详下。

《崇文》(1041)卷四“地理类”云:“《山海经图》十卷。舒雅修。”

《通志》(1161)卷六十六艺文略第四地理“方物”云:“《山海经图赞》二卷(郭璞注)、《山海经图》十卷(宋朝舒雅等撰)。”

《郡斋》(1187)后志卷一“地理类”云:“《山海经图》十卷。右皇朝舒雅等撰。雅仕江南,韩熙载门人也。后入朝,数预修书之选。闽中刊行本,或题曰张僧繇画。妄也。”

《通考》(1319)卷二百四经籍考三十一“史·地理”所云引《郡斋》同。

《十国》(1672)卷三十一《舒雅传》云:“雅有《山海图经》若干卷。”

笔者按:《新唐书》(1060)卷五十八艺文志第四十八“地理类”云:“郭璞《注山海经》二十三卷,又《山海经图赞》二卷”;《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五行类”云:“《山海图经》十卷(郭璞序,不著姓名)。”舒雅此书应和郭璞此书有关系,录此备考。

(二)舒雅《十九代史目》二卷(佚)

《崇文》(1041)卷四“目录类”云:“《十九代史目》二卷。”

《通志》(1161)卷六十六艺文略第四“目录类·经史目”云:“《十九代史目》二卷(宋朝舒雅等撰)。”

45 南唐国王颜2种20卷(均佚)

王颜(生卒年不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均无王颜,《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所收之王颜(782—802)为唐德宗时人[9],非五代南唐王颜。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知王颜为南唐滁州刺史。有著作2种20卷,均佚。

(一)王颜《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王颜《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南唐滁州刺史王颜撰。起天祐乙丑(905),止昇元癸卯(943),合三十九年。”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所云引《直斋》同。

(二)王颜《续传信方》十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九艺文略第七“方书”云:“《续传信方》十卷(伪唐王颜撰)。”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医书类”云:“王颜《续传信方》十卷。”

46 南唐国刘鹗1种20卷(佚)

刘鄂(944—986),宋吉州庐陵人,字仲翔,少年能文,弱冠已驰名。尝愤五代文辞卑弱,仿扬雄《法言》,著《法语》。太宗召见,未及用而卒(《徐公文集》卷三零墓志铭)(《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652页,《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均无刘鹗)。有著作1种20卷,佚。

(一)刘鹗《法语》二十卷(佚)

《崇文》(1041)卷五“杂家类”云:“《法语》二十卷。”

《郡斋》(1187)后志卷二“子类”云:“《法语》二十卷。右南唐刘鹗撰。鹗,甲戌岁擢南唐进士第,实开宝七年(974)也。著书凡八十一篇,言治国立身之道,徐铉为之序。”

《通考》(1319)卷二百九经籍考三十六“子·儒家”所云引《郡斋》后志同。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刘子法语》二十卷(刘鹗撰),又《通论》五卷。”笔者按:《宋史》卷二百七艺文六“类事类”有“洪迈《经子法语》二十四卷、《春秋左氏传法语》六卷、《史记法语》八卷、《前汉法语》二十卷。”由此可见书名含“法语”的书的种类,故录之以供参考。

47 南唐国尉迟偓1种3卷(存,卷数为二卷)

尉迟偓(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人,官给事中(《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734页)。有著作1种3卷,存,卷数为二卷。

笔者按:据《通志》卷六十五知尉迟偓为南唐人。

(一)尉迟偓《中朝故事》三卷(存,卷数为二卷)

《崇文》(1041)卷三“杂史上”云:“《中朝故事》三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杂史“唐”云:“《中朝故事》三卷(伪唐尉迟枢撰,记宣、懿、昭三宗事)。”

《郡斋》(1187)卷二上云:“《中朝故事》二卷。右伪唐尉迟偓撰。记唐懿、昭、哀三朝故事,故曰中朝。”

《遂初》(1194)“杂传类”云:“《中朝故事》。”

《直斋》(1262)卷七“传记类”云:“《中朝故事》二卷。伪唐给事中尉迟偓撰。载唐末杂事。”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六经籍考二十三“史·传记”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故事类”云:“尉迟偓《中朝故事》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云:“《中朝故事》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南唐尉迟偓撰。偓,履贯未详。书首旧题朝议郎、守给事中、修国史骁骑,赐紫金鱼袋臣尉迟偓奉旨纂进。盖李氏有国时,偓为史官,承命所作。李昪自以为出太宗之后,承唐统绪,故称长安为中朝也。其书皆记唐宣懿昭哀四朝旧闻。上卷多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中间不可尽据者。如宣宗为武宗所忌,请为僧行江表一事,司马光《通鉴考异》已斥其鄙妄无稽。又路岩欲害刘瞻,赖幽州节度使张公素上疏申理一事。考是时镇幽州者乃张允伸,非张公素,所记殊误。又郑畋鬼胎一事,与唐人所作齐推女传首尾全同,而变其姓名,尤显出蹈袭,然其时去唐末未远,故家文献所记,亦往往足征。如崔彦昭王凝相仇一事,司马光考异虽摘其以彦昭代凝领盐铁之误,而其事则全取之。与正史分别参观,去讹存是,固未尝不足以资参证也。”

48 南唐国刘崇远2种5卷(均佚,有新辑本1种2卷)

刘崇远(生卒年不详),自号金华子。洛阳(今属河南)人。五代南唐昇元(937—943)以后人。中年后方出仕,积官至大理司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08—209页)。有著作2种5卷,1种有新辑本2卷,1种存逸文。

(一)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三卷(佚,有新辑本二卷)

书名又作《金华子新编》。详下。

《崇文》(1041)卷四“传记下”云:“《金华子杂编》三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杂史“唐”云:“《金华子杂编》三卷(伪唐刘荣远记太中、咸通后事)。”

《郡斋》(1187)卷三下“小说类”云:“《金华子》三卷。右唐刘崇远撰。金华子,崇远自号也。录唐大中后事。一本题曰《刘氏杂编》。”

《直斋》(1262)卷十一“小说家类”云:“《金华子新编》三卷。大理司直刘崇远撰。五代时人。记大中以后杂事。”

《通考》(1319)卷二百一十六经籍考四十三“子·小说家”云:“《金华子》三卷。晁氏曰:‘唐刘崇远撰。金华子,其自号,盖慕皇初平为人也。录唐大中后事。一本题曰《刘氏杂编》。’陈氏曰:‘崇远,五代时人,仕至大理司直。’”笔者按:《文献通考》录《郡斋》、《直斋》之记载竟然会录错,值得注意。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云:“《金华子》二卷(永乐大典本)。南唐刘崇远撰。崇远,家本河南,唐末避黄巢之乱,渡江南徙仕李氏,为文林郎大理司直。尝慕皇初平之为人,自号金华子,因以为所著书名。崇远有自序一篇,颇具梗概。序末题名具官称臣,不著年月,而书中所称烈祖高皇帝者,乃南唐先主李昪庙号。又有昇元受命之语,亦南唐中主李景纪年。晁公武读书志乃以为唐人。陈振孙《书录解题》则泛指为五代人。宋濂诸子辨则并谓其人不可考。诸说纷纭,皆未核其自序而误也。其书宋艺文志作三卷,世无传本,惟散见永乐大典者,汇采尚得六十余条,核其所记,皆唐末朝野之故事,与晁氏所云录唐大中后事者相合。其中于将相之贤否、藩镇之强弱以及文章吟咏、神奇鬼怪之事,靡所不载,多足与正史相参证。观《资治通鉴》所载宣宗对令狐綯、李景让禀母训、王师范拜县令、王式驭乱卒诸事,皆本是书,则司马光亦极取之,惟其纪刘鄩袭兖州一条,以兖帅为张姓,而考之五代欧薛二史,则当时兖帅实葛从周,不免传闻异词,然要其大致可信者,多与《大唐传载》诸书摭拾委巷之谈者相去固悬绝矣。胡应麟九流绪论乃以鄙浅讥之。考应麟仍以崇远为唐人,不纠晁氏之误,知未见其自序。又取与刘基郁离子、苏伯衡、空同子相较,是并不知为记事之书误侪诸立言之列。明人诡薄,好为大言以售欺,不足信也。谨裒缀编次,分为二卷,而以崇远原序冠之简端,以存其略焉。”

《文渊阁书目》卷二“子杂”云:“刘崇远《金华新编》(一部三册)。”

(二)《刘氏耳目记》二卷(佚)

书名又作《耳目记》。详下。

《崇文》(1041)卷五小说类“小说上”云:“《耳目记》二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杂史·五代”云:“《耳目记》二卷(记唐末五代以来事)。”

《郡斋》(1187)后志卷一云:“《耳目记》二卷。右题云刘氏,未详何时人。杂记唐末五代事。”

《直斋》(1262)卷十一“小说家类”云:“《耳目记》一卷。无名氏《邯郸书目》云刘氏撰,未详其名。记唐末以后事。”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刘氏耳目记》二卷。”

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刘崇远”词条云:“刘崇远著有《金华子杂编》三卷、《耳目记》二卷。”[10]不知判定《耳目记》二卷作者为刘崇远的依据为何,存此备考。

49 南唐国沈汾2种4卷(存1种3卷)

沈汾(生卒年不详),一作沈玢,五代南唐时人。历官溧水县令、监察御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1页)。有著作2种4卷,存1种3卷。存文1篇(即《续神仙传》自序),见《全唐文》卷八二九。

(一)沈汾《元类》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别史类”云:“沈汾《元类》一卷。”

(二)沈汾《续神仙传》三卷(存)

书名又作《续仙传》。详下。

《新唐书》(1060)卷五十九艺文志第四十九“道家类神仙”云:“沈汾《续神仙传》三卷。”

《遂初》(1194)“道家类”云:“《续仙传》。”

《直斋》(1262)卷十二“神仙类”云:“《续仙传》三卷,唐溧水令沈汾撰,或作玢。”

《通考》(1319)卷二百二十五经籍考五十二“子·神仙家”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道家附释氏神仙类”云:“沈汾《续仙传》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四十六子部“道家类”云:“《续仙传》三卷(两淮盐铁采进本)。旧本题唐溧水令沈汾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汾,或作玢。’按,吴淑《江淮异人录》载有侍御沈汾游戏坐蛻事,亦道家者流,疑即其人。书中记及谭峭而称杨行密曰吴太祖,则所谓唐者,南唐也。其书上卷载飞升一十六人,以张志和为首。中卷载隐化十二人,以孙思邈为首。下卷载隐化八人,以司马承祯为首。虽其中附会传闻,均所不免,而大抵因事缘饰,不尽子虚乌有。如张志和见《颜真卿集》,蓝采和见《南唐书》,谢自然见《韩愈集》,许宣平见《李白集》。孙思邈、司马承祯、谭峭,各有著述传世,皆非凿空。他如马自然、许碏、戚逍遥、许宣平、李昪、徐钓者,谭峭、李阳冰诸诗,亦藉其采录。惟泛海遇仙使归,师司马承祯事,上卷以为女真谢自然,下卷又以为女真焦静真,不应二人,同时均有此异。是其虚构之词,偶忘其自相矛盾者矣。”

50 南唐国吴淑6种52卷(存2种32卷)

吴淑(947—1002),字正仪,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幼俊爽敏捷,为韩熙载、潘佑所器重。仕南唐,以校书郎直内史。入宋,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历官太府寺丞、著作佐郎、秘阁校理,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太宗称赞其学问渊博,又作《事类赋》,分注为三十卷进上。至道二年(996),兼起居舍人,预修《太宗实录》,迁职方员外郎。咸平五年(1002)卒,年五十六(《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372页)。有著作5种42卷,存2种32卷。

(一)吴淑《说文五义》三卷(佚)

《宋史》(1343)卷四百四十一《吴淑传》云:“吴淑……善笔札,好篆籕,取《说文》有字义者千八百余条,撰《说文五义》三卷。又著《江淮异人录》三卷、《秘阁闲谈》五卷。”

(二)吴淑《异僧记》一卷(佚)

《崇文》(1041)卷六“小说下”云:“《异僧记》一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传记“冥异”云:“《异僧记》一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吴淑《异僧记》一卷。”

(三)吴淑《江淮异人录》三卷(存,卷数为二卷)

书名又作《江淮异人传》。卷数又作二卷。详下。

《崇文》(1041)卷四“传记类”云:“《江淮异人录》三卷。”

《通志》(1161)卷六十七艺文略第五“道家二”之“传”云:“《江淮异人录》三卷(宋朝吴淑撰)。”

《遂初》(1194)“杂传类”云:“《江淮异人传》。”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江淮异人录》二卷。吴淑撰。所纪道流、侠客、术士之类,凡二十五人。”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吴淑《秘阁闲观》五卷,又《江淮异人录》三卷。”又,卷四百四十一《吴淑传》云:“吴淑……有集十卷。善笔札,好篆籕,取《说文》有字义者千八百余条,撰《说文五义》三卷。又著《江淮异人录》三卷、《秘阁闲谈》五卷。”笔者按:《秘阁闲观》显然为《秘阁闲谈》之误。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所云引《直斋》同。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子部“小说家类”云:“《江淮异人录》二卷(永乐大典本)。宋吴淑撰。淑有《事类赋》,已著录。是编所纪多道流、侠客、术士之事,凡唐代二人,南唐二十三人。徐铉尝积二十年之力,成《稽神录》一书。淑为铉婿,殆耳濡目染,挹其流波,故亦喜语怪欤?铉书说鬼,率诞漫不经。淑书所记,则《周礼》所谓怪民、《史记》所谓方士,前史往往载之,尚为事之所有。其中如耿先生之类,马令、陆游二《南唐书》皆采取之,则亦未尽凿空也。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此书作《江淮异人传》,疑传写之讹。又,《宋史》淑本传载是书三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作二卷,宋艺文志亦同,则列传以二为三,由字误矣。其书久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中掇拾编次,适得二十五人之数。首尾全备,仍为完书。谨依宋志,仍分上下二卷,以复其旧焉。”笔者按:《江淮异人录》一书,《崇文总目》、郑樵《通志》、《宋史》艺文志和吴淑传,均作三卷,不知四库馆臣何以会有此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四云:“《江淮异人录》二卷。宋吴淑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载道流、侠客、术士,凡唐代二人,南唐二十三人。大抵语怪。然其中耿先生事,马令、陆游并采入《南唐书》中,则亦不尽凿空也。”

(四)《秘阁闲谈》五卷(佚)

书名又作《秘阁闲观》。卷数又作四卷。详下。

《通志》(1161)卷六十八艺文略第六“小说”云:“《秘阁闲谈》四卷(吴淑撰)。”

《郡斋》(1187)卷三下“小说类”云:“《秘阁闲谈》五卷。右皇朝吴淑撰。记秘阁同僚燕谈。”

《遂初》(1194)“小说类”云:“《秘阁闲谈》。”

《直斋》(1262)卷十一“小说家类”云:“《秘阁闲谈》五卷。起居舍人吴淑正仪撰。淑,丹阳人。”

《通考》(1319)卷二百十六经籍考四十三“子·小说家”云:“《秘阁闲谈》五卷。晁氏曰:皇朝吴淑撰,记秘阁同僚燕谈。淑,仕南唐,后随李煜降,丹阳人。”笔者按:《文献通考》的艺文志部分一般总是抄写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里不知为何突然不采用陈振孙的说法,而自行注释吴淑生平,且不注明出处。真是奇怪。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吴淑《秘阁闲观》五卷,又《江淮异人录》三卷。”又,卷四百四十一《吴淑传》云:“吴淑……有集十卷。善笔札,好篆籕,取《说文》有字义者千八百余条,撰《说文五义》三卷。又著《江淮异人录》三卷、《秘阁闲谈》五卷。”

(五)吴淑《事类赋》三十卷(存)

《郡斋》(1187)卷五上“类书类”云:“《补注事类赋》三十卷。右吴淑所进也。始,淑进一字赋百首为二十卷,奉旨令其注释,遂广为三十卷云。淑,勃海人。”

《直斋》(1262)卷十四“类书类”云:“《事类赋》三十卷。校理丹阳吴淑正仪撰进并注。”笔者按:不知马端临《文献通考》此处为何不引用《郡斋读书志》的记载。

《通考》(1319)卷二百二十八经籍考五十五“子·类书”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类事类”云:“吴淑《事类赋》三十卷。”

《十国》(1672)卷三十一《吴淑传》云:“吴淑……与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又作《事类赋》以献。”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三十五子部“类书类”云:“《事类赋》三十卷(内府藏本)。宋吴淑撰并自注。淑字正仪,丹阳人,仕南唐为内史,归宋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后官至起居舍人、职方员外郎。事迹具《宋史·文苑传》。是编乃所作类事之书。卷首结衔称博士,盖其进书时官也。前有淑进书状,称:‘先进所著,一字题词百首,退惟芜累,方积兢忧,遽奉训词,俾加注释’。又称:‘前所进二十卷,加以注解,卷帙差大,今广为三十卷,目之曰《事类赋》’云云。是淑初进此赋二十卷,尚无书名。及奉敕自注,乃增益卷数,定著今称也。凡天部三卷,岁时部二卷,地部三卷,宝货部二卷,乐部一卷,服用部三卷,什物部二卷,饮食部一卷,禽部二卷,兽部四卷,草木部、果部、鳞部、介部各二卷,虫部一卷。分子目一百,与进状数合。类书始于《皇览》。六朝以前旧笈,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有朱澹《远语对》十卷,又有《对要》三卷、《群书事对》三卷。是为偶句隶事之始,然今尽不传,不能知其体例。高士奇所刻《编珠》,称隋杜公瞻撰者,伪书也。今所见者,唐以来诸本,骈青妃白、排比对偶者,自徐坚《初学记》始;熔铸故实、谐以声律者,自李峤《单题诗》始;其联而为赋者,则自淑始。峤诗一卷,今尚存,然已佚其注。如桂诗中‘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之类,古书散亡,今不知为何语,故世不行用。淑本徐铉之婿,学有渊源,又预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两大书,见闻尤博。故赋既工雅,又注与赋,出自一手,事无舛误,故传诵至今。观其进书状称‘凡谶纬之书及谢承《后汉书》,张璠《汉记》、《续汉书》、《帝系谱》,徐整《长历》、《元中记》、《物理论》,皆今所遗逸,而著述之家相承为用,不忍弃去,亦复存之’云云。则此逸书数种外,皆采自本书,非辗转挦扯者比,其精审益为可贵,不得以习见忽之矣。”

(六)《吴淑集》十卷(笔者按:题代拟)(佚)

《宋史》(1343)卷四百四十一《吴淑传》云:“吴淑……有集十卷。”

51 南唐国龚颖1种6卷(佚)

龚颖(生卒年不详),宋邵武人。龚慎仪从子。历仕南唐、宋太祖、宋太宗。积官检校司徒。卒谥端。(《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2142页)有著作1种6卷,佚。

(一)龚颖《运历图》六卷(佚)

《郡斋》(1187)后志卷一“编年类”云:“《运历图》六卷。右皇朝龚颖撰。起于秦昭王灭周之岁乙巳,止于国朝雍禧丁亥,以历代兴亡大事附见。其下四年,献于朝,优诏奖之。欧阳公尝据之考正集古目录称其精博。按,《晋史》张轨世袭凉州,如但称愍帝,建兴年号,其间唯张祚篡窃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始奉穆帝升平之朔始末,不闻有改元事。唯颖书载张实改元曰永安,张茂改元曰永元,张重华曰永乐曰和平,张元龙曰太始,张天锡曰太清,张大豫曰凤凰,不知颖何所据,二言或出崔鸿《十六国春秋》,鸿书久不传于世,莫得而考焉。”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编年“运历”云:“《运历图》六卷(宋朝龚颖撰,至雍熙)。”又卷七十二图谱略“纪运”云:“龚颖《运历图》。”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三经籍考二十“史·编年”所云引《郡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编年类”云:“龚颖《运历图》三卷。”又“别史类”云:“龚颖《年(一作运)历图》八卷。”笔者按:《宋史》同卷所收《运历图》三卷和《运历图》八卷,应该是同一种书,仅仅是卷数不同,故不再另作一种书记载。

52 南唐国何晦2种30卷(佚)

何晦(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时乡贡进士。后主开宝六年(973),下第寓于金陵凤台旅舍,撰《广摭言》(或作《唐摭言》)十五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81页)。有著作2种30卷,佚。

(一)何晦《摭言》十五卷(佚)

《崇文》(1041)卷五小说类“小说上”云:“《摭言》十五卷。”笔者按:晚唐五代十国时书名为《摭言》且卷数为十五卷者有二本,一为王定保撰,一为何晦撰。不知《崇文总目》此《摭言》十五卷为谁的著作,姑录于此备考。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何晦《摭言》十五卷。”

(二)何晦《广摭言》十五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六艺文五“小说类”云:“何晦……《广摭言》十五卷。”

《直斋》(1262)卷十一“小说家类”云:“《广摭言》十五卷。乡贡进士何晦撰(按,晦原本作临。《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俱作晦,《十国春秋》亦云‘何晦著《摭言》’,今改正)其序言太岁癸酉下第于金陵凤台旅舍。癸酉者,开宝六年(973)也。时江南犹未下。晦盖其国人欤?”

53 南唐国丘旭3种3卷(均佚)

丘旭(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宣州宣城人,字孟阳。农家子。南唐李煜时试赋,擢第一人。南唐亡,归宋,授令录,迁京秩,卒于衡州(《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437页)。有著作3种3卷,均佚。

笔者按:丘旭,又作邱旭,《十国春秋》卷三十一“南唐十七”有传。

(一)丘旭《宾朋宴语》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丘旭《宾朋宴语》一卷。”

《十国》(1672)卷二十九《邱旭传》云:“邱旭……常纂古名贤遗言为《宾朋宴语》行世,其词赋得故唐程度体,时人取以为法。”

(二)《丘旭赋》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丘旭赋》一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丘旭……又赋一卷。”

(三)《丘旭诗》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丘旭诗》一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丘旭诗》一卷。”

54 南唐国邵拙2种301卷(均佚)

邵拙(生卒年不详),字拙之,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雁门(今属山西)人,南唐时人,后归宋,应制科试,未放榜而卒。邵拙文学韩愈、柳宗元,曾作诗三百篇,尚书郎孙迈为之作序,名曰《庐岳集》。又手书史传文集三百卷藏于官府。今存断句一联,见《全唐诗》卷七九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74页)。有著作2种301卷,均佚。

笔者按:邵拙,《十国春秋》卷二十九“南唐十五”有传。

(一)邵拙《庐岳集》一卷(佚)

马令《南唐书》(1105)卷二十二《邵拙传》云:“著书埒韩柳,有诗三百篇,尚书郎孙迈为之序,命曰《庐岳集》。”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成书于宋宁宗赵扩庆元后,即1195—1200年后)卷十云:“皇朝邵拙有文曰《庐岳集》。”

《十国》(1672)卷二十九《邵拙传》云:“有诗百篇,曰《庐岳集》。”

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736)卷一百九十三云:“《庐岳集》一卷(宣州邵拙)。”笔者按:据清王之锜等《江南通志序》知《江南通志》成书于乾隆元年(1736)。

(二)邵拙“手钞史传文集”三百卷(佚)

马令《南唐书》(1105年)卷二十二《邵拙传》云:“归皇朝,就应制科,有司以闻,未诏而卒,郡将哀之,籍其装,得拙手书史传文集三百卷,藏于官府。时悼其苦学能文而不得达于名位。”笔者按:“手钞史传文集”不是书名,故不加书名号,但也可算为艺文之事,故暂且作为一种著作看待。

《十国》(1672)卷二十九《邵拙传》云:“……又有手钞史传文集三百卷。及卒,门人袁氏买地葬之。”

55 南唐国毛炳1种,不知卷数(佚)

毛炳(生卒年不详),洪州丰城(今江西丰城)人。聚生徒讲学于白鹿洞,性嗜酒,每得钱则买酒尽醉。时彭会好茶,有“彭生说赋茶三斤,毛氏传经酒半升”之谣。又曾讲学于南台山(《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89页)。有著作1种,不知卷数,佚。存诗断句1联,见《全唐诗》卷七九五。

笔者按:毛炳,《十国春秋》卷二十九“南唐十五”有传。

(一)《毛炳诗集》,不知卷数(佚)

马令《南唐书》卷十五《毛炳传》云:“因大醉,一夕卒,有诗集传于世。”

笔者按:毛炳诗在公私各书目中无记载,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毛炳诗集》一卷,不知“一卷”之说得自何处,存疑。

56 南唐国黄载1种,不知卷数(佚)

黄载(951—1021),《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黄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南唐时黄载。据《十国春秋》卷三十一“南唐十七”《黄载传》知为南唐人,且知其生于951年,卒于1021年。有著作1种,不知卷数,佚。

(一)黄载《礼经释》,不知卷数(佚)

《十国》(1672)卷三十一“南唐十七”云:“黄载……常释《礼经》若干卷,其直百千,为人取去。笑曰:‘彼无赀者也。将籍此以成家,亦我之德也。’了不介意……金陵陷,载以隐居获免。宋天禧(1017—1021)末,一夕醉死。年七十。妻与子皆先卒。”

57 南唐国郑文宝6种48卷(存3种7卷)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以父荫仕南唐为奉礼郎,官至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及第,积官至兵部员外郎。郑文宝师事徐铉,以诗名家,尤长于绝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587—588页)。有著作6种48卷,存3种7卷。存诗16首,见《全宋诗》卷五八;存文8篇,见《全宋文》卷一三五

(一)郑文宝《玉玺记》一卷(佚)

《遂初》(1194)“谱录类”云:“《玉玺记》。”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小学类”云:“郑文宝《玉玺记》一卷。”

(二)郑文宝《南唐近事》二卷(存)

书名又作《南唐近事集》。卷数又作一卷、三卷。详下。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霸史”云:“《南唐近事》二卷(郑文宝撰)。”

《郡斋》(1187)卷二下“伪史类”云:“《南唐近事》二卷。右皇朝郑文宝编。纪李氏二主四十年间杂事之可纪者。”

《遂初》(1194)“伪史类”和“小说类”均有《南唐近事》一书。笔者按:可见,尤袤《遂初堂书目》亦有为互见而重复收录书籍的情况。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南唐近事》二卷。工部郎江南郑文宝撰。序云三世四十年。起天福己酉,终开宝乙亥(按,宋太祖在位十七年,首庚申,尽丙子,乙亥乃开宝八年。原本作己亥,误,今改正)然泛记杂事,实小说传记之类耳。”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所云引《郡斋》、《直斋》同。笔者按:“实小说传记之类耳”之“类”,《通考》作“流”。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郑文宝《南唐近事集》一卷。”

《十国》(1672)卷三十《郑文宝传》云:“文宝工诗……有《南唐近事》三卷传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云:“《南唐近事》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郑文宝撰。文宝有《江表志》,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题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盖犹未仕宋时所做。《宋史·艺文志》作《南唐近事集》,名目小异,未详何据。然《宋史》多舛,集字盖误衍也。其体颇近小说,疑南唐亡后,文宝有志于国史,蒐采旧文,排纂叙次,以朝廷大政入《江表志》,至大中祥符三年(1010),乃成。其余丛谈琐事,别为缉缀,先成此编,一为史体,一为小说体也。中如控鹤致毙一诗,先见何光远《鉴戒录》,乃女冠蒋炼师事,而此以为庐山九空使者庙道士,似不免于牵合附会。又如韩偓依王审知以终,未见南唐之平闽,乃记其金莲烛跋事,亦失断限。然文宝世仕江南,得诸闻见,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焉,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矣。书中以庆王宏茂作王宏,严可求作严求,刘存中作刘存忠。所记姓名多与他书不合。又,此书之杜业,《江表志》作杜光邺,尤自相违异。殆传抄者有所讹漏,不尽旧本欤?按,偏霸事迹,例入载记,此书虽标南唐之名而非其国记,故入小说家。盖以书之体例为断,不以书名为断,犹《开元天宝遗事》不可以入史部也。”笔者按:“按,偏霸事迹”开始的话低二格排列,不知道是谁的按语。

(三)郑文宝《江表志》三卷(存)

卷数一作二卷。详下。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霸史”云:“《江表志》三卷(郑文宝撰)。”

《遂初》(1194)“伪史类”云:“《江表志》。”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江表志》三卷。郑文宝撰。序言徐铉、汤悦所录,事多遗落,无年可编。然前录固为简略而犹以年月纪事,今此书亦止杂记,如事实之类尔。《近事》称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今称庚戌者,大中祥符三年(1010)也。”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史霸史”云:“《江表志》三卷。晁氏曰:郑文宝撰。序言徐铉、汤悦所录,事多遗落,无年可编。然前录固为简略而犹以年月纪事,今此书亦止杂记,如事实之类尔。《近事》称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今称庚戌者,大中祥符三年(1010)。”笔者按:这话明明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语,不知道马端临《文献通考》何以会误以为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语。此类错误,在《文献通考》中也许还有,须留意。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郑文宝……《江表志》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六十六“史部·载记类”云:“《江表志》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宋郑文宝撰。文宝,字仲贤,宁化人。南唐镇海节度使彦华之子。初仕为校书郎,入宋举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官至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东都事略》载入《文艺传》中。始,徐铉、汤悦奉诏集李氏事,作《江南录》,多所遗落,文宝因为此编,上卷纪烈祖事,中卷纪元宗事,下卷纪后主事。不编年月,于诸王大臣并标其名,亦无事实,记载甚简。又独全录韩熙载归国状,张佖谏疏各一首。去取亦颇不可解。然文宝为南唐旧臣。《砚北杂志》载其归宋后常披蓑荷笠作渔者以见李煜,深加宽譬,煜甚忠之。《铁围山丛谈》又载其初受业于徐铉,及为陕西转运使,时铉方谪居,仍叩谒执弟子礼,铉亦坐受其拜。盖惓惓笃故旧之谊者。故其纪后主亡国,亦祗以果于自信越人肆谋为言,与徐铉墓碑相类。其意尚有足取。其记李煜时贡献赋敛一条,王巩随手杂录,全取之,且注其下曰‘《江表志》,郑文宝撰’,则亦颇重其书。又如‘江南江北旧家乡’一诗,文宝以为吴让皇杨溥所作,而马令《南唐书》则直以为后主作。然文宝亲事后主,所闻当得其真。是亦可以订马书之误也。晁氏《读书志》称文宝有序,题庚戌,乃大中祥符三年(1010),此本无之,今从《学海类编》补录成完帙焉。”

(四)郑文宝《江南余载》二卷(存)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江南余载》二卷。不著姓名。序言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1075),得郑君所述,于楚州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郑君者,莫知何人,岂即文宝也耶?”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霸史下”云:“《江南余载》二卷。”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闽王事迹》一卷、《高氏世家》十卷、《湖南故事》十三卷、《十国载记》三卷、《江南余载》二卷、《高宗皇帝过江事实》一卷、《广王事迹》一卷(并不知作者)。”

《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六十六“史部·载记类”云:“《江南余载》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之霸史类中,亦不云谁作。马端临《文献通考》、戚光南《唐书音释》并作《江南馆载》,字之讹也。陈氏《书录解题》载是书原序略曰:‘徐铉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1075),得郑君所述于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云云。振孙谓郑君者莫知何人。考郑文宝有《南唐近事》二卷,作于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又《江表志》三卷,作于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不在此序所列六家之内,则所称得于楚州者,当即文宝之书。检此书所录杂事,亦与文宝《江表志》所载,互相出入,然则所谓删落是正者,实据《江表志》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名为三卷,实止二十四页。盖残缺掇拾,已非完书。此书所谓一百九十五段者,今虽不可全见而《永乐大典》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载者,则《江表志》虽存而实佚,此书虽佚而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载此书二卷,《书录解题》及诸家书目并同,今采辑其文,仍为二卷,以补《江表志》之阙焉。”

(五)郑文宝《谈苑》二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七十七《郑文宝传》云:“郑文宝……又撰《谈苑》二十卷。”

(六)《郑文宝集》二十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七十七《郑文宝传》云:“郑文宝……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58 南唐国刘吉1种2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刘吉(生卒年不详),燕蓟(今北京、天津蓟县一带)人。五代南唐后主(961—975年在位)时为传诏承旨。入宋,为供奉官。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间,以治河有绩,人称刘跋河(《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91—192页)。有著作1种2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存诗2句,见《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六。

(一)刘吉《钓鳌集》,不知卷数(佚)

《五代诗话》卷三云:“刘吉……有诗三百首,目为《钓鳌集》,徐铉为序,其首篇《隐者》诗云:‘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人多诵之。以塞河有方,人目为刘跋河。”[11]

(二)刘吉《江南续又玄集》二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下”云:“《江南续又玄集》二卷。”

《宋史》(1343)卷二百九艺文八“总集类”云:“刘吉《江南续又玄集》二卷。”

59 南唐国倪晓2种4卷(均佚)

倪晓(生卒年不详),南唐人,有著作2种4卷,均佚。事迹见《通志》卷七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和《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此人。笔者按:据《通志》卷七十知倪晓为南唐国人。

(一)《倪晓赋》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倪晓赋》一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赋”云:“《倪晓赋》一卷(伪唐人),又《获稿》三卷(倪晓既亡,得其遗稿二十一首赋)。”

笔者按:《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倪曙赋》一卷。”此倪曙,当即倪晓。录此备考。

(二)倪晓《获稿》三卷(佚)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赋”所云同上《倪晓赋》一卷之著录。

60 南唐国李明1种5卷(佚)

李明(生卒年不详),南唐时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89页。有著作1种5卷,佚。存诗1首,见《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四。

笔者按:据《通志》卷七十知李明为南唐国人。

(一)《李明诗集》五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李明诗集》五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李明诗集》五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明诗集》五卷。”

61 南唐国李叔文1种1卷(佚)

李叔文(生卒年不详),一作季叔文,南唐时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87页)。有著作1种1卷,佚。笔者按:如下文所述,《宋史·艺文志》云李叔文一作李叔父,未见李叔文作“季叔文”的记载,不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一作季叔文”出自何处,录此存疑。

(一)《李叔文诗》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李叔文诗》一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李叔文诗》一卷(伪唐)。”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李叔文(一作父)诗》一卷。”

62 南唐国成彦雄2种10卷(均佚)

成彦雄(生卒年不详),字文幹,江南人。南唐时进士。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尤长于绝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63页)。有著作2种10卷,佚。存诗1卷,见《全唐诗》卷七九五。

(一)成彦雄《梅顶集》五卷(佚)

作者又作盛文亁。书名又作《梅岭集》。卷数又作五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盛文幹《梅顶集》五卷。”笔者按:不知这“盛”、“成”是否笔误,“文幹”和“彦雄”是否为一个人的字和名。也就是说,不知盛文幹和成彦雄是否为同一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成文幹《梅岭集》五卷。”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成彦雄《梅顶集》。右伪唐成彦雄,江南进士,有刘铉序。”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集·别集”云:“成彦雄《梅顶集》一卷。晁氏曰:南唐成彦雄,江南进士。有刘铉序。”笔者按:《郡斋读书志》不言成彦雄《梅顶集》是一卷,不知道《文献通考》何以有此误。

(二)《成文幹诗集》五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成文幹诗集》五卷。”

63 南唐国蔡翼1种1卷(佚)

蔡翼(生卒年不详),有著作1种1卷,佚。事迹见《崇文总目》卷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此人,《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之蔡翼,非南唐时人,乃南朝陈末隋初时人。笔者按:据《崇文总目》卷一知蔡翼为南唐国人。

(一)蔡翼《琴调》一卷(佚)

《崇文》(1041)卷一“乐类”云:“《琴调》一卷(缺)。伪唐蔡翼撰。”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乐类”云:“蔡翼《琴调》一卷。”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六经籍考“经·乐”云:“《崇文总目》:伪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共十九拍,谓之祝家声。不详何人所载,乃小胡笳子。”

64 南唐国程匡柔有著作3种16卷(均佚)

程匡柔(生卒年不详),又作程正柔、程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程匡柔)。《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云程匡柔为南唐人。有著作3种16卷,均佚。

(一)程匡柔《大唐补记》三卷(佚)

作者名又作程正柔、程柔。书名又作《唐补记》、《大唐补纪》。详下。

《崇文》(1041)卷三“杂史下”云:“《唐补记》三卷。”

《遂初》(1194)“杂史类”云:“《唐补记》。”

《直斋》(1262)卷五“杂史类”云:“《大唐补记》三卷。南唐程匡柔撰(按,马令《南唐书》作程匡柔,原本作臣柔,误,今改正),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年代纪》,述神尧止宣宗。匡柔袭摭三百年历,补足十九朝。起咸通戊子(868),止癸巳(873),附璐书中乾符(874—879)以后,备存补记。末有后论一篇,文辞虽拙,论议亦正。”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六经籍考二十三“史·传记”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编年类”云:“程正柔《大唐补纪》三卷。”

(二)程匡柔《五曹算经求一法》三卷(佚)

作者名又作程柔。详下。

《宋史》(1343)卷二百七艺文六“历算类”云:“程柔《五曹算经求一法》三卷。”

(三)程匡柔《安居杂著》十卷(佚)

作者名又作程柔。详下。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程柔《安居杂著》十卷。”

65 陈彭年作于南唐国者1种万余言,不知卷数(佚)

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抚州南城(今属江西)人。师事徐铉。雍熙二年(985)进士及第,仕宋,积官至刑部员外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510页)。有著作10种172卷。存文2卷,见《全宋文》卷一八七至一八八。

(一)陈彭年《皇纲经》万余言,不知卷数(佚)

《十国》卷三十一“南唐十七”《陈彭年传》云:“年十三,著《皇纲经》万余言,为名辈所赏。后主闻之,召入宫,令幼子仲宣与之游。”

笔者按:除《皇纲经》万余言外,陈彭年还有著作10种172卷,但是,均非在南唐作,陈彭年15岁即入宋,故陈彭年是宋代人,其作于南唐归宋后的著作10种172卷不予置于《南唐国艺文志考索》中。特此说明。

66 南唐国李侯1种1卷(佚)

李侯(生卒年不详),事迹据《闻见后录》卷二十七。有著作1种1卷,佚。《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李侯,《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南唐李侯。

(一)李侯《阁中集第九》一卷(佚)

笔者按: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均有“李侯《阁中集第九》一卷”的著录,但是,没有交代出处或依据。今据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七“予收南唐李侯《阁中集第九》一卷”的记载知,李侯有《阁中集第九》一卷,佚。

67 南唐国夏鸿1种,不知卷数(佚)

夏鸿(生卒年不详),宋池州人,尝与弟夏鹏撰《十三代史略》,后辟为团练推官(《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1874页据《万姓统谱》卷八五)。

(一)南唐夏鸿、夏鹏《十三代史略》(佚)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595)卷一百二十三云:“宋池州人夏鸿与其弟夏鹏撰《十三代史略》,后以辟为团练推官。”笔者按:据《山堂肆考》卷首之凌儒《山堂肆考序》作于万历乙未岁(1595),知《山堂肆考》成书于1595年。

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736)卷一百六十九云:“夏鸿,贵池人。尝与兄鹏辑《十三代史略》,隐居不出,乡人罕见其面。子乾锡,樊师古尝师事之。及守池,荐于朝,宋祖为制冠服召之,竟不起。自号清溪布衣。时推一门高尚。”

笔者按:《十三代史略》的作者,据《山堂肆考》,则为夏鸿、夏鹏,因为夏鸿为兄;据《江南通志》,则为夏鹏、夏鸿,因为夏鹏为兄。此处《山堂肆考》成书时间早于《江南通志》一百余年,此处采用《山堂肆考》之说。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据《江南通志》补“《十三代史略》,夏鹏、夏鸿撰”,亦可。

考辨(四篇)

中晚唐陈陶有著作3种22卷而南唐国陈陶无著作

《五代艺文考》第208页提到“《陈陶文集》十卷、《诗》一卷”,并云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汪振民《补南唐艺文志》、杜文玉《南唐艺文志》均如此著录,只有唐圭璋《南唐艺文志》仅列《陈陶文集》十卷,未提到陈陶的诗。

首先,诸公私目录书和史志从未有《陈陶文集》这样的书名。《五代艺文考》提到的“《陈陶文集》十卷”在公私目录书和史志中,均作“《陈陶文录》十卷”。不知顾櫰三等六位前辈学者何以会有此误。

其次,清康熙时龚贤《中晚唐诗纪》、清康熙时刘云份《中晚唐诗》中均含《陈陶诗》一卷,不知所刊刻的《陈陶诗》一卷的作者,是中晚唐陈陶,还是南唐陈陶。清康熙时席氏琴川书屋自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含《陈嵩伯诗集》一卷,既然称陈嵩伯,则确知是中晚唐陈陶,非南唐陈陶。因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陈陶集》二卷。右唐陈陶嵩伯也。鄱阳人。大中(847—860)时隐洪州西山,自号三教布衣云。《江南野史》有传。”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陈陶”(803?—879?)(即中晚唐陈陶)词条云:“字嵩伯,长江以北人。……陶工乐府,《陇西行》传诵甚广。有《文录》一〇卷,已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卷七四五、七四六存诗二卷。其事迹多与南唐陈陶相混,后人常误作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尚有待甄辨。”

最后,诸公私目录书和史志中,隶属于“陈陶”名下的著作有3种22卷。一是《陈陶文录》十卷,见于《崇文总目》卷十一“别集二”、《通志》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四·唐”、《宋史》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二是《陈陶集》二卷,见于尤袤《遂初堂书目》(最晚1194年成书)“别集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别集类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别集”引《郡斋读书志》);三是《陈陶诗》十卷,见于《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通志》卷七十将“《陈陶文录》十卷”收录于“别集四·唐”,而不是“别集五(五代、伪朝、宋、别集诗)”中。可见,《陈陶文录》的作者是中晚唐陈陶,而不是南唐陈陶。如上所述,晁公武明确地说《陈陶集》二卷的作者字嵩伯,大中(847—860)时隐居于洪州西山,可见《陈陶集》二卷的作者也是中晚唐陈陶,非南唐陈陶。那么,只剩下《宋史》卷二百八著录的“《陈陶诗》十卷”的作者难以判定是中晚唐人还是南唐人了。此《陈陶诗》十卷后来再未见人提到过,到清代康熙时席启寓刊刻《唐诗百名家大全集》时,收录并刊刻了一本名为《陈嵩伯诗集》一卷的书。显然,这又是中晚唐陈陶而非南唐陈陶了。

补说一下,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关于陈陶的著作,沿袭其《五代艺文考》的论述,仅前后句子稍有调整,未进行修订,故其疏漏未得到纠正。[12]中晚唐陈陶(803?—879?)不论是从生卒看还是从经历看,都可能与贯休(832—912)有交往。所以,不能断定与贯休有交往的陈陶是南唐的陈陶。《陈陶诗》一卷的作者还是认定为中晚唐的陈陶比较合适。清康熙时人席启寓,现当代学者唐圭璋的做法可取。

综上可见,在诸公私目录书和史志等载籍中,未见南唐陈陶有著作,故本《南唐国五艺文志考索》所收之书的作者中,未出现“陈陶”的名字。

所谓南唐国周载《齐职仪》实非五代著作更非南唐国著作

汪振民《补南唐艺文志》著录周载《齐职仪》,注云:“据《十国春秋·徐锴传》‘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补。”《五代艺文考》之《新编五代艺文志》“仪注类”据此著录“《齐职仪》,周载撰”。[13]但是,“周载”不见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三种工具书,亦未见其他史籍载有此人。郑樵《通志》卷六十五所收关齐梁时代职官类著作的三部书及其作者是:“《齐职官仪》五十卷(齐长水校尉王珪之撰)、《齐职仪》、《梁新定官品》十六卷(沈约撰)。”该书该卷所收自古以来一百四十六部职官类著作的作者,没有一个名“周载”的。所以,“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的“周载”未必是人名,所谓“周载《齐职仪》”,可能相当于“全本《齐职仪》”的意思。即使“周载”是人名,而且是五代时南唐国人,那也不太可能撰写《齐职仪》这样的书。因为《齐职仪》是讲齐国职官礼仪的,那应该是很早就写出的一本书。如果再仔细读一下《十国春秋》卷二十八“南唐十四”《徐锴传》的相关记载,就会发现,这种判断是可以被证实的。《十国春秋》卷二十八《徐锴传》曰:“锴酷嗜读书,隆冬烈暑,未尝少辍。后主一日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其博记如此。”[14]所谓“江东初无此书”,言外之意是说此书很早就有了,但是未见有人提到江东有此书;又说博闻强记的徐锴能将《齐职仪》的内容“一一条对”,更可见此书不是徐锴当代人的著作。又,《新唐书》卷五十八“杂史类”有“孟仪注《周载》三十卷”,可见,正确的读法和标点也可能是:“后主一日得《周载》、《齐职仪》”,如是这样,则“江东初无此书”的“此”,应该就是“此类”的意思(《周载》和《齐职仪》都是史书)。总之,《齐职仪》不是五代人的著作。因此,本《南唐国艺文志考索》不著录《齐职仪》,并辨正于此。

宋初张泌的3种著作属宋还是属南唐国只能存疑

张泌(生卒年不详),泌,一作佖,字子澄,淮南(今安徽寿县)人。仕南唐,后主时为句容县尉,宋建隆三年(962),上后主书言国事,得监察御史之职。开宝五年(972),以内史舍人知礼部贡举,积官内史舍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23页)。存诗1卷,见《全唐诗》卷七四二,《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一补其诗1首。存文1篇,见《全唐文》卷八七二。

(一)张泌《汉书刊误》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正史类”云:“张泌《汉书刊误》一卷。”

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九《景祐汉书刊误》云:“《汉书刊误》一卷。淳化(990—994)中史官修撰张佖撰。”笔者按:首先,张佖即张泌。第二,不知王应麟所云“淳化(990—994)中史官修撰张佖撰”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说史官修撰张佖于淳化(990—994)中撰成《汉书刊误》一卷,则此书乃宋代著作,非南唐著作;如果是说《汉书刊误》一卷的作者就是淳化(990—994)年间担任史官修撰的张佖,那么,《汉书刊误》可能撰写于淳化(990—994)中,也可能撰写于淳化(990—994)前,那就是说,《汉书刊误》可能是南唐著作,也可能是宋代著作。究竟怎样,难以确知,故存疑。

(二)张泌《十事疏》,不知卷数(存)

笔者按:建隆二年(961)张泌以十事上书李煜,此十事的要义是:“一曰举简大以行君道,二曰略繁小以责臣职,三曰明赏罚以彰劝善惩恶,四曰慎名器以杜作威擅权,五曰询言行以择忠良,六曰均赋役以安黎庶,七曰纳谏诤以容正直,八曰究毁誉以远谗佞,九曰节用以行克俭,十曰克己以固旧好。”此有关十事的上书保存于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三中,全文共一千余字。此为一篇文章,且篇幅不够大,故很少可能被编集成一本书。汪振民《补南唐艺文志》据此补“《十事疏》,张泌撰”,显然不够合理,不够可靠。但是,考虑到古人的书写和刊印工具等技术问题,谁也不能保证古人绝不会把一千余字的一篇文章编集成书。究竟如何,无法确知,只好存疑。

(三)《张泌诗》一卷(佚)

《五代诗话》卷三云:“张泌,淮南人。初官句容尉,上书言治道,后主征为监察御史,官至内史舍人,入宋后归家毗陵。诗一卷。后主壬申岁(972),泌知贡举,试《天鸡弄和凤》……(《全唐诗录》)。”[15]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知,《全唐诗录》一百卷为清徐倬编,于康熙丙戌岁(1706)进呈。可见,《全唐诗录》、《五代诗话》均为清人著作,此二种著作所言张泌诗一卷,未言版本,则所谓张泌诗,在宋初未必编集成书,故存疑于此。

许洞著作宜归属于宋代不宜归属于南唐国

汪振民《补南唐艺文志》著录“《杂古文赋》一卷,许洞、徐铉撰。”《五代艺文考》第441页之《新编五代艺文志》“总集类”亦如此著录。许洞生卒不详,但是,据《宋史》卷四百四十一本传,大中祥符四年(1011),许洞献《三盛礼赋》于真宗,除吴江主簿,卒年四十二。那么,许洞生年最晚在970年。这样,978年南唐亡国时,许洞还不足八岁,是不可能和徐铉合作撰写《杂古文赋》一卷的。可见,虽然许洞有著作6种137卷,存1种20卷,但是,许洞包括《杂古文赋》在内的所有著作都不能被归属于南唐国。许洞是地地道道的宋代学者。

以上南唐国67名文人,著作156种2437卷,另11种不知卷数,1种1卷为合编,2种83卷存疑。存21种365卷,另存新辑本1种2卷、存合编1种2卷。


[1] 周祖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8页。

[2] 周祖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页。

[3]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卷18,第945页。

[4] 周祖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50页。

[5]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116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17,第241页。

[6] 周祖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8页。

[7] 周祖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68页。

[8]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116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79,第1131页。

[9]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10] 周祖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09页。

[11] (清)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卷3,第165页。

[12] 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272、626页。

[13] 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418页。

[14]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116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28,第404页。

[15] (清)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卷3,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