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珍宝》翻译、注释与研究(全2册)
- 王希 王俊荣译注
- 9023字
- 2025-04-07 15:18:22
第2章 [安拉之]言塞斯之中的“呼气”[1]智慧之精华
要知道:显现在宇宙中的礼物和馈赠,有些通过仆民之手,有些则不通过。它们可分为两类:本体的礼物与尊名的礼物。[2]在有“品尝”体验的人看来,它们之间彼此有别。同样,在礼物之中,有些源自特定(个别/)的要求和非特定(一般/
)的要求,有些则不源自任何要求,无论它们是本体的礼物、还是尊名的礼物。所谓特定的要求,例如,某人说:“主啊!请赐予我某某东西吧。”于是便特别指定了某物,而没有考虑其他东西。所谓非特定的要求,例如,某人说“请赐予我你所知道的对我有利的东西吧,而并不特别针对我自身的每个部分,无论是精妙的部分、还是粗糙的部分”[3]。
要求[礼物]者也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因本性上的急切而提出要求,因为人是生来急躁的(21:37)。另一类,提出要求是因为他知道,在安拉那里有些事情已经被知道,它们只有在提出要求之后才能获得,因此他说:或许我向超绝的安拉所祈求的就是这类东西。他的要求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具有的可能性[4]:他不知道安拉知识中的东西[5],也不知道自己的准备接受的能力所给予的东西,因为在每个时刻了解该时刻某个个体的准备性()是最为晦涩的认识对象之一。[6]假如不是准备性给予他要求的话,他就不会提出要求。[7]因此,并没有如此认识的“在场之人”[8],其目标是在他们所在的那一时刻认识到它(准备性)。他们因为自己的在场而认识到真实者在那个时刻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只有通过其准备性才能接受它(礼物)。这些人也包括两类:一类人,他们通过自己所接受的而认识自己的准备性;另一类人,通过自己的准备性而认识自己所接受的东西,这是对准备性最完善的认识。而且,在这后一类人中,有些人提出要求不是出于急切,也非因为[得到许可的]可能性,而只是为了服从安拉的命令,因为至高的安拉说:“你们要祈祷我,我就应答你们!”(40:60)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仆民。这样的祈求者,他的意志力并不关注所要求的东西,无论它是特定的、还是非特定的,他的意志力仅仅服从其主人的命令。当其状态提出要求时,他就[只能]要求仆民性。[9]当状态要求托靠[安拉]和沉默时,他就会沉默。因此,艾尤卜(祝他平安)和其他人当时接受考验,而并未要求至高的安拉消除施加给他们的考验。之后,在某个时刻,状态使他们要求[安拉]消除这些考验,于是安拉便为他们去除了。[10]催促或推迟所要求的东西,取决于安拉对它的前定。当要求与时刻(
)[11]相符合,他(安拉)便会立即应答。如果时刻在今世中延迟或被延迟到后世,那么应答也会延迟。这里的应答是指被要求的东西,而非安拉所说的“我在这里”(即应答召唤/
)[12]。故应如此理解。
至于第二类[礼物],即我所说的“其中有些并不源自任何要求”,则是那个并不源自任何要求的东西。这里的要求仅仅指用言辞表达的要求。实际上,必定存在着某种要求,无论它是通过言辞、状态(),还是通过准备性。同样,绝对的[13]赞美是不正确的,除非是通过言辞,而在含义上,赞美必定会受到状态的限定。催促你赞美的安拉的东西,对你而言就是被表示行为(能动性)和超越性的尊名所限定的东西。仆民的准备性并未被具有这种准备性的人所意识到,但他能意识到状态,因为他知道催促者便是状态。[14]准备性则是最为隐秘的要求。他们认识到安拉对他们的前定,唯有这样才能阻止他们提出要求。因此,他们已经准备好地方以便接受来自安拉的回应,并且,他们忘却了自己的灵魂和目的。在这些人当中有一种人,他知道:他在一切状态下安拉对他的认识,就是在其原型存在之前他在其原型的稳固状态下所是的那个样子;他还知道:除了其原型给予安拉的关于他的认识,即他在其稳固状态下所是的那个样子,真实者并不给予他什么东西[15];因此,他知道,安拉对他的认识是从何处产生的。在安拉的民众中哪种人比这种人更优越、更具揭示性,因为他们了解前定的奥秘。他们也可分为两类:有些人对此(前定的奥秘)的认识是一般性地(
);有些人则是细节性地(
)。拥有细节性认识的人要比拥有一般性认识的人更为优越和完满,因为他知道在安拉对他的认识中所包含的东西,无论这是通过安拉告诉他其原型所给予安拉的关于他的认识,还是通过把其稳固原型以及原型所经历的无限状态变化揭示给他。他(这后一类人)更优越,因为他在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处于安拉认识他的层次,这是因为获得的东西(认识)源自[同]一个源泉[16]。然而,从仆民的角度看,安拉的眷顾(天意、旨意/
)早已为其预定,那源自他原型的总体状态,当安拉将此——即其原型的状态告诉他的时候,具有这种揭示(体验)的人就可以认识到安拉的眷顾。当安拉将他的稳固原型——存在的形式落在其上——的状态告诉他时,受造物在这种状态下并没有能力像真实者那样去了解非存在状态下的那些稳固原型,因为它们是无形式的本质性归属(关系/
)。在这种程度上,我们说:就获取知识上的等同性而言[17],神圣的旨意已经为这个仆民提前预定。因此,至高的安拉说:“直到我认识。”[18]这是一句含义明确的话,并非如没有这种体验之人[19]所想像的那样。强调安拉之超越性的人,其目的是把认识中出现的这种新生性归于关系,这对于在此问题上依靠理性的教义学家而言已经算是最高明的观点了。假如他们并未确认安拉的认识是增添在其本体上的,因而把关系归于认识、而非本体[20],[那么,他们就将是“识真之人”(
)]。但他们却因这种观点而有别于安拉民众中的识真之人、即具有揭示和wujūd[21]的人。
接着,我们再回到礼物这一主题。我们认为,礼物要么是本体的,要么是尊名的。至于本体的馈赠、给予和礼物,它们绝不可能产生,除非是通过神圣的显化。源自本体的显化绝不可能产生,除非是以显化对象(被给予显化者/)之准备性[所要求]的形式,此外别无可能。[22]那么,显化对象只能看到他在真实者这面镜子当中的形式(镜像/
),而看不到真实者。他不可能看到真实者,尽管他知道他只能在真实者之中看到自己的形式。这正如观看者[手]中的镜子,当他在其中看到镜像的时候,并没有看到镜子,尽管他知道他只能在镜子之中看到各种镜像或自己的形象(形式)。安拉凸显了这一点,并将其作为本体显化的比喻,以便显化对象能认识到他并未看到他(安拉)。没有什么比喻能比这个更接近和近似于这种观看和显化。当你观看镜中的镜像时,也力图看到镜体,然而你绝看不到它[23],以至于在有关镜中镜像的问题上理解了这个例子的一些人甚至认为,被看到的镜像阻挡在观看者的视觉与镜子之间。这是为他们确定了的最崇高的知识,事实如我们所说和所主张的那样。我们已在《麦加的开示》中对此进行了说明。如果你品尝到了这一点,你也就品尝了那个极限(界限/
)。对受造物而言,这个极限之上再无极限。因此,你不要奢望、也不要麻烦自己攀登到比这更高的阶段,因为根本没有比这更高的阶段,而在此之后只有纯粹的非存在。他是你自己看自己时你的那面镜子,而你则是他看其尊名以及尊名之规定的显现时他的那面镜子。他的尊名无非就是他本身。
因此,问题变得混淆和含混了。我们中有些人出于认识上的无知而说:“无法获得感知也是一种感知。”有些人则有知识,故并未说类似的话,这才是最高明的见解。而且,知识带给他的是沉默,而非无能。他们是认识安拉之人当中的最优越者。这种知识只属于封印使者和封印圣徒。众先知和使者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看到它,除非是通过封印使者之龛。圣徒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无法看到它,除非是通过封印圣徒之龛。以至于,当使者们看它的时候,也只能通过封印圣徒之龛。使者和先知身份——指立法先知的身份及其使命——已经终止了。但圣徒身份却绝不会终止。使者们本身就是圣徒,他们只能通过封印圣徒之龛才能看到我们所说的东西。那么,比他们品级还低的那些圣徒又将如何呢?尽管封印圣徒在教法判令上追随封印使者带来的律法,但这并不贬低他的地位,也与我们的主张不矛盾。因为从某方面看,他更低些,而从另一方面看则更高些。在我们宗教(教法/)的外在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能支持我们主张的事件,如欧麦尔在处理巴德尔[战役]俘虏时的卓越,以及椰枣树授粉问题。因为完美者(
)未必在任何事物或任何等级上都是优越的,那些人所关注的优越只涉及在认识安拉方面的程度,这就是他们的目标。至于宇宙中的新生事物,他们并不关注,因此才会产生我们上述提到的情况。
先知※曾用一面砖墙的例子来比喻先知身份(圣品/),这面墙还差一块砖坯的位置便能完工,而他※即是那块砖坯。但先知并非像他说的那样看到的是一块砖坯。封印圣徒也必定会看到这种梦景。他见到安拉使者※所举的例子,并注意到墙上有两个砖坯的位置,其中一块是金砖、一块是银砖,墙上就差这两块砖,有了这两块金砖和银砖就可以完工。他必定看到自己占据了这两块砖的位置,因此封印圣徒就是这两块砖,这面墙也因此而完工。他看到这两块砖坯的原因在于,他在外在方面追随封印使者的教法——即银砖的位置,这就是他的外在方面以及他所追随的教法判断。同时,封印圣徒也从安拉那里[直接]秘密地获得他在外在形式上所追随的东西,因为他能如实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他必定能这样地看到,这就是内在方面金砖的位置,因为它得自同一个源泉,正是从这一源泉中启示通过天使传达给使者。如果你理解了我所提到的东西,便获得了对一切事物的有益的知识。因此,每位先知,从阿丹到最后的先知,都只能从封印先知之龛上获得他们的东西,尽管封印先知的物质存在在时间上是居后的。他是因其实在而存在的,这就是先知[穆罕默德]所言:“阿丹尚在泥与水之间时,我便是先知了。”而其他的先知,只有在其被派遣时才成为先知。封印圣徒也是如此,阿丹尚在泥与水之间时,他便是圣徒了。而其他的圣徒,只有当他们具备了圣徒品级所需的条件,即性质方面的神圣德性(
)——因为安拉被称作“受赞扬的卧里”(
)——之后,才成为圣徒。因此,就其圣徒身份而言,封印使者与封印圣徒身份的关系,就是众先知和使者与封印圣徒身份的关系,故他是圣徒、使者和先知。封印圣徒是圣徒和继承者,他从根源中获取,并直观各个等级。封印圣徒身份是封印使者穆罕默德※——他是社团的领袖、阿丹子孙的首领,开启了说情之门——的诸美德之一。他被指派了特殊的状态,为众人所没有。在这种特殊的状态中,他先于众神圣尊名,因为“普慈者”对患难者而言不会向“复仇者”说情,除非是在众说情者说情之后,故穆罕默德※获得了对这种特殊地位(境界/
)的掌握。因此,谁理解了这些品级和地位,谁就不难接受这些说法。
至于尊名的馈赠,要知道:至高的安拉对其创造物的馈赠就是他给予它们的慈悯。所有这些馈赠都源自尊名。慈悯,要么是纯粹的,如今世中惬意的给养,它在复生之日能摆脱[责问],这就是尊名“普慈者”所给予的。它就是普慈的礼物。要么是混合的,如饮下苦口良药后带来身体舒适,这就是神圣的礼物。神圣的礼物,如果不通过众尊名之看守者中的一个,就不可能从安拉那里释放出来。有时,安拉通过“普慈者”给予仆民,礼物因此摆脱了混合,这种混合有时与本性不协调,或者无法达到目的以及类似的东西。有时,安拉通过“宽广者”来给予,因此礼物就成为广泛的;或是通过“英明者”来给予,因此他便会考虑最合时宜的礼物;或是通过“赠予者”,因此给予是为了施恩,而“赠予者”却未责成“被赠予者”以感激或行善而为此表示回报;或是通过“强力者”,因此他要考虑[被赠予者的]处境和应得的东西;或是通过“宽恕者”,因此他要考虑[被赠予者的]环境和经历;如果是应受惩罚的情况,他便让被赠予者免受惩罚;如果并非应受惩罚的情况,他便让被赠予者免除应受惩罚的情况,这就被称作免罪的、受关怀的、受保护的或其他此类的称呼。“给予者”就是安拉,因为他是自己宝藏的司管者。他不会将宝藏带出,除非是根据已知的前定[24]且通过与此相关的专门的尊名。“他给予万物以天性”是通过“公正”或同类的尊名。
安拉的尊名是无限的,因为它们是通过来源于它们的东西而被认识的,而来源于它们的东西是无限的。但无限的尊名可归结为有限的基本原则,它们是一些尊名之母或尊名的在场(呈现)。实际上,只有一个单个的实在,它接受一切可以用神圣尊名来表示的归属和关系。这个实在给予每一个可以无限显现的尊名以一种实在,借此它能与另一个尊名相区分。借以进行区分的那个实在正是这个尊名本身,而非共有的东西。同样,每一个礼物能与其他礼物相区分是通过其个性,纵使这些礼物源自同一个原则。已知的是,这个[礼物]不同于另一个[礼物],其原因在于众尊名之间的区分。由于神圣在场范围之宽广,其中绝不会有任何重复产生的事物,这是可以信赖的真理。这种知识就是塞斯(祝他平安)的知识,他的精神支持那些有类似这样言论的精神,但封印的精神()除外,因为[这种知识的]内容只是从安拉那里带给他的,而非从任何一个精神那里。相反,正是从封印的精神那里,[这种知识的]内容被带给了一切精神,尽管他本身在其元素构成的身体组合之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封印)本身就其实在和品级而言能认识这一切,而从其元素性构成方面看,则他对这些是无知的。因此,他既是认识者、又是无知者,他接受相反的性质(描述/
),就像“原则”接受此类性质一样,如:庄严的、美的,外在的、内在的,最初的、最终的,而这本身并非是不同于“原则”的东西。因此,他认识他没有认识,他知道他不知道,他见证他没有见证。“塞斯”就被称作这种知识,因为其含义就是安拉的馈赠。他手中掌握着种类各异、关系有别的所有礼物的钥匙。安拉将他赠给阿丹,作为第一份礼物。安拉的礼物只能从他(阿丹)那里出来,因为儿子是其父亲的机密,他出自父亲,又回归于父亲。
对于其理智源自安拉的人而言,这种情形并不陌生。宇宙(生成界/)间的任何礼物都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因此,没有谁能从安拉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也没有谁能从自身之外得到任何东西,纵然事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些,认识到情况是如此产生的,只有安拉民众中的有些人除外。当你见到能认识这些的人,就要信赖他们,因为他们是至高的安拉之民众中的精粹和特殊者中的特殊者。任何一个具有揭示能力的人,当他看到一个形式带给他所没有的知识,给予他以前所不具有的东西,那么这个形式就是他自身(原型/
),而非别的东西。他正是从自己的树上,采摘知识的果实,例如,他与磨亮的身体相对的外在形式无非就是他自己,只不过他在其中看到自身之形式的那个处所或在场,因为这个在场之实在而带给他某方面的变化。正如,大的东西在小镜子中显现为小的,在长镜子中显示为长的,在运动的镜子中显示为运动的;有可能,由于某个特殊的在场,镜子提供了颠倒的形象;也有可能,提供的形象与显示的完全相同,因此形象的右方对着观看者的右方;或许也可能,右方对着左方,这是镜子反射时最通常的情况,是一般性的惯例。如果打破惯例,右方将对着右方,就会显现为颠倒。所有这些都源自那个作为显化场所在场之实在的礼物,我们将这个在场比作镜子。因此,认识自己准备性的人便能认识自己的接受性。每一个认识其接受性的人,只有在接受之后才能认识其准备性,纵然他对此有大致性的认识。然而,理智薄弱者当中有一部分理论家,他们主张,只要确认安拉能为所欲为,便允许至高的安拉做违背智慧的事情或自相矛盾的事情。因此,有些理论家甚至退回到否认可能性,而确认依靠自身的必然性和依靠他者的必然性。识真之人确认可能性,认识它的在场,认识可能者,知道何为可能者,它源自何处,也知道可能者本身是依靠他者而成为必然者,以及要求必然性的“他者”这一名称为何是正确的。唯有认识安拉者才能知道这些细节。
沿着塞斯一系,人类中最后一个被降生者将出世。他承载着自己的机密,他之后人类将不再有子孙,因此他就是子孙之封印。与他同胎的还有一个姐姐,先他出生,而他则随其后,且他的头挨着她的两脚。其出生地是在中国,其语言就是当地人的语言。不孕将在男女中蔓延,婚配很多但不能生育。他召唤他们趋向安拉,但得不到响应。当安拉带走了他以及那个时代的信士,剩下的人就如牲畜一般,不将合法视为合法,也不将非法视为非法。他们根据自己的本性行事,其欲望摆脱了理智和教法。因此,[最后的]时刻将降临在他们之上。
[1] Nafthiyyah根据注释家的解释,指塞斯从阿丹之中出现与来自安拉的神圣气息之间的对应关系。Nafth原词有“舒缓地呼出气息”之意,这里指呼出普慈者之气息。塞斯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意即“神的礼物”,与安拉通过呼吸而赋予存在相对应。
[2] 有些礼物来自安拉、主宰、普慈者等所指称的那个本体(或本质),而另一些则来自那些特定的尊名。伊本·阿拉比在下面将要探讨。
[3] 即精神性的部分和物质性的部分。
[4] 有些礼物,要得到它则需要条件,即对它提出要求,而有些礼物则无须这样的条件。对伊本·阿拉比而言,正如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够无须要求而主动提供礼物一样,在有些情况下有可能只有提出要求之后才提供礼物的情况,这也属于神圣秩序的一部分。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要求也表明了这种可能性。它并未给安拉设立限制,因为主动提供礼物的情况也被提到了。如果我们说安拉只是赐予而不考虑要求,则我们就会对安拉进行限制。如果我们说,“安拉只有在提出要求之后才赐予”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可能的,则我们就会否定他有这种可能性,从而限制了他。这一点对应于该书的主要论题之一,即因为仅仅强调安拉的绝对性实际上反倒限制了安拉。
[5] 安拉知识中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他的原型。正是根据其原型的准备性,他才能接受从安拉那里接受的东西。
[6] 这类人只是一般性的知道,是他的准备性决定了他接受的东西,但他并不知道其准备性的细节和特点,因此也不知道他将具体得到什么东西。
[7] 也就是说,正是人的准备性在特定的时刻产生了特定的要求。它是最神圣的流溢或不可见的自显的一部分,它将决定神圣流溢或可见的自显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其源自最神圣流溢的准备性决定了神圣流溢将他所要求的礼物带入存在。因此,这一要求是包含在他原型中的东西进一步流溢的条件。
[8] 指那些并不能在所有时刻都能认识其准备性的人。
[9] 即一个人作为安拉之仆民的性质。因此,当他的状态提出要求时,他就只能完全服从安拉的命令。
[10] 参见《古兰经》(21:83-84):[你应当叙述]艾尤卜,当时他曾呼吁他的主[说]:“痼疾确已伤害我,你是最仁慈的。”我就答应他的请求,而解除他所患的痼疾,并以他的家属和同样的人赏赐他,这是由于从我发出的恩惠和对于崇拜我者的记念。
[11] 指安拉通过给予所要求的东西而进行应答的被前定的时刻。
[12] 这句话出自一段圣训:“当仆民祈求他的主宰时,安拉会说,‘我在这里,我的仆民’。”“我在这里”作为对召唤的一种应答,会立即实现,它不会迟于祈求的时刻,但仆民要求之物却要持续到被前定的时刻才会显现。
[13] “绝对的”指不受限制的。也就是说,不受限制的赞美只能表现在言辞上,因为言辞可以不受限制随意表达。但真正不受限制的赞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赞美者的状态、性质或境界会在赞美之时起到限定作用。这里可以类比于要求,也就是说通过言辞而提出的要求,即“请赐予我某某东西吧”这种形式的要求是无限制的,某某东西可以指向任意的事物。而通过状态或准备性而提出的要求,其本身是收到特定的状态和准备性的制约,不可能提出任意的要求。
[14] 状态总是一个特定的、个别的状态,而非其他状态。一个人的状态催促他赞美安拉,正是这个状态让他使用诸如“给予给养者”“赐予者”等表示真主行为的尊名,或“神圣者”“自足者”等表示超越性的尊名来赞美安拉。
[15] 这句话引出了伊本·阿拉比的论点,即认识依靠或追随认识对象。一个事物的稳固原型是被一个神圣尊名所决定的,这个尊名又是安拉的一个认识对象,该尊名在安拉认识中的在场就构成了该稳固原型之实在。当一个人达到了稳固原型的层次,他也就达到了这样的层次,即安拉对其是什么的认识,他的是什么不仅包括了他特定的性质,还包括了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所有这些都包含在他的稳固原型当中。
[16] 即作为认识对象的原型。
[17] 这种等同性(即在认识稳固原型方面),似乎是受造物上升和造物主下降之交会点,前者是实在化的运动,后者则是自身显化的活动。
[18] 参见《古兰经》(47:31):我必定要试验你们,直到我认识你们中的奋斗者和坚忍者,我将考核关于你们的工作的报告。在伊本·阿拉比看来,这里是指安拉对奋斗者和坚忍者的原型的认识。而且,“直到我认识”应该按照文字的本义去理解,而非隐喻地去理解。
[19] 指那些教义学家,他们反对认识依靠或依随认识对象这一观点,认为这会给安拉的认识带来新生性,而安拉的认识本应是无始的。对此,伊本·阿拉比认为,就安拉的认识(知识)是不同于其本体(本质)自身的某种事物而言的,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无始永恒的,这并未导致任何时间性或新生性。安拉是无始地认识着的,而不能说安拉认识着却没有认识对象。在伊本·阿拉比看来,对教义学家来说最可能的立场是说:安拉的认识是无始永恒的,但它与新生事物的联系本身却是新生的。
[20] 两种观点的差别在于:教义学家否认安拉的认识与安拉的本体相同一;而“识真之人”在认为二者从绝对的层次看是同一的,而从其他层次看,一方面是同一的,另一方面即认识是本体的本质性关系之一,故二者又不是同一的。
[21] 凯撒里将其解释为wijdan,即意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wujūd(存在/发现)、wijdan(意识或觉识)、wajd(出神或极乐)这三个苏非术语词都源同一词根字母w-j-d。而且,在实际的用法中,wujūd一词可以同时表示上述几种含义。
[22] Tajalli是神圣本体或自身的显化。而其他的本体或自身也都是这个本体或自身的显化。当伊本·阿拉比说显化只能采取仆民之准备性的形式,其意思是说,可见的显化采取不可见的显化的形式。原型是显化的对象,其本性作为接受外在存在之流溢的容器就是它的准备性。当安拉出于他自身而给予时,这无外乎是展现已经包含在其给予的个体的本质或原型中的某个东西。
[23] 受造物没有能力观看安拉,因为安拉是无限制的,而原型被限定为某一个原型、而非另一个原型。我们知道,我们的存在是通过安拉才确立的,正如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镜像是通过镜子才成立的。但这种知识并不等同于我们对安拉的观看或我们对镜体的观看,尽管我们正在安拉之中看我们自己或在镜子中看我们的形象。我们看安拉的程度一如我们看自己,因为我们的原型就是神圣尊名和属性的众形式。
[24] 参见《古兰经》(15:21):每一种事物,我这里都有其仓库,我只依定数降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