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马文甲
- 1971字
- 2021-01-05 16:05:45
序
传统创新理论一般都是假定企业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通常是企业要先有自己的创意,然后进一步开发、研制新产品,进而推向市场,自己分销、提供服务、资金以及技术支持。这种创新模式被称为“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Chesbrough,2003)。封闭式创新衍生出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企业在内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新技术,且使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这些新技术,然后将它们转化为新产品推向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进而再投资于更多的内部研发工作。
随着知识员工流动性增强、风险投资兴起以及创新成果所面临的外部选择增加等侵蚀性因素导致的创新环境变化,特别是随着许可、风险投资、开放源码、创新社群等新的现象的出现,加之新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大量涌现,封闭式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一些技术因被束之高阁而无法实现其价值等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它的良性循环也随之被打破。在此背景下,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2003)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指出当企业着眼于发展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新,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具体来说,企业需要突破以往封闭的边界,从外部引进更多更丰富的创新元素与能量,同时将组织内闲置未使用的创意与创新通过授权、技术移转或是创新技术内包等方式分享出去,协助企业进入其他市场或创造新市场,扩大现有市场范围,促进创新的流动与分享。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成为近几年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程度问题亦成为关注的焦点。“开放度”这一概念随开放式创新的兴起而被广泛使用,表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开放的程度,开放度过低使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而开放度过高将导致企业管理注意力配置分散、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以及内部技术知识的泄露等问题。以致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存在何种关系一直是创新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已有研究均忽略了实施开放式创新所需的动态能力的作用。由于动态能力本身具有开拓性和开放性,对开放式创新具有发展适用性,而且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依赖性,所以在研究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时应该充分考察动态能力的作用。
基于此,本书在检验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动态能力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度和动态能力的匹配以达到最佳的创新绩效,并分析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路径。
本书总体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基于背景的分析提出了研究的核心问题,然后提出了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对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组织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第三章为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开放度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为基于不同动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及演化。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动机和市场动机出发,并以沈阳机床的开放式创新过程为研究对象,剖析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随动机动态变化的过程。第五章为基于开放度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及绩效实现机制。以开放度为标准,划分开放式创新模式,并分别以案例进行检验。第六章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导向与模式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聚焦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从企业导向出发,揭示其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第七章为动态能力对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在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动态能力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动态能力对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第八章为开放度与动态能力的协同演变。以沈阳机床为例,聚焦于动态能力与开放度协同演变,重点研究其变化路径,并构建演变的过程模型。第九章为开放式创新下动态能力促进企业敏捷性构建。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敏捷性影响,以及企业敏捷性构建和演化。第十章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路径。第十一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书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未来改进和继续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本书研究了动态能力作用下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深化了开放式创新结果方面的研究,弥补了以往孤立研究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不足。此外,本书聚焦于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演化,重点研究其演化路径,并构建演化的过程模型。且以沈阳机床为例,从其管理实践活动中归纳与提炼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理论关系。克服了以静态视角研究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弊端。本书明确了企业在创新环境中对内外部资源的配置方向和内容,在实践中,为企业有效实施开放式创新和提升动态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斧正。
马文甲
2019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