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技术难题

晨光微熹,空气中弥漫着铁锈与煤灰混合的气味。赵鸿志站在厂房门口,望着眼前忙碌的工人和不断运转的机械,眉头紧锁。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零件——一个看似普通的金属管件,却在测量时总会出现细微偏差。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了。

他走进车间,脚下的水泥地面因长期震动而开裂,碎屑随脚步扬起又落下。厂房内光线昏暗,唯一的光源来自几扇破旧的天窗,阳光被厚重的烟尘遮蔽,只能勉强照亮操作台前的区域。

“赵工!”一名年轻学徒迎面跑来,手中抱着一叠图纸,“刚测完第三批零件,误差还是超出了标准值。”

赵鸿志接过图纸快速扫了一眼,果然,关键尺寸全部偏移了0.3毫米以上。这个数值在普通零件上或许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他们制造的武器系统中,这样的误差足以导致穿甲弹偏离目标轨迹,甚至引发炸膛事故。

“老李呢?”他问。

“在测量仪那边。”学徒答道。

赵鸿志点头,快步走向车间另一端。测量仪旁围着几名技术人员,正低声讨论着什么。见他到来,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

那是一台老旧的卡尺式测量仪,表面布满划痕,指针偶尔会轻微晃动。赵鸿志蹲下身,仔细观察仪器的状态,随后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出几个数字。

“每组数据间隔十分钟记录一次。”他开口,“我怀疑不是零件的问题,而是测量过程本身存在干扰。”

“可我们已经轮流测试了三次……”一名技师欲言又止。

“那就再测一次。”赵鸿志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三组人轮换操作,每次更换不同人员,排除人为误差。”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整个车间仿佛变成了实验室。测量仪旁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操作,记录每一次读数的变化。最终汇总的数据呈现出一个令人惊讶的趋势:误差并非固定,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呈周期性波动。

赵鸿志盯着图表良久,忽然站起身,快步走向锻造区。

那里,炉火正旺,空气灼热。几位工人正在将一批铁料送入熔炉,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成白雾。

他走到炉边,取出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插入炉口,片刻后抽出查看。温度显示为827摄氏度。

“今天早上呢?”他问身旁的负责人。

“大概七百多吧。”那人回答,“夜里降温厉害,白天才慢慢回升。”

赵鸿志点点头,转身回到工作台前,开始绘制一张新的曲线图。随着线条逐渐成型,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温差变化影响了金属的延展性,从而导致锻造后的零件精度不稳定。

“从现在开始,所有关键部件必须在恒温条件下加工。”他果断下令,“安排专人监测炉温,确保误差控制在五度以内。”

“可是……”一名老技工迟疑道,“这得等好几个小时才能等到合适的温度段,前线催得急啊。”

“我知道。”赵鸿志语气坚定,“但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出错。”

他没有再多解释,而是亲自参与到调整冷却方式的工作中。他要求工人使用特定比例的水油混合液进行淬火,并根据材料特性调整冷却时间。这一系列改动虽然繁琐,但很快便初见成效——新出炉的一批零件误差明显缩小,基本达到了设计标准。

然而,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模具磨损太严重了。”赵鸿志在检查最后一组零件时皱起眉。尽管尺寸合格,但表面粗糙度依旧超标,说明模具内部已有不可逆的损耗。

他翻出笔记本,回忆起留学时一位德国教授讲授的模具修复技术。那位教授名叫Reinhardt,曾在课堂上展示过一种利用手工打磨与微调结构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延长模具寿命。

“给我砂纸和锉刀。”他对学徒说道。

接下来的整整一天,赵鸿志几乎未曾离开工作台。他戴上手套,用细砂纸一点点打磨模具内壁,同时参考手中的笔记,尝试加入一些改良设计。每当完成一段打磨,他都会重新浇铸一个样品,反复比对形状与光滑度,直到满意为止。

夜幕降临,厂房内的灯光显得格外刺眼。赵鸿志放下工具,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模具,终于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

“明天开始,按这个标准生产。”他将改良后的模具草图递给助手,“记住,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助手郑重地点头,小心翼翼地收好图纸。

赵鸿志走出厂房,深吸一口夜晚清新的空气。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映照着山峦轮廓,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场无声的战斗。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但他也清楚,只要坚持下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他回头望了一眼仍在运作的车间,眼神坚定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