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初战告捷

夜色尚未完全褪去,晨雾弥漫在山谷之间。营地里已有不少人活动,士兵们或擦拭武器,或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又兴奋的气息。前几日赵鸿志团队制造出的简易武器已经分发到各战斗小组,虽然比不上日军精良的装备,但至少不再是赤手空拳面对敌人。

陈启铭站在一处高地边缘,目光扫过下方整装待发的队伍。他身穿旧式军装,腰间别着一支刚领到的自制步枪,枪身略显粗糙,握把处还带着金属焊接后的毛边。但他知道,这将是他们手中为数不多能与敌人抗衡的武器之一。

“你觉得这次能打赢吗?”张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陈启铭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继续观察远处山道上的动静。“我们没得选。”他说,“要么打,要么等死。”

张猛咧嘴一笑,将手中的大刀背好。“说得好。我早就受够了躲在后方的日子。”

两人并肩走向集合点时,赵鸿志正站在一处临时搭建的讲台旁,向几个新兵讲解武器的操作要点。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每句话都直指关键。士兵们围在他身边,神情专注,时不时有人点头表示理解。

“记住,”赵鸿志指着一把步枪,“它射程短,连发容易卡壳,所以尽量单发射击。如果必须连发,注意控制节奏,避免枪管过热。”

一名年轻士兵接过枪,试着拉动枪栓,动作有些生涩。赵鸿志耐心地纠正了他的姿势,并亲自示范了一遍。

“明白了?”他问。

那名士兵用力点头:“明白了!”

赵鸿志满意地笑了笑,转身看到陈启铭和张猛走来,便朝他们招了招手。

“你们来得正好。”他说,“这批武器我已经检查过了,性能虽有不足,但在近距离作战中还是能派上用场。”

陈启铭接过一把步枪,仔细端详了一番,轻轻拉了一下枪栓,动作流畅,虽不如日军三八式步枪那般顺滑,但也算稳定。

“不错。”他说,“至少比之前强多了。”

赵鸿志点头:“接下来就看你们怎么用了。”

队伍很快完成集结,指挥官做了简短动员后,部队开始向预定区域进发。一路上,众人沉默不语,脚步声混杂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显得格外沉重。

穿过一片密林后,前方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队伍立刻停下,所有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是日军巡逻队!”一名侦察兵低声报告,“他们在前面的山口设了临时哨卡。”

指挥官眉头一皱,迅速做出部署:“分两组,一组正面佯攻,另一组绕道侧翼包抄。”

陈启铭主动请缨带领侧翼小队执行迂回任务。他带上几名战士,沿着山脚的小路悄悄前行。张猛也自告奋勇加入其中,手持大刀走在最前面。

山道狭窄,两侧皆是陡峭岩壁,偶尔有几只飞鸟惊起,打破寂静。陈启铭压低身子,小心翼翼地前进。他知道,一旦暴露,不仅整个计划会失败,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几分钟后,他们抵达了预定位置。透过灌木丛望去,日军哨卡果然防守薄弱,只有两名士兵守在那里,其余人集中在正面防御。

“动手吧。”陈启铭低声说道。

张猛点头,率先跃出掩体,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他的动作干净利落,一刀割断其中一名日军的喉咙,对方甚至来不及发出声音。另一名日军反应过来时,已经被陈启铭一枪命中要害。

“清空!”张猛低声喊道。

陈启铭挥手示意其他队员跟进,迅速占领哨卡位置。与此同时,正面进攻的部队也开始发起攻击,枪声骤然密集起来。

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阵型大乱。而趁着混乱之际,陈启铭带领小队从背后突袭,瞬间瓦解了敌人的防线。

战斗持续了不到半小时,最终以己方伤亡五人、毙敌十余人的战绩结束。战场上硝烟未散,尸体横陈,鲜血染红了土地。

“干得漂亮!”指挥官拍了拍陈启铭的肩膀,“你判断得很准,这一仗多亏了你的战术安排。”

陈启铭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表彰大会上,指挥官当众表扬了陈启铭的英勇表现,并号召全体士兵学习他在战场上的冷静与果断。掌声如雷,许多人投来敬佩的目光。

张猛在一旁咧嘴笑道:“你现在可是咱们营里的‘智将’了。”

陈启铭却没有太多喜悦,反而神色凝重。他望向战场方向,隐约记得在冲锋过程中,曾看到一名日军士兵掉落了一个文件袋。那时战斗激烈,他顾不上捡拾,现在想来,或许那里面藏着什么重要情报。

“等会儿你陪我去趟战场。”他对张猛说,“我想找点东西。”

张猛一愣,随即点头:“行,不过得快点,天快黑了。”

两人离开营地,再次踏上那片刚刚经历血战的土地。夕阳映照下,尸骸横陈,血腥味仍未散尽。陈启铭一边搜寻,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生怕还有残敌潜伏。

终于,在一处灌木丛边,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文件袋。袋子半埋在泥土中,封口处印着一个模糊的日文标记。他蹲下身,小心地将其取出。

“找到了。”他低声说。

张猛凑过来一看,皱眉道:“这是啥?”

“不知道。”陈启铭摇头,“但我觉得,这东西也许比一场胜仗更有价值。”

他将文件袋小心收起,站起身来,望着远方渐暗的天际线,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场胜利,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