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扩大规模
- 状元张謇:江海沉浮录
- 揭阳潜水龙
- 5629字
- 2025-06-29 12:20:43
光绪二十九年的南通,料峭春寒仍在肆虐,濠河的冰层刚刚泛起蛛网状的裂纹。张謇立在大生纱厂栈桥的斑驳木栏前,望着江面上穿梭如织的货船,眉峰紧蹙似锁着千钧重担。此时的大生纱厂已走过五个春秋,从招股时的举步维艰、濒临夭折,到如今终于实现盈利,但张謇的目光早已穿透眼前的繁荣,投向更辽阔的商业版图——在风云诡谲的商海浪潮中,不进则退,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他日夜悬心的头等要务。
自 1899年大生纱厂在黄海岸边的通州湾畔落成投产,张謇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这片棉海沃野。南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出“通花“这一优质棉种,纤维长、色泽亮、韧性佳,经张謇实地考察改良种植技术后,每亩产棉量较传统品种提升三成。他首创的“绅领商办“模式打破官督商办的桎梏,通过招股集资吸纳民间资本,建立起权责明晰的股份制企业架构,这种创新模式让纱厂甫一诞生便迸发出蓬勃生机。
纱厂生产的“魁星“牌棉纱堪称纺织精品:采用英国进口精梳机与本地匠人独创的梳棉工艺,每束纱线都经过七道手工质检工序。其色泽洁白胜雪,在日光下泛着柔和光晕;条干均匀紧实,即便缠绕在竹制纱锭上也毫无松垮之态;拉力测试时,能承受成年人双手的全力拉扯而不断裂。这般精良品质让江浙布商趋之若鹜,每逢新纱出窑,苏州、杭州的商船便早早停靠在天生港码头,甚至出现数家布行竞价抢购的盛况。
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岁末清算,大生纱厂的账簿上赫然记着 58.3万两白银的纯利润,这不仅是对张謇实业报国理想的有力印证,更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商界投下一枚重磅惊雷。彼时全国民族资本纱厂年平均利润不过 10万两,大生纱厂的盈利数据令洋行买办侧目,也让张謇清醒意识到潜藏危机。
放眼全国,棉纺织业正裹挟着蒸汽与硝烟,在时代浪潮中剧烈震颤。黄浦江面汽笛长鸣,上海杨树浦码头的起重机昼夜不歇,成捆的印度纱、日本纱堆成灰白色的山峦——这些裹挟着殖民地廉价原料与工业革命成果的舶来品,凭借每包低于国产纱两成的价格优势,蚕食着江南织机的纺锤。更令人心惊的是,大阪纺织株式会社新投产的环锭纺机,每日产能竟达通州大生纱厂的三倍有余。
本土企业亦在危机中奋起。无锡业勤纱厂高耸的烟囱刺破天际,改良后的英国水汀式锅炉让纱锭转速提升四成;宁波通久源纱厂的技术工人们,正将传统水力织机改装成半机械化装置。这些在夹缝中生长的民族企业,虽产能尚不及洋行零头,却以精巧的织物纹样与灵活的分销网络,在长江流域撕开一道生存裂口。
张謇伫立纱厂顶楼,粗粝的手掌摩挲着汉口发来的加急电报。泛黄纸页上“军需棉布十万匹“的字迹,被汗水晕染得模糊。远处狼山脚下,新建的厂房地基已露出青砖轮廓,工地上夯歌此起彼伏。他翻开账本,重庆商会预付的银票与设备采购单在风中簌簌作响——要想在这场关乎民族工业存亡的商战中突围,就必须让大生纱厂的纱锭数量从 2.04万枚跃升至 4万枚。暮色中,张謇抚摸着门楣上“魁星点斗“的匾额,想象着未来的某一天,当北方的驼队载着“魁星“牌棉纱穿越河西走廊,机杼声必将穿透洋纱构筑的铜墙铁壁,在华夏大地织就崭新的经纬。
为此,张謇毅然决定动用纱厂盈余,并续招新股,计划增资 63万两白银,新增 2.04万枚纱锭。这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实则暗藏重重关卡。首当其冲的难题,便是如何说服股东继续追加投资。
深谙股东心理的张謇,伏案数昼夜,以蝇头小楷将二十年实业经验凝练成泛黄的计划书。纸页间不仅工整誊写着棉纺织业从原料产地到终端市场的产业链图谱,更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南通周边万亩棉田年产量、上海口岸进口纱锭成本差价、各地布庄历年采购曲线,每处批注都浸透他实地调研的心血。
秋夜的南通城薄雾笼罩,张謇提着竹编灯笼,踩着青石板叩响一户户股东宅门。在雕花窗棂透出的摇曳烛光里,他将摊开的算盘拨得噼啪作响:“诸位请看,如今每锭棉纱净利润不过三分,但若将纱锭从两万增至四万,规模效应下成本可压至六成。“说着举起刚从上海带回的进口洋纱样本,指尖摩挲着粗糙经纬,“洋货虽多,可这纱线粗细不均,染坊用了平白损耗布料。咱们大生的'魁星'牌棉纱,七道漂洗九道梳理,松江布商验货时都拿放大镜瞧!“
即便这般详实的推演,仍难消弭股东们眼底的忧虑。年过五旬的老掌柜王仲甫将旱烟杆敲得桌案咚咚响:“张公,光绪二十一年那场棉花灾荒,多少纱厂血本无归。如今洋行又在倾销印度纱,这算盘珠子拨得再精,也抵不过老天爷变脸啊!“
张謇起身推开雕花窗,望着远处大生纱厂彻夜通明的烟囱,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仲甫兄请看,那些黑烟不是寻常烟雾,是南通人用双手织就的锦绣。“他从怀中掏出一叠契约,每张都钤着鲜红的商号印鉴,“苏州瑞蚨祥、杭州恒丰布庄,二十三家商户已立字为据,愿以高出市价半成的价格包销增产棉纱。况且我们新购的英国萨克森纺纱机,效率比旧机快三倍,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稳赚!“
在张謇的不懈努力下,部分股东被其诚意与远见打动,同意追加投资。南通本地士绅刘桂馨摩挲着手中的账册,苍老的手指在“设备更新”一栏反复划过:“季直,这次追加的股银,权当是为家乡实业蹚条新路。”但仅凭这些资金,距离 63万两的目标仍有不小缺口。账房先生摊开算盘,噼啪作响的珠子仿佛都在发出叹息。无奈之下,张謇只能面向社会公开招股。
为吸引投资者,张謇在《申报》《新闻报》等沪上大报,以及南通本地的《通通日报》头版刊登招股启事。启事采用工笔楷书誊写,末尾钤着“大生纱厂总理张謇”的朱红印章,字里行间详细介绍纱厂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他亲自前往上海,在四马路的鸿运楼茶楼包下雅间,将江南织造局的丝绸样品铺满八仙桌,指着显微镜下的优质棉纤维对商界名流、金融巨擘说:“诸位请看,南通所产通州棉,纤维长度超过印度美棉。更兼本地女工心灵手巧,每日工费仅铜钱三十文,长江水道又能将成品直运沪粤。大生纱厂历经五载积淀,如今扩产正是绝佳投资机遇。”
然而,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恶劣,外国资本打压、封建势力盘剥,令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英商怡和洋行暗中散布“纱锭易锈”“通州女工不谙技术”等谣言,盛宣怀的亲信也在茶会上冷嘲热讽:“状元公的算盘打得精,可海关关税说涨就涨,纱厂怕是要给洋商做嫁衣。”张謇的招股之路荆棘丛生,多数人持观望态度。上海富商朱葆三婉拒时,将鎏金名片推回茶盘:“张公志向令人钦佩,但沪上钱庄刚收紧银根,实在爱莫能助。”
就在他望着账本上入不敷出的数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一筹莫展之际,转机悄然降临。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安徽商人徐静仁正倚在红木太师椅上,指尖摩挲着《申报》上关于张謇与大生纱厂的报道。这位从徽商世家走出的实业家,早年间靠经营茶叶、丝绸积累了百万身家,此刻正为手中过剩的资本寻找新出路。张謇“实业救国”的呐喊穿透铅字,像磁石般吸引着他——若能将资本注入这般利国利民的实业,岂不比单纯逐利更有价值?三日后,他便登上了开往南通的客轮。
得知徐静仁来访,张謇特意换上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凌晨便带着助手守候在天生港码头。当蒸汽轮船的汽笛声划破晨雾,张謇迎上前去,亲手接过徐静仁的藤编行李箱:“徐公远道而来,蓬荜生辉!”两人踩着青石板穿过南通老城,张謇边走边指着运河上往来的货船介绍:“这些都是为纱厂运送棉花的船只,咱们南通的棉田,可都是老天爷赏饭吃的沙土地。”
走进大生纱厂,轰鸣的机器声裹挟着棉花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张謇带着徐静仁从原料仓库开始,将棉花分级、弹花去籽、梳棉成条的工序一一讲解。在细纱车间,他特意停下脚步,指着正在操作走锭细纱机的女工:“这些女工都经过三个月培训,您看她们手指翻飞的速度,不比男工差。”徐静仁凑近观察,只见女工们手腕轻抖,棉条在锭子上飞速旋转成纱,地面竟难寻半根断线。
行至成品仓库,张謇掀开一匹新纺的“魁星”牌棉纱,让徐静仁触摸纱线质地:“此纱支数均匀,韧性十足,远销南洋都供不应求。只是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添置新设备扩大生产。”徐静仁抚着光滑的纱线,目光扫过墙上张贴的《厂约》,当看到“以工代赈,教养贫民”的条款时,终于忍不住感叹:“张先生,我走遍大江南北,见过无数工厂,但像大生这般管理有序、心怀苍生的,实属罕见。我愿投资入股,为实业救国略尽绵力。”
徐静仁的加入,犹如久旱逢甘霖。他不仅带来三十万两白银的真金白银,更凭借在上海商界的人脉,组织了一场“实业救国”恳谈会。上海滩的纺织大亨、钱庄掌柜们齐聚南通,张謇手持纱厂历年账本,用详实的数据证明投资前景。三个月间,63万两新增资本终于筹措到位,其中既有徐静仁牵头的上海财团,也有南通本地士绅的倾囊相助。这笔资金化作新购置的英国纺纱机,在扩建的厂房里奏响了大生纱厂腾飞的序曲。
资金问题解决后,新纱锭的采购与安装又成横亘眼前的难题。彼时国内纺织机械制造尚处萌芽阶段,即便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也仅能仿制简易纺织部件,核心设备仍需漂洋过海自西方购入。张謇翻阅工部局档案、遍访沪上洋行买办,在英商怡和洋行提供的兰开夏式走锭纺纱机、德国克虏伯公司的环锭纺纱机间反复权衡。最终选定英国曼彻斯特制造的最新款环锭纺纱机——这款设备搭载自动换纡装置,产能较传统机型提升三倍,却也意味着需支付相当于南通州半年赋税的巨额外汇。
为确保设备顺利运抵,张謇亲自坐镇十六铺码头,与太古轮船公司经理反复磋商半月有余。他不仅定制特殊加固货箱,更绘制详细水路航线图:自黄浦江入长江,经狼山转通扬运河,全程 270里水路,需穿越 13处税卡、8座水闸。在押运队伍出发前,他将南通商会印鉴与亲笔信函分交押运员,叮嘱遇卡即出示;又提前三个月疏通两江总督衙门,取得“免税通关“的特别批文。每夜三更,张謇必至账房查阅押运日志,连船队途经靖江段时遭遇的一次江雾延误,都在他的调度下,通过雇佣当地渔民领航化解。
当载着首批 300台纱锭的“福安号“汽轮缓缓驶入天生港,张謇身着藏青布袍,站在寒风中已等候三个时辰。看着挑夫们用绞盘将裹着防潮油布的木箱卸下,他伸手抚过箱角凸起的曼彻斯特厂标,铜纽扣在晨雾中泛着冷光。此时他心中翻涌的,不仅是对新设备投产的期待,更盘算着即将面临的挑战——这些精密器械需由英国工程师现场组装,调试时的每一个参数误差,都可能让价值十万两白银的投资化为泡影。
安装工作亟需专业技术人员,而南通本地此类人才凤毛麟角。张謇翻阅《通州直隶州志》,在“物产志“与“人物志“间反复比对,最终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无锡业勤纱厂。他亲笔撰写聘书,以三倍于当地的薪酬,附上手绘的南通城地图与厂房规划图,派专人乘蒸汽轮船赴沪锡两地延揽人才。这些技工抵达时,张謇身着长衫立于码头,不顾梅雨淋湿衣摆,亲自接过工匠手中的藤箱,将他们安置在新建的青砖宿舍,每间房配备雕花竹床、搪瓷面盆与西洋座钟,还特意雇来苏帮厨子照料饮食。
安装过程中,各种问题如潮水般涌来。英国进口的环锭细纱机与本土传统木机截然不同,铸铁机架上镌刻的英文操作指南,让多数工人如读天书。技术骨干们围坐在油灯下,将《西学东渐记》里的机械图解与实物反复对照,用南通土话夹杂着生硬的英语词汇讨论调试方案。某个深秋的深夜,关键的梳棉机传动带突然断裂,飞溅的铁屑在车间划出火星。总技师老周急得将旱烟杆攥出裂痕,在布满油污的车间里来回踱步。张謇接到急报,披着蓑衣冒雨赶来,一边命人煮姜汤驱寒,一边铺开图纸,与工程师们在泥地上用炭笔推演传动原理。整整三个昼夜,车间灯火未熄,当新制的牛皮传动带终于平稳运转时,张謇发现自己的布鞋早已被机油浸透。
历时七个月,在张謇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4万枚新纱锭终于安装调试完毕。1903年春日,扩建后的大生纱厂车间内,德国克虏伯蒸汽机吞吐着白雾,轰鸣声与英国惠特沃斯纺织机的嗡鸣交织成曲。张謇身着藏青布衫,布满茧子的手掌抚过锃亮的铸铁轮轴,当他握住那枚刻着“实业报国“篆文的黄铜启动轮时,仿佛触到了十年来奔走筹款、周旋官商的艰辛。随着轮盘缓缓转动,雪白的棉条如瀑布倾泻,在钢质罗拉间化作银丝穿梭,张謇望着这流动的银河,想起当年在江宁府衙受辱时暗立的誓言,眼眶瞬间湿润——这座承载着实业救国理想的纱厂,终于以更强大的姿态,在黄海岸边拔节生长。
新设备投产后,大生纱厂产能实现飞跃。改造后的清花车间每日吞吐百担新棉,梳棉机将棉絮梳理成云,粗纱机与细纱机昼夜轮转。棉纱年产量从五万件激增至十二万件,“魁星“牌商标的棉纱不仅畅销江浙,更通过沪宁铁路、长江航运远销福建、广东。在广州十三行的货栈里,外国商人抚摸着质地细密的机纱,惊叹“中国能造这般好物“;在上海永安公司的货架上,大生棉纱与洋纱同列,却以更高的性价比赢得口碑。短短数月,大生纱厂便跃升为中国民族棉纺织业的标杆企业,其生产标准被同业争相效仿。
此次扩产,不仅为大生纱厂带来丰厚利润,更为南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张謇推行“农工商联动“策略,在通海地区推广美棉种植,培训棉农掌握科学采摘技术;纱厂扩建吸引周边村镇万余劳工,厂内设立女工夜校,教授识字与纺织技能。从棉花种植、采摘,到纱厂生产、销售,南通形成了完整的棉纺织产业链。张謇还用纱厂盈余兴办教育、发展公益,修建通州师范学校培育师资,创办南通博物苑传播科学知识,建起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疏浚城河、铺设马路改善城市设施,让南通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但张謇并未满足于此。深夜的濠南别业书房里,他摊开《日本工厂调查录》,红笔圈出大阪纺织会社的经营模式。在他心中,大生纱厂的成功只是“实业救国“理想的开端。墙上悬挂的《南通地方自治图》密密麻麻标注着规划:西北要建面粉厂解决粮食加工,城南筹备铁厂制造农具,江边码头即将动工以打通航运。张謇已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谋划构建完整工业体系,为中国民族工业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大生纱厂的这次规模扩张,无疑是张謇实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彰显了张謇卓越的商业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张謇与大生纱厂,犹如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民族工业前行的道路。当纱厂的汽笛声每日清晨划破南通的薄雾,它已不仅是轰鸣的机器,更成为一个时代不屈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