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慈禧太后:晚清的实际掌权者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后晋封懿嫔。她出身于满洲镶蓝旗的一个官僚家庭,虽并非顶级权贵之家,但也有着一定的门第背景。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之中。国内,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如熊熊烈火般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国外,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中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咸丰帝在位时,体弱多病且政务繁杂,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时常力不从心。年轻的慈禧,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对权力的敏锐嗅觉,开始协助咸丰帝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务。她自幼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在书法和文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这使得她能够帮助咸丰帝批览奏章,甚至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咸丰帝对她的聪慧颇为赏识,这也为慈禧日后涉足政治提供了契机。

1856年,对于慈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她为咸丰帝生下了皇长子载淳,母凭子贵,她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晋封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此时的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而载淳的诞生,不仅仅是后宫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关乎清王朝未来皇位继承的关键。在封建王朝,皇子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权力角逐,慈禧深知自己手中这个儿子的重要性,她开始更加用心地经营自己在宫廷中的势力,为日后的权力之路做着准备。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携后宫嫔妃及一众大臣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慈禧也随驾前往。在热河,咸丰帝的身体状况愈发恶化,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开始为身后之事做安排。他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载淳。然而,慈禧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安排,她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不甘心只做一个被顾命大臣们架空的太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随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以及在京的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慈禧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果敢的决策能力。她巧妙地利用了顾命大臣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与在京势力的分歧,与奕訢里应外合,迅速将肃顺等顾命大臣一网打尽。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其他顾命大臣或被赐死,或被革职。通过这场政变,慈禧成功地打破了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实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与奕訢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初期,由于慈安太后性格较为温和,对政治事务不太热衷,慈禧得以逐渐掌握了实际的决策权。在这一时期,她重用了一批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这些汉族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清王朝暂时稳定了局势。慈禧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支持,让他们组建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力量,与太平天国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经过多年苦战,最终于1864年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这一胜利让慈禧在朝廷中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慈禧开始更加深入地干预朝政。她热衷于权力,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她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朝廷中安插亲信,打压异己。在宫廷内部,她通过严密的宦官网络,掌控着后宫和朝堂的各种消息,任何不利于她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耳目。对于那些敢于违抗她命令的大臣,她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处。例如,同治帝时期的议政王奕訢,曾在辛酉政变中与慈禧密切合作,为她登上权力巅峰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奕訢权力的逐渐增大,对慈禧的一些决策提出了不同意见,慈禧便开始对他心生不满。她多次借故打压奕訢,削弱他的权力,最终将他彻底排挤出权力核心。

在对外关系上,慈禧太后的态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起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她采取了一些抵抗的措施。然而,当列强的武力过于强大,清王朝的抵抗节节败退时,她又不得不妥协求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她同意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慈禧并非完全甘心受制于列强,她也曾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清王朝的利益。例如,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在处理新疆问题时,面临着英国和俄国的干涉。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俄对中国边疆的侵略。然而,这种抵抗往往是有限的,当列强的压力过大时,她又会选择屈服。

在同治帝成年后,按照惯例应该亲政。但慈禧并不愿意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她表面上归政于同治帝,实际上仍然在背后操控着朝政。同治帝对母亲的专权极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同治帝郁郁寡欢,行为也变得放纵起来。他经常微服出宫,流连于烟花柳巷,最终染上重病,于1875年驾崩,年仅19岁。同治帝的早逝,对于清王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慈禧则借此机会再次掌控了朝政。她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选择了年仅4岁的载湉为帝,即光绪帝,以便继续垂帘听政。

光绪帝在位期间,中国社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剧,国内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光绪帝深受变法思想的影响,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然而,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这场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中国错失了一次通过改革走向富强的机会。

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再次独揽大权。她对光绪帝的怨恨达到了极点,甚至一度想废黜光绪帝,但由于受到列强的干涉以及国内一些大臣的反对而未能得逞。为了发泄对列强的不满,同时也为了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列强,慈禧太后在1900年向列强宣战。然而,清军和义和团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一败涂地,八国联军很快便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西逃,一路上颠沛流离。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再次向列强求和。她下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并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民族危机之中,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慈禧太后依然紧紧握着权力不放。她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所谓的“新政”改革,如推行教育改革、编练新军等,但这些改革大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王朝腐朽的政治体制。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结束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的实际掌权者,她的统治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她掌权的近半个世纪里,清王朝经历了无数的动荡和变革。她的决策和行为,既有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面,也有因个人私欲和短视导致国家陷入更深危机的一面。她在政治上的专权和腐败,使得晚清的政治更加黑暗和腐朽;她在对外关系上的软弱和妥协,让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她在某些时期采取的一些措施,如重用汉族官僚、支持洋务运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总体而言,慈禧太后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沉重篇章,她的所作所为成为了中国走向近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她的一生,是权力欲望膨胀的一生,也是将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