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莫问他人,唐朝科举

鸡鸣三声,万千华光透过塔的天窗,照入塔内,晃动着明久的眼眸。

“明施主……踏出此塔,你就再也享受不到独属于凡人的“安宁”,真要如此吗?”

这是玄奘最后的询问。

明久心意已决,转身离去,他来此刻不是为了吃唐僧肉,而是为了见佛,见长生。

不过……

佛都不能长生,那唐僧肉是假的吗?

玄奘合掌:“阿弥陀佛……”

……

明久拿着《大乘药师经》随着辩机离开大雁塔,塔外黎明初升,斜阳普照,可以预见未来几日的好天气。

突而,明久眉心一热,一点朱红印下,又紧忙隐匿。

耳畔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

日光菩萨:“何为众生,乱世盛世如何为人?”

“既在佛前言悟空,你此生的命运,已经与他交织,但切记……勿成魔……亦勿成佛。”

“嗡!”

手中的《大乘药师经》无风自动,翻开了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经文在明久的眼中,排列成一道佛门秘术——心佛!

……

《大乘药王经》·药师佛修行菩萨道时,立下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心佛。

就是第一大愿下蕴藏的佛门之术。

心中观想一佛,借佛相,就可摄取躲藏在人躯中的邪气,镇压在佛相内,每日颂佛号,观想佛相,以此消磨邪气,可得功德。

此一阶段,为佛门居士,等功德化作凝实的金轮,皆可到下一阶段。

而病由邪气生。

邪气无,病自然会好转,这就是《大乘药王经》的治病法。

不过吸收病邪之气,自身也会受到影响,即使能转化为功德,却也需量力而为。

……

“方才多有得罪,还望辩机大师勿怪。”

明久无佛缘,出了大雁塔后,对送他离开的辩机拱手一礼,也不再刻意去照搬佛礼。

辩机则是规规矩矩打了一个佛号,这才缓声道:“明施主,太学之事还望多思,既已入学,就当勤勉,我大唐虽然无仙佛长生,但却也有浩然文气。”

“唐王以圣人自称,既是自尊,也是向天下人表明态度,文道,或许才是大唐未来的风光。”

说至此,辩机笑道:“昨夜圣人来,也是为了让我师出仕于他,以佛入文道,助我大唐盛世,可我师即将云游大唐,讲经颂德,并未答应,遂圣人气离。”

“原本约定的十八场讲经取消,只剩下了春闱后这大慈恩寺的一场。”

“明施主既无佛心,到时切勿前来。”

切勿前来?

明久错愕,他还以为辩机言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他勿忘佛门的恩情,前来听玄奘讲经,但此时看,却不是那么回事。

“为何?”

“我明久不是忘恩负义之徒,虽无佛心,但也不恶佛,又因这赐经之恩,我自然会铭记,日后玄奘大师若有寻求,只要我能做到,自然会回报。”

明久手中的《大乘药师经》是用玄奘的恩情从日光菩萨那得来的。

他自然记得。

闻言,辩机却摇头。

“若是十八场经,任何人皆可听得,但这一场,唯有佛心者,才能听得。”

“明施主切记。”

明久蹙眉,本还欲再问,但辩机却抬手,制止了明久。

“明施主。”

“未入局,莫问他人。”

“您的路,在竹林的那一头。”

说罢,辩机合掌一礼,徐徐转身走入大雁塔,关上了大门。

这座尘封了好几年的大雁塔,再次陷入寂静。

“局…”

“玄奘大师被困在了局中?”

明久收敛心思,暂且将这猜疑放在心中,目光远眺,扫视这一层层的塔楼。

却听身后——

“哎呦,郎君您终于出来了,快随我赶回太学,昨天来时我偷偷贿赂了都水使者家的小子,让他给您糊弄早课,可中午有小考,那小子也要去考明经科,没办法再代您小考。”

“不过您放心,我们在太学的考官里有人,一会您只要去四号考场那,自会有人给郎君‘好位置’的……”

阿福紧忙来到明久的身侧,絮絮叨叨说着如何作弊小考的事情。

“郎君,我知晓您不耻主君的安排,但您自幼不看四书,五经中也只看《周易》,此时要考进士科,不读四书五经如何能考得上,老爷也是为你的前途……”

“够了。”

明久瞥了一眼这低眉顺目,却满口都是劝学的阿福。

“我年幼时他不管我看什么学什么,现在需要我来当官,给他在朝堂增添力量,为他从刺使成为朝官来踏脚……呵,就管起来了。”

“我自幼的吃喝用度,买卖收藏,可一分都没花他的,我欠他什么?”

“不欠!”

阿福慌忙,急切道:“您…您……”

“走,随我去考试。”明久看他这慌张的样子,笑了笑,道:“你怕什么,我又没说不考。”

明久大步向寺外走去,他此时心思浮动,想着此时大唐的文道。

大唐有文武俩道。

武道以气血、将魂、军势为主,划分为了侠、将、帅三类,侠不必多说,是民间势力,而将与帅大多都是开国武将的后裔,或者是从军中提拔出的武官。

文道以文气、文心、文界为主,与武道不同,文道的路是一样的,都是积攒文气,凝聚文心,创造心中的理想世界,但文道千姿百态,有诸子百家为根基,即使是同为一家之言,修行出来的文道也各不相同。

而文道以科举为重,科举虽然不是文道唯一的晋升方式,但大多数的文道修士,都依赖出入朝堂,施展心中抱负,将心中的世界降临现实。

此时大唐的科举有常科与制科之分。

常科:每年一次,定时考核。

制科:不定时,完全依照唐王李世民的需求,制定考核的时间与科目。

参与科举的考生也有分别,有生徒、乡贡之分。

生徒:官办学院的毕业学子,可以跳过县试、直接以待举的身份,在各州举考乡试,通过后成为举子,进行会试考核。

乡贡:非官办学院的学子,通过举荐进行县试考核,之后通过考核后,也获得举子身份,在长安城会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