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从今天开始,我要给大家讲一门新课,主要是讲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儒家经学很难,难在经典原文文字艰深,不借助训诂考证很难读懂,而训诂考证又极其繁琐。真要按照训诂考证的方式来讲课,可能会使同学们感到头大,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这里我所讲的,主要是这些年我研究传统经学的心得和新见,略去那些繁琐的训诂考证部分,只给大家讲述各部经典的主旨大义。

在我看来,研讨经学,有“治经”和“论经”两种路数。“治经”,主要是对专家学者而言,经学较难董理,往往要从文字训诂、史料考订下手,这需要一种严谨的学风和缜密的考证方法。“论经”主要是对广大读者而言,社会各阶层都有许多人对经典感兴趣,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对经典的主旨大义有所了解,而不需要看那些繁琐的考证资料。这种方法,就是《孝经》开篇所说的“开宗明义”。为此,我给这部讲稿起了个名字,叫“群经述义”,讲课时我可能会随机做些引申发挥,尽可能把它讲懂说透,将来把录音稿整理出版,可以叫《群经述义录》。

我开这门课,希望大家能坚持听下去。有什么好处呢?现在我讲的内容,考虑的是经过整理成书后,将来能作为高校经学教学的教材或参考书。在座的同学毕业以后可能会去高校当老师。现在很多高校还开不了经学这门课。要开经学课,就要读经吧?读经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带着学生照着书念,要对它加以解释。现在解经的书很多很杂,有些书实在是误人子弟。所以,今天如果有人能把前人较好的解释消化了,作出一个较为准确恰当的解释,你拿着去用不是更好?假如各位将来要在高校开经学课,在各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学术体系的时候,可以拿我的现成的书去讲,我欢迎大家拿去作为教材用。

我知道现在有些高校老师用我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作教学参考书。但这套书部头太大,内容难懂。它可以对专业研究人员有帮助,但若用于高校教学,未免过于艰深,不太好用。

近些年我写的几部解释经典的书,如《易经讲演录》《诗经讲演录》等,都是为高校老师写的经学方面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现在有多少青年教师能开《周易》《诗经》课呢?肯定没有多少。如果一下开不了,可以先拿我现成的书去讲,而且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新的。这部将来出版的《群经述义录》也服从于这个目的。

下面,我想稍微说得远一点,就是中国新时代重建人文信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今天我不想深谈,只是提示一下。传统经学有很多关于人文信仰的思想资源,要发掘这些思想资源,首先就要了解儒家经典的主旨大义,可惜两千余年中却很少有通论儒家经典主旨大义的书。所以,总结儒家经典主旨大义的工作,就需要我们来做。而我们今天来讲它,在不违背经典原意的前提下,也有我们今天新时代所侧重、所要深入发掘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经学”。

传统社会成功地把儒家经书作为信仰的经典,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权力、政策(如科举教育等)的机制来推行和运作的。一旦权力政策的机制不存在了,“废除尊孔读经”便应运而至。在我看来,今日要重建人文信仰,不能再靠权力的机制来强制推行和运作,而要靠发掘经典所蕴含的义理来吸引、说服大家。

有鉴于今天人文信仰迷失的现状,一些儒学界朋友主张变儒学为宗教,强行让人们去信仰它。在我看来,这个办法不仅行不通,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我的想法是:作为儒学研究者,应该将儒学是什么、经学是什么、其中有哪些有价值的思想,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民众,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平等探讨的平台,以凝聚共识。

“信仰”原是个宗教性的话题。你问外国人信仰什么,他们会简单、直接地回答你,他(她)信仰什么宗教,或什么宗教也不信。古代中国人很少用“信仰”一词。很多中国人不信任何宗教,所以你问中国人信仰什么,有时就会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即便如此,“信仰”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原因是中国现代所说的“信仰”已经不限于宗教,而是扩大、延伸到政治领域和人文领域,而且集中在政治领域和人文领域。这个问题甚至变得有些纠结,比如说,信仰马克思主义与信仰儒家文化是否有冲突,就是一种纠结。不过我认为这种纠结是人为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区分政治信仰和人文信仰,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比如说,你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属于政治信仰;同时你内心又喜欢中华文化或西方文化,这属于人文信仰。两者并不冲突,甚至可以有机结合。

人文信仰与政治信仰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政治信仰关系政治的方向和导向,而人文信仰则在于人们的心灵安顿和对文化的喜爱与选择。现代社会,有人比较喜爱西方文化(如思想、绘画、音乐等),有人比较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完全是人们的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但作为国家层面的人文信仰的倡导和引导并不那么简单,它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在价值观上,当西方近代的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的思潮传入中国后,这些思想为中国进步人士所欢迎,并为之进行了近百年的奋斗,直到近年这些先进思想被纳入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中国原有的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主张相结合,算是“中西合璧”吧。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作为两大文明体系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这里有一个以什么为文化本体的重大选择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问题。

这学期的课程,就是由我来向大家介绍经学是什么,它的主旨大义有哪些。在那些主旨大义中,我们尤需特别关注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一)“民本”思想;(二)“德治”思想;(三)“修身”思想;(四)“孝道”思想;(五)“仁爱”思想;(六)“中和”思想;(七)“诚信”思想;(八)“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九)“天人合一”理念;(十)“协和万邦”理念;等等。

另外需要交代的是,在每一讲的“正论”之后,可能还有“余论”。“正论”是讲此部经典最基本的学术问题。“余论”是讲此部经典生发出来的议题。一部经典可能会生出许多议题,但本书的各篇“余论”只选择其中的一个议题发论,文皆不长。它于“正论”可能会稍有游离,但因为它关注的是如何联系社会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意义,因而它又可能是很重大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