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走马上任了。
南京城是吴王夫差修筑的,建城2500年,南京又叫金陵、建邺、建康、江宁、应天、石头城,南京修筑有三十多公里的明城墙,高20米,宽15米。南京现在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
唐生智当了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就找蒋介石要部队,蒋介石因为要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给德国看,就派了王敬久的87师,俞济时的58师,宋希濂的36师,徐源泉的41、48师,叶肇的159、160师;孙元良的88师,桂永清的教导总队3个旅,何知重的103师,霍守义的112师,原南京城萧山令的3个宪兵团,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如莫少初的新编501师等,并委任罗卓英、刘兴为卫戍部队的副司令。
蒋介石调给唐生智的部队中,第36、87、88、教导总队是德械师,蒋介石还将仅剩的10辆德式1型轻型坦克交给了唐生智,也算是下了血本。
守南京的部队名义上是12万,实际上就是加上三万新兵也只有11万人,面对小鬼子的20万虎狼之师,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淞沪会战国军有准备地投入了差不多80万军队,可是面对小鬼子的20万人尚且失败了,何况是11万疲惫之师守南京这么一座绝地孤城。
是蒋介石和唐生智的头脑发热了吗?肯定不是,蒋介石只是要摆出死守的架势,并不是要真打,真打至少要投入50到80万军队。唐生智也不是要真打,要是真打,从淞沪会战的情况看,唐生智自然也知道这点兵力塞牙缝都不够,唐生智其实还是有点军事才能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成为一方军阀。
既然只是摆摆架势,那这点兵力少虽少了点,但蒋介石和唐生智也不在乎。
只是摆架势也要摆出个样子,蒋介石已经摆了,剩下的就是唐生智来摆。
唐生智走马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召开记者招待会。
11月27日下午6时,南京中央文化协会的礼堂里,聚满了中外记者。
对于南京城是弃还是守,不但牵动了国民政府的高层,也牵动了无数关注南京城安危的人士,更是牵动着南京城几十万老百姓的心,毕竟,南京城的弃与守,是关乎他们生死存亡的大事。
唐生智还没有来,唐生智此时正与柳志文、湖南同学、同乡在一起谈论这次出任南京城卫戍司令的事。
对于唐生智出任司令,他的同学同乡也是两种意见,有的人认为,当此危难之际,他应该挺身而出,为国纾难,但也有人不理解不看好。
议论了许久,唐生智摆摆手,说道:“好了,不要争了,孟潇此次临危受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这个司令长官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而且南京城也必须死守。”
他湘乡的老同学洪君怡喝了一口茶,看着一脸认真的唐生智,就开玩笑说:“孟潇,你真是个湖南骡子!”
他的意思是唐生智此举是愚蠢行为,是做蠢事,蠢得不可理喻。
他当然不理解,唐生智心里的小九九他又如何得知。
柳志文看了一眼洪君怡,斥道:“尊兄此言大谬不然,孟潇此举是智人所为,世人畏果,菩萨畏因,菩萨行事只问动因纯正与否?却不计较结果如何。”
唐生智淡淡一笑,道:“湖南骡子怎么啦?你不也是湖南人吗?世间有许多事是需要蠢人子去干的,骡子吃苦耐劳,能干事,骡子也是人所需要的。”
唐生智甚是认同柳志文所言,又对洪君怡笑道:“我现在是只问耕耘,不计收获,更何况很有可能我会有大丰收呢!”唐生智对柳志文的卜卦深信不疑,就好像他已经看到了自己又一次成了金陵王一样。
洪君怡起身道:“行了,但愿你大有收获,现在时间不早了,你也该动身了。”
唐生智带着随从前呼后拥地来到中央文化协会的礼堂里,礼堂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个主持会议的军官站在扩音器后举手向下压了压,待掌声稍息,他大声道:“现在招待会开始,有请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将军讲话!”
掌声又一次响起来,唐生智满脸含笑地走到扩音器前,面对着满堂中外记者,压了压手,掌声渐渐停息了。
唐生智看了看礼堂或坐或站的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代之是庄严凝重的神色,他一字一顿地说道:“诸位记者,诸位来宾,大家晚上好,今天本司令来此,是向大家来表决心的,我的决心就是,我一定会死守南京城!”
会场顿时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镁光灯不时闪亮,那些记者在争拍着这历史的一幕。
有记者问:“请问唐司令官,淞沪会战国军80万军队尚且没有守住上海,如今国军仅仅只有12万军队,南京城能守住吗?”
唐生智当即大声说道:“一定能守住!”说话的同时,他的拳头还在空中举了举,以表示他的坚定决心。
礼堂里又响起了热烈掌声。
唐生智又一次压了压手,待掌声渐渐停息后,他的情绪更加激昂:“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最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必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掌声再一次响起,招待会没有拖延,在掌声中,唐生智走下讲台,满脸含笑地边向中外记者和来宾频频招手致意,边向大门走去。
虽然只是摆样子,但一切必须逼真,时间紧迫,唐生智抓紧时间部署兵力。
唐生智跑去“美龄宫”对蒋介石说:“委员长,一年一度的大阅兵是否还进行?”
蒋介石道:“你看呢?”
唐生智道:“我看仍可进行,反正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阅兵式后各部队可直接进入防御阵地。”
蒋介石道:“也好,可以鼓舞士气。”
唐生智道:“还得请委员长发表演说。”
蒋介石道:“行。”
阅兵式在中山陵举行,已经到达的参战部队都参加了。
唐生智等陪同蒋介石来到中山陵,蒋介石乘车检阅了部队,然后发表了题为《为保卫南京而战》的演说。蒋介石慷慨激昂地说:“勇敢的将士们,你们现在站在这里接受检阅,你们马上就要投入到南京保卫战中,那是一次更大的检阅,全世界都在关注你们,我将与你们站在一起,肩负起这个伟大使命,我相信你们会拿出更加威武雄壮的勇气来抵御倭奴,你们一定能打败日寇侵略者!”
检阅部队发出响遏云霄的怒吼:“打败日寇侵略者!打败日寇侵略者!”
检阅部队在威武雄壮的军乐声中向各个防御阵地开去。唐生智将徐源泉的第2军团的第10军(2个师)部署在栖霞山、乌龙山一带;将叶肇66军和邓龙光83军共4个师部署在汤水镇东西一线;将俞济时74军2个师部署在淳化镇、牛首山一带;将三个德械师、宪兵团,炮兵八团一个炮营,战防炮、高炮、通信各一营部署在南京城内;教导总队一部部署在紫金山,其余部署在麒麟门、中山门。将王敬久71军87师部署在红毛山、光华门(实际未及进入);将孙元良72军的88师(军长孙元良兼任)部署在雨花台、中华门;将宋希濂78军36师部署在幕府山、下关一带。
部署完了,11月29日,唐生智与罗卓英、周斓、桂永清、孙元良、顾祝同、胡宗南、钱大钧以及江宁要塞司令邵百昌等,陪同蒋介石视察了紫金山、雨花台、狮子山等复廓阵地。
其实,从纯军事角度看,这样的防御也有问题。唐生智把本来不多的兵力部署在外廓阵地的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紫金山、雨花台和牛首山一线和内廓阵地的南京明城墙,虽然后来对这个部署又做了弥补,但由于防御阵地过宽,实际兵力过少,造成了各个防御阵地之间留有很大空隙,结果是处处设防却处处薄弱,如果小鬼子实施迂回、穿插、渗透,外围防线很容易崩溃。孙子云“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南京守军本来就兵力、战斗力和火力都不足,如此分散兵力面面俱到,实为不可取。
正因为南京城无险可拒,因此,早在1·28事变后,国民政府修筑了外围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同时也修筑和加固了一些永久性工事和半永久性工事。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外围工事来守南京,南京城依然被危险笼罩着,一旦这些工事丢了,南京城就危险了。
而且,城防上的工事也存在许多隐患,必须加固和修葺。
但蒋介石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不是真正要防守,只是摆摆样子给希特勒看,给陶德曼看,给德国人看,就是此次视察,也只是一种姿态,因此,有不有漏洞他无所谓。
来到牛头山,蒋介石甚至指着牛头山开玩笑说:“这不就是当年宋高宗被困在这里的牛头山吗,不过孟潇你既然当了高宗,这回就让我来做岳飞,救援南京的动员已经开始了,我会源源不断地调动军队来救你的驾。”
调不调军队来,调不调得来军队,唐生智也无所谓,蒋介石是做样子,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反正小鬼子又不会来进攻,怕他何来。因此,他笑道:“谢谢委员长。”
然而,这两个心里打着小九九的人却是误国误民,因为日军进犯南京的华中方面军根本不会如他们所愿。
虽然日军参谋本部向华中方面军的日军下达了“临命600号”命令,规定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区域为苏州、嘉兴连结线以东,只扫荡上海附近之敌,不准进攻南京。但松井石根根本不听,在未报请小鬼子统帅部批准的情况下,下令小鬼子兵分三路进犯南京。
但这些,蒋介石和唐生智仍然视若无睹。
回到司令部,唐生智觉得为了表示守城的坚定决心,必须还得做点什么。
他在光华门的城墙上巡视时,看到城外的房屋有点碍眼,至于碍了他什么,他也说不出。
他叫来萧山令,命令说:“让你的宪兵部队将住在下关和南门周围的居民赶往城里来,然后再烧掉他们的房屋。”
萧山令说:“这不好吧,烧了他们房屋,他们住哪?”
唐生智坚决地说:“必须烧掉,决不能让这些房屋成为小鬼子可以利用的工事!”
摆样子还要搞焦土政策,唐生智这次是脑袋里进了水。
萧山令只得遵命,当宪兵们将老百姓一家家赶出来时,立刻,哭喊声、怒骂声响成一片。
宪兵们随即放火烧了他们赖以栖身的住所。
唐生智又发布了三道命令:
一、不许后退。各部队官兵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动摇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者,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
二、收缴船只严禁渡江。各军所有船只,一律交本部运输司令部负责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准以武力制止;浦口胡宗南第1军负责监视长江,凡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队或军人老百姓,均需制止,如有不听制止者,可开枪射击。
三、着令交通部长俞飞鹏将下关至浦口间的两艘渡轮撤退至汉口,背水一战,以明誓死守卫之决心。
唐生智将所有能渡江的船只都收缴集中,全部送到江对岸去了,但他还是悄悄给自己留了一条小火轮。“未进城门,先思退路”,可见唐生智还是熟谙生死之道的。
如果说,蒋介石是要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那么,唐生智就是摆出了一副背水而战的架势。
他们两人的架势,在某种程度上,振奋了军心,给了守城军民以鼓舞。
做完了这些事,唐生智松了一口气,他觉得,该他做的,他也已经做到了位。
因为只是摆架势,蒋介石自然不能放松与德国的联络。
蒋介石其实心里不轻松,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他是在走钢丝,心里还是有点惴惴不安。
自七七事变以来,蒋介石幻想通过国际干预以达到中日“和平”,因而一直谋求国际上的声援,可是,除了苏联公开声明支持中国外,其他国家都三缄其口,保持中立,蒋介石不得不向关系一向密切的德国求助。
中日德三国关系微妙,日本侵占中国领土,是敌对国,德国与日本是轴心国的成员,是战略伙伴,可德国与中国关系又很密切,中国的许多军火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德国还派出军事顾问整顿和训练中国军队,德械师、德训师就是这么来的,复兴社也是跟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学的。
这主要是德国在战略物资上需要中国,如钨等有色金属就是德国最需要的战略物资,而且,德国也想在中国扩大政治影响,
希特勒从德国的利益出发,不想中日之间发生战争,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对苏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远比与德国的关系要好,自从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来,中苏关系一直很友好,中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一直援助中国,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只差出兵援助中国。
由于日本国内也存在主战主和两派,一开始是主和派占上风,所以小鬼子只想从中国获取最大利益,并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为什么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一直是打打谈谈。
10月2日,日本陆、海、外三省决定“接受第三国公正的、劝告式的和平斡旋。”10月21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向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表示:“日本随时都准备与中国直接谈判,假如有一个与中国友善的国家,如象德国和意大利劝说南京政府觅取解决,日本也是欢迎的。”
这显然是赤裸裸地要求德国牵线搭桥,以便诱使国民政府妥协。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德国这才愿意出面调停。
只是日本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了不知多少年,如今既然咬住了这块肥肉,就绝不会轻易撒口。
这些年国民政府与日军一直就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到了后来,日军自恃已经侵占了平津华北,上海又已攻陷,因此要价愈来愈高,无非是想获得他们奢望的利益。
10月22日,德国外交部电令驻华大使陶德曼,说德国愿意斡旋中日谈判。
10月30日,陶德曼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陈介转达了德国政府的意见,陈介表示希望知道日方的谈判条件。
11月2日,广田向狄克逊提出了同中方谈判的条件。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受命会晤蒋介石和孔祥熙,转达了日本提出的7项和谈条件,即:
内蒙古自治;
在华北建立一个沿满洲国国境线的非军事区;
扩大上海的非武装地带,由日本控制公共租界的巡捕队;停止抗日政策;
共同反对共产主义;
降低对日关税;
七、尊重外国权益。
蒋介石对陶德曼说:“请大使先生致意日本政府,中国愿意
在此七项条件的基础上与日本谈判。”
陶德曼说:“我们很愿意为贵国调停,但日本国的意图很清楚,希望贵国能做一些妥协。”
蒋介石坚决地说:“日本国如果认为他们是胜利者,并以此为要挟,我是不会接受的。”
陶德曼说:“那好吧。”
陶德曼匆匆走了,随后德国也在积极调停,但12月7日,小鬼子幡然变脸,说什么战场形势已发生转变,南京陷落在即,因此和谈条件已经过时。
这时候随着战场上取得的优势,日本的主战派完全占了上风,日本的野心更进一步膨胀,日本并不满足满蒙和华北五省自治,他要占领整个中国。
至此,蒋介石的幻想全部破灭了。蒋介石应该也知道,其实德国对日本的影响力也很有限,虽然德国不支持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但日本的顽固希特勒也奈何不了,反过来,因为他们是同盟国,在战略利益上一致,到最后,德国也只会站在日本一边,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时候,德国反而劝说中国妥协让步。
这样,表面上做得光溜,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的南京保卫战就不得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