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试文字宝玉始人:论“科举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各位看官,上回咱们聊到了“政治周期”对经济的影响,发现这贾府的兴衰,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今天,咱们就接着《红楼梦》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人”的情节,来扒一扒“科举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看看这科举制度,对贾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话说这《红楼梦》啊,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社会史。书中的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之下。而科举制度,就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为读书人提供了一条进入仕途的通道。

在《红楼梦》里,贾府的成员,也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贾政一生致力于科举,希望能够通过科举,为家族赢得荣耀,也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前程。

第八十四回里,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贾政让贾宝玉去参加科举考试。贾宝玉虽然不情愿,但迫于父亲的压力,还是勉强参加了。这个情节,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考试场景,但实际上,它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乃至经济的深刻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读书人看到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希望。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学习,这就促进了“人力资本投资”。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红楼梦》里,贾府为了让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请名师指导,购买书籍,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二是“人才选拔机制”。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华的人,进入仕途,为社会服务。这种机制,可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红楼梦》里,虽然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舞弊现象,但它仍然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许多有才华的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三是“寻租行为”。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科举考试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一些人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不惜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比如行贿、舞弊等,这就产生了“寻租行为”。所谓“寻租行为”,就是指利用非生产性的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寻租行为,会浪费社会资源,阻碍经济的发展。

在《红楼梦》里,贾府为了让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也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比如通过关系,打通关节。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寻租行为”。

四是“社会流动”。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的人,提供了一条向上流动的通道。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也可以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社会流动,可以增强社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红楼梦》里,虽然贾府是一个贵族家庭,但也有一些出身贫寒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比如,贾雨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科举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科举制度,既要看到它对人力资本投资、人才选拔机制和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它带来的寻租行为等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制度设计”。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能够激励人们进行生产性的活动,而不是非生产性的活动。科举制度的初衷,是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尽量减少制度的负面影响。

二是“激励机制”。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和待遇,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是“公平竞争”。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华的人,而不是仅仅依靠家庭背景和关系。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红楼梦》第八十四回,通过“试文字宝玉始人”的情节,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经济的影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举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它,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