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产业拓展,国势昌隆

随着石油产业步入正轨,大清国内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加,林慢意识到,单纯依赖进口汽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实现汽车本地化生产迫在眉睫。他向雍正帝呈上了一份详尽的本地化生产汽车计划书,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可行性与长远利益,雍正帝权衡之后,批准了这一宏大计划。

林慢马不停蹄地着手组建汽车生产团队,从全国招募了一批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领域的能工巧匠,还从国外高薪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汽车工程师,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在陕甘地区,一块广阔的土地被规划为汽车生产基地,大型厂房拔地而起,各类先进生产设备陆续运抵。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了重重难题。西方汽车技术虽先进,但不符合大清的实际路况与使用习惯。比如,大清的道路多有崎岖,对汽车的底盘稳定性和悬挂系统要求更高;民众的使用场景复杂,需要车辆具备更强的载货能力。林慢与团队日夜钻研,不断改良设计方案。他们加固底盘,优化悬挂,重新设计车身结构,提升载货空间。经过无数次试验与调整,第一辆完全本地化生产的汽车终于驶下生产线。车身线条流畅,兼具实用性与美观,一经亮相,便赢得满堂喝彩。

与此同时,林慢也在为汽车的“补给”问题忙碌着。他深知,加油站的建设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配套。于是,他组织人员在京城、陕甘等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以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选址建设加油站。从采购储油罐、加油机等设备,到培训专业加油人员,每一个环节林慢都亲自把关。很快,一座座统一标识、设施齐全的加油站出现在大清的土地上,为往来车辆提供便捷的加油服务。

汽车本地化生产和加油站网络的完善,给大清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库收入显著增长。汽车生产厂规模化运营后,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将部分车型出口到周边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每一辆出口汽车都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充实了国库。加油站的运营也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燃油销售的利润不断流入国库。

此外,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钢铁、橡胶、玻璃等原材料生产企业订单不断,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利润增加,上缴税收也随之增多。汽车零部件制造、维修保养等相关行业也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民众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商业繁荣,商业税收也大幅增长。

看着国库收入报表上不断攀升的数字,雍正帝龙颜大悦。在朝堂之上,他对林慢的功绩予以高度赞扬:“林慢,你推行的产业发展之举,成效显著,国库充盈,实乃我大清之幸。”林慢跪地谢恩:“陛下圣明,此皆陛下领导有方,众臣工齐心协力之成果。臣定当继续努力,为我大清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

林慢深知,产业发展之路永无止境。在解决了汽车本地化生产和加油配套问题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领域。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必然趋势。林慢组织科研团队,开始探索太阳能、风能在汽车动力领域的应用,同时研究新型电池技术,为大清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道路。

在生活中,林慢与苏瑶的感情愈发甜蜜。忙碌的工作之余,林慢总会抽出时间陪伴苏瑶,两人漫步在庭院中,分享生活的点滴。苏瑶看着林慢为国家发展奔波忙碌,心中满是心疼与敬佩,她默默支持着林慢的每一个决定,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而远在边疆的年羹尧,也时常与林慢书信往来。年羹尧在信中分享军队训练与边防巩固的情况,对林慢在产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同时也表达了对大清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他们虽身处不同领域,却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大清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清子民,成为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