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齐王刘襄

祝午再次询问道:“谁指使你来的?”

“无人指使。”

“无人指使?那你为何来寻我?”

“小民想请郎中令带我去见齐王。”

“你想见大王?”祝午审视着吴矩,询问道:“是何缘由?且说来听听。”

于是,吴行明便将他的经历以及吕国见闻都告诉了祝午。

祝午沉吟片刻,也是感叹道。

“吕国赋税之重,我也有所耳闻,但未曾想其中官吏也如此龌龊,吕王之治,实乃祸国殃民。”他接着又看向吴行明。“这么说你来求见大王,是为吕国百姓请命?”

“确有此意。”

“这...济南郡虽曾为齐国属地,但如今同为封国,大王也无法干涉吕国内政,而且吕国背后乃是太后...”

齐王刘襄自己都担惊受怕,哪还有敢主动接触吕国之事。

祝午便改口道:“不过你家人若是愿意,可以到齐国境内来,我可以安排你们编入民籍。”

吴行明拒绝道:“多谢郎中令好意,不过家母刚亡,家父恐怕还不愿远迁。”

“那你是何打算?”

“小民想请求大王助我刺杀吕王,还济南郡太平。”

刺杀吕王?!

祝午被吓了一跳,这事他和齐王都不敢去想。

“你说的是吕产还是废王吕嘉?”

“吕嘉,若吕产继续祸国,那也可杀。”

吴行明语气平淡,但却让祝午感到了一股杀气。

很明显,他是真打算这么做。

但这显然不能做,若是杀了吕嘉,即便他已是废王,吕雉也有可能找借口继续削弱齐国。

齐国作为最大的封国,早就是吕雉的眼中刺、肉中钉。

当年齐悼惠王刘肥为了自保,主动献出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四年前又将济南郡划出建立吕国。

为的就是削弱齐国实力,不仅如此,还派召平任国相,看管刘襄。

因此刘襄平时也是谨小慎微。

但吴行明说的这些话,不是给召平送把柄吗?

祝午拍案怒道:“大胆!谁教你说这些话的!”

“小民祖父?”

“你祖父是何人?如何敢说这些大逆不道之言?”

“祖父讳矩,在父亲年少时便去世了。”

“去世了?”祝午愣了一下。“那你是如何听到这些话的?”

“前些日子,祖父曾与小民托梦,说吕氏几年后便会被刘氏铲除,而齐王与朱虚侯肯定会助我刺杀吕王。”

祝午疑惑道:“几年后?你祖父可是通神的巫祝?”

“非也,祖父只是佃农。”

祝午沉默许久,他看着吴行明,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这些话是吴行明有意瞒骗,还是某种天命?

现在吕雉对刘氏诸王的压制愈发严重,刘襄身为齐王,却要看国相的脸色,他为此早就愤懑不平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吴行明的到来,或许是一个变数。

祝午紧盯着吴行明,他能悄悄摸到自己的府邸,那是否能潜入长乐宫刺杀吕雉?

吕雉一死,吕氏便会群龙无首,而且许多朝臣本就不服吕氏,到时齐王率军西进,里应外合,则大事可成矣。

那时候,无论是法理还是威望上,齐王都有可能成为新任皇帝。

祝午身为元从,封侯拜相也并非没有可能。

想到这里,祝午顿时困意全无,然后兴奋了起来。

吴行明抬头看着祝午,不明白他心中在想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祝午才恢复过来,开口道。

“吕国之乱,始于吕王,那你说吕氏之祸,始于谁人?”

“这...”

吴行明明白祝午话中的意思,不就是想说吕氏之祸,始于吕雉吗?

这意思是想让自己去刺杀吕雉?

其实他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可能,但他觉得若是这样能还济南郡太平,那也是可以做的。

见吴行明领会自己的意思了,祝午又道:“我可以带你去见大王。”

“多谢郎中令。”

“那你今晚就住在这里吧,先去沐浴更衣,明日随我一起进宫。”

祝午随即唤来婢女,让她们带着吴行明去沐浴更衣。

吴行明走后,祝午又思考了起来。

能悄无声息潜入他府邸的人,竟然是农民出身,还没经过任何训练?这实在太令人可疑了。

但他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吴行明有什么理由。

为了以防万一,祝午又派人进宫先做好准备,以防意外发生。

次日卯时。

祝午与吴行明用过早饭,便往齐王宫而去。

宫中有许多国相召平的眼线,因此为了不引人注意,吴行明只是普通的仆人装扮。

有祝午带路,他们很顺利地便进入了王宫。

刘襄今年二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但因为吕后的缘故,他并不敢太过张扬,国内政事也都是交由召平来处理。

他贵为齐王,做事却要瞻前顾后,哪有一副国君的模样。

来到后院,祝午发现刘襄正在与舅父驷钧闲谈,便悄悄等候在旁。

驷钧为人残暴,在国内的声望极差。

但他的身份特殊,众人拿他也没有办法。

祝午曾劝过刘襄,让他对驷钧略加管束,别因小失大。

但这话第二天就传到了太后的耳中,结果反而是祝午因此受到责备。

经过此事后,他便再也不干涉驷钧了。

等了半个多时辰,驷钧才起身离开。

祝午避开他之后,让吴行明在原地等候,然后才动身去见刘襄。

他远远地看了眼齐王,只见其身长七尺余,面方额阔,蓄长髯,衣冠严整,佩玉鸣銮,气势威严。

而刘襄似乎也感应到了,扭头望过来,四目相对下,吴行明当即低下了头来。

直视君王,乃是大不敬之罪,论罪当诛。

但他是跟着祝午来的,刘襄也没有因此怪罪他。

“臣见过大王。”

“祝卿平身。”

祝午先和刘襄聊了一些琐事,然后才步入正题。

“臣有一人,想于大王引荐。”

“哦?何人?”

祝午指了指旁边的吴行明。

刘襄皱起眉来。“一个奴仆?”

祝午笑道:“非也,此人乃是吕国子民,如此装扮,只是掩人耳目。”

“吕国子民?”

“正是,而且此人还是刺杀吕国大厩令的凶犯。”

“凶犯?!”

秦涛之死在吕国闹得沸沸扬扬,刘襄自然也有所耳闻。

而此时祝午竟然把凶犯带到他面前,这是何意?

祝午连忙解释道:“大王有所不知,此人刺杀秦涛实属无奈之举。”

接着,他便将吴行明的经历都告诉了刘襄。

刘襄心中犹豫。“可...可寡人若是收留了他,召相若是知道...”

“此事何必让召相知晓呢?”

刘襄想了想,反问道:“祝卿觉得此人有大用?”

“昨夜他悄悄潜入臣的府邸,若是有心害臣,臣今日便见不到大王了。”

“祝卿的意思...是想让他做刺客?”

祝午点了点头。“如今吕氏猖獗,皆因太后临朝,若是没了太后,那大王觉得吕氏能有什么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