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余波未平,朝堂风云
- 五年禁锢双宝降临她为子怒炸王府
- 赵梅青
- 5129字
- 2025-03-28 23:03:37
突厥族大败而逃,边疆战火暂熄,可大熙朝上下,却远未迎来真正的安宁。楚逸尘凯旋归来,边疆百姓夹道相送,欢呼声震天,声声饱含对他的感激与敬仰。将士们亦是士气高昂,一路行军,步伐整齐有力,盔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胜利之师的威严。
然而,京城的氛围却截然不同。朝堂之上,表面虽因楚逸尘的战功而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李明德站在朝班之中,看着众人对楚逸尘的夸赞,眉头微皱,忧心忡忡。他深知,此次突厥族虽遭重创,但绝不会善罢甘休,朝堂之上的斗争也远未结束。那些曾对楚逸尘心怀不满的大臣,在这场胜利面前,只是暂时收敛了锋芒,可一旦有机会,定会再次兴风作浪。
退朝之后,李明德回到府中,刚在书房坐下,便有管家匆匆来报:“老爷,有几位大人来访,说是有要事相商。”李明德微微点头,心中已有预感。片刻后,几位朝中大臣鱼贯而入,纷纷落座。为首的一位清了清嗓子,说道:“李大人,此次楚逸尘王爷凯旋,战功赫赫,可他在军中威望日盛,长此以往,恐怕会对朝堂局势产生不利影响啊。”
李明德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边疆初定,国家正需王爷这样的栋梁之才。突厥族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此时若因猜忌而自乱阵脚,恐非国家之福。”
另一位大臣冷哼一声:“李大人,话虽如此,但王爷手握重兵,又深得军心民心,难保不会生出异心。我们身为朝廷大臣,不得不为皇上和国家的安危考虑。”
李明德目光如炬,扫视众人,厉声道:“诸位莫要忘了,王爷一心为国,数次出生入死,守护边疆。那些无端的猜忌,实在是荒谬至极。”
众人听了,一时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先前说话的那位大臣又道:“李大人,我们也并非要与王爷为敌,只是想提醒皇上,对王爷不可不防。不如寻个由头,将王爷调回京城,明升暗降,削弱他的兵权,如此方能保朝堂安稳。”
李明德心中一惊,他深知这些人的心思,若真按他们所说,将楚逸尘调回京城,不仅会让边疆防御出现漏洞,还可能引发王爷与朝堂之间的矛盾。他沉思片刻,说道:“此事万万不可。王爷在边疆经营多年,对那里的局势了如指掌,换他人前去,恐难以担当重任。而且,王爷若被无端召回,军中将士定会寒心,军心一乱,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争论不休,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李明德送走几位大臣后,独自一人在书房踱步,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朝堂之上的这场斗争,已然到了关键时刻,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祸。
而在王府中,苏瑶与林婉儿正在花园中赏花。经历了这场风波,苏瑶的脸上多了几分憔悴,但眼神依旧坚定。林婉儿看着苏瑶,轻声说道:“姐姐,王爷此次凯旋,可朝堂上的那些人却仍不肯罢休,这可如何是好?”
苏瑶微微叹气,说道:“婉儿,王爷一心为国,问心无愧。那些人的阴谋诡计,终究是无法得逞的。只是,朝堂局势复杂,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正说着,楚逸尘大步走进花园。苏瑶和林婉儿见了,连忙迎上前去。楚逸尘看着二人,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夫人,婉儿,让你们担心了。”
苏瑶眼中含泪,说道:“王爷,你平安归来就好。只是朝堂上……”
楚逸尘轻轻握住苏瑶的手,安慰道:“夫人放心,朝堂之事,我心中有数。突厥族虽退,但边疆防御仍不可松懈。我已向皇上上书,请求继续镇守边疆,为国家和百姓保驾护航。”
林婉儿听了,担忧地说道:“王爷,可那些大臣们……他们会不会……”
楚逸尘神色坚定,说道:“婉儿不必担心。我楚逸尘行得正坐得端,不惧任何流言蜚语。只要我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皇上定会明察。”
就在这时,管家匆匆跑来,禀报道:“王爷,李大人求见。”
楚逸尘微微皱眉,说道:“快请李大人进来。”
片刻后,李明德走进花园。楚逸尘迎上前去,行礼道:“李大人,不知您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李明德回礼后,脸色凝重地说道:“王爷,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那些对您心怀不满的大臣,仍在暗中谋划,企图削弱您的兵权。王爷此次上书请求继续镇守边疆,他们恐怕不会轻易罢休。”
楚逸尘听了,心中一凛,说道:“李大人,我楚逸尘一心为国,从未有过任何私心。边疆战事吃紧,我怎能在此时退缩。那些人的阴谋,实在是令人不齿。”
李明德点头道:“王爷所言极是。只是,这些人在朝堂上势力不小,我们不得不防。王爷,您可有应对之策?”
楚逸尘沉思片刻,说道:“李大人,如今之计,我们需先稳住朝堂局势。我会再次上书皇上,表明我的忠心和决心,同时,也请李大人在朝堂上为我周旋,揭露那些人的阴谋。”
李明德应道:“王爷放心,老夫定当竭尽全力。只是,王爷在边疆也要多加小心,突厥族虽遭大败,但他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寻找机会再次进犯。”
楚逸尘目光坚定,说道:“李大人,我已做好万全准备。只要我楚逸尘在边疆一日,就绝不会让突厥族踏入我大熙朝半步。”
李明德走后,楚逸尘独自一人在花园中踱步,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朝堂上的这场斗争,远比战场上的厮杀更为复杂和凶险。但为了国家和百姓,他绝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
几日后,朝堂之上,一场激烈的争论再次爆发。一位大臣站出来,向皇上进谏道:“皇上,楚逸尘王爷在边疆手握重兵,如今战功赫赫,威望日盛。臣以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将王爷调回京城,委以重任,如此既能彰显皇上对王爷的恩宠,又能避免王爷拥兵自重之嫌。”
皇上听了,微微皱眉,说道:“楚逸尘王爷一心为国,数次立下战功,朕对他深信不疑。边疆战事吃紧,正需王爷镇守,此时将他调回京城,恐非明智之举。”
另一位大臣立刻站出来附和道:“皇上,臣以为不然。王爷在边疆多年,难免会与当地势力勾结,若不加以防范,恐生变故。将王爷调回京城,也是为了王爷的安危着想。”
皇上脸色一沉,正要发怒,李明德站出来说道:“皇上,诸位大人所言差矣。王爷一心为国,对皇上忠心耿耿。边疆局势复杂,王爷在那里经营多年,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换他人前去,恐难以胜任。而且,王爷若被无端召回,军中将士定会寒心,军心一乱,边疆危矣。”
众大臣听了,纷纷争论起来。朝堂之上,一时乱作一团。皇上看着众人,心中甚是烦恼。他深知,楚逸尘王爷对国家的重要性,但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也不得不让他有所顾虑。
就在这时,一位太监匆匆走进来,呈上一封奏章。皇上打开奏章,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原来,这是楚逸尘的奏章,他在奏章中详细阐述了边疆的防御情况以及突厥族的动向,再次表明了自己继续镇守边疆的决心和忠心。
皇上看完奏章,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了许多。他扫视众人,说道:“诸位爱卿,楚逸尘王爷一心为国,为我大熙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边疆战事未平,正需王爷这样的栋梁之才。朕决定,继续让王爷镇守边疆,统领大军。至于那些无端的猜忌和谣言,朕不想再听到。若有大臣再敢恶意中伤王爷,朕定不轻饶!”
众大臣听了,纷纷跪地领旨。朝堂上的这场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那些对楚逸尘心怀不满的大臣,虽然表面上不敢再言语,但心中却更加怨恨。他们私下里继续谋划,企图寻找机会,扳倒楚逸尘。
在京城的一处秘密据点中,几个身影围坐在一起,正低声商议着。为首的一人说道:“此次朝堂上的计划失败,楚逸尘那小子又逃过一劫。不过,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他在边疆一日,我们就一日不得安宁。”
另一个人阴沉着脸说道:“没错。我们必须想个办法,彻底除掉他。否则,我们的计划永远无法实现。”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一人开口道:“我听说,楚逸尘的王妃苏瑶,与皇后娘娘关系密切。我们或许可以从她身上下手,给楚逸尘制造麻烦。”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为首的一人冷笑道:“好主意。苏瑶既然与皇后娘娘走得近,那我们就想办法在她们之间制造矛盾。只要让皇后娘娘对苏瑶产生不满,进而迁怒于楚逸尘,我们就有机会了。”
于是,一场针对苏瑶的阴谋悄然展开。他们买通了宫中的一些太监和宫女,在宫中散布关于苏瑶的谣言,说她仗着皇后娘娘的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这些谣言很快传到了皇后的耳中。
皇后听了,心中十分疑惑。她深知苏瑶的为人,觉得这些谣言不太可信。但谣言传得多了,她心中难免也会产生一丝疑虑。
一日,苏瑶进宫看望皇后。皇后看着苏瑶,脸色微微有些异样。苏瑶察觉到了皇后的变化,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行礼后,说道:“皇后娘娘,近日听闻宫中有些关于臣妾的谣言,臣妾实在是冤枉。”
皇后看着苏瑶,说道:“瑶儿,你与本宫相识多年,本宫自然是相信你的。只是,这些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的,难免会让人产生疑虑。你且告诉本宫,这些谣言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瑶眼中含泪,说道:“皇后娘娘,臣妾也不知这些谣言从何而起。想必是有人故意在背后陷害臣妾,企图破坏臣妾与娘娘之间的关系。”
皇后微微皱眉,说道:“瑶儿,你可知道是谁在背后搞鬼?”
苏瑶摇头道:“臣妾实在不知。但臣妾可以肯定,这些人一定是心怀不轨,企图扰乱朝堂局势。”
皇后沉思片刻,说道:“瑶儿,此事本宫会派人严查。你也不必太过忧心,只要你行得正坐得端,那些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
苏瑶谢过皇后后,心中却依然不安。她知道,这场阴谋绝不会轻易结束,自己和王爷面临的危机,也远未解除。
回到王府后,苏瑶将此事告诉了楚逸尘。楚逸尘听了,脸色阴沉得可怕。他说道:“夫人,这些人实在是太过分了!竟然将主意打到了你的身上。你放心,我绝不会让他们得逞。”
苏瑶看着楚逸尘,说道:“王爷,如今我们该怎么办?那些人在暗中谋划,防不胜防。”
楚逸尘沉思片刻,说道:“夫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会派人去调查,看看能否找出背后搞鬼的人。同时,你在宫中也要多加小心,尽量避免与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接触。”
苏瑶点头道:“王爷放心,臣妾会小心的。只是,王爷在边疆也要注意安全,突厥族随时可能再次进犯。”
楚逸尘紧紧握住苏瑶的手,说道:“夫人,你我夫妻,携手共度难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定能够挺过去。”
就在这时,京城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朝中大臣突然离奇死亡,死状十分惨烈。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上下一片震惊。皇上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严查。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这位大臣与之前那些针对楚逸尘的大臣关系密切。有人猜测,他的死可能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有关。那些对楚逸尘心怀不满的大臣们,心中更是惶恐不安,他们担心自己也会遭遇同样的下场。
而楚逸尘得知此事后,心中也十分疑惑。他觉得这件事背后一定另有隐情,绝非简单的权力斗争那么简单。他暗中派人去调查,希望能揭开事情的真相。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惊人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切都是突厥族的阴谋。他们为了扰乱大熙朝的朝堂局势,先是买通了一些大臣,在朝堂上制造混乱,然后又散布谣言,企图离间楚逸尘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而那位离奇死亡的大臣,也是他们的牺牲品。突厥族企图通过这一系列手段,让大熙朝内部自相残杀,从而削弱大熙朝的实力,为他们再次进犯创造机会。
楚逸尘得知这个秘密后,心中大怒。他立刻上书皇上,将调查结果详细汇报给了皇上。皇上看了奏章后,震惊不已。他没想到,突厥族竟然如此狡猾,在暗中搞出了这么多阴谋诡计。
皇上立刻召集众大臣,在朝堂上公布了这个秘密。众大臣听了,纷纷义愤填膺。他们没想到,自己竟然被突厥族利用,成为了他们破坏大熙朝的工具。
皇上看着众人,说道:“诸位爱卿,如今真相大白,突厥族狼子野心,企图破坏我大熙朝的安宁。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得逞。楚逸尘王爷一心为国,屡次识破突厥族的阴谋,为国家立下大功。朕决定,对王爷重重嘉奖,同时,命王爷继续加强边疆防御,务必将突厥族彻底击退,保我大熙朝的长治久安。”
众大臣纷纷跪地领旨,高呼万岁。朝堂上的气氛,也因为这个真相的揭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些曾经对楚逸尘心怀不满的大臣,此时也不得不对他表示敬佩。
楚逸尘深知,虽然真相已经大白,但突厥族的威胁依然存在。他回到边疆后,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防御工作中。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完善了防御工事,同时,还积极与周边的部落沟通,建立联盟,共同抵御突厥族的进犯。
在楚逸尘的努力下,边疆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突厥族虽然多次试图进犯,但都被楚逸尘带领的军队成功击退。边疆的百姓们,也因为楚逸尘的守护,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而在京城,经过这场风波,朝堂上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皇上对那些被突厥族利用的大臣进行了惩处,同时,也提拔了一批忠诚能干的大臣,充实了朝堂的力量。
苏瑶在宫中的日子,也渐渐恢复了平静。皇后查明了谣言的真相后,对苏瑶更加信任和宠爱。苏瑶也利用自己与皇后的关系,在宫中为楚逸尘和边疆的将士们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这一年里,大熙朝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在楚逸尘等大臣的努力下,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边疆也在楚逸尘的守护下,一片安宁,突厥族再也没有敢轻易进犯。
然而,楚逸尘知道,战争的威胁永远不会消失。他时刻保持着警惕,带领着将士们和百姓们,为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宁,继续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