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农模式”助力科技扶贫

小麦育种与推广领域的成就,只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切面。经过80余年的艰辛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逐渐成熟,成为高校服务“三农”发展的亮点,得到中央领导、相关部委和全国各高校的普遍认可,被赞誉为“西农模式”。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目标是开展农业科教体制改革试点,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20多年来,不断在继承中完善发展起来的“西农模式”在助力科技扶贫,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合校成立之初,就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并由一名校领导分管,负责组织全校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由此,学校也成为当前全国农林高校中唯一设立科技推广处的高等院校。2000年到2004年,学校组织110多名科教人员实施“科技包村”工程,帮助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形成了设施瓜菜、经济林果、苗木花卉、小麦良种和畜禽养殖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学校与宝鸡市政府开展深度合作,由宝鸡市政府聘请西农大28位专家,在12个县区农业产业一线建立了3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按照“聘一个专家、办一所学校、建一个园区、带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思路,在粮、果、畜、菜、林、农产品加工等14个产业领域发力,通过技术引进、研发与推广、培养地方农技人才等途径,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曾在2011年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2003年,科技部在宝鸡组织召开了全国星火科技工作大会,向全国推广“专家大院”模式。

2004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合校后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提出要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作为立校之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个优势和特色。随后,学校先后启动科技推广岗位设置、科技推广系列职称评审、推广人才支持计划、试验示范站(基地)建设、校地科技合作模式探索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农技推广扶贫促发展创造条件。

2005年6月,学校专门召开“产学研紧密结合讨论会”。时任校长孙武学明确要求“要在取得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校人才、科技和智力优势,重点推进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设,争取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上先走一步,实现我们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探索目标”。同年下半年,学校在系统总结建校以来办学经验、宝鸡“专家大院”模式以及刚启动不久的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建设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方案。随后,学校积极向教育部、财政部汇报,争取到财政部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2010年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创建“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要求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加快试验示范站、示范推广基地、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等科技推广平台建设。通过5~10年的努力,在杨凌建立3~5个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陕西省内重点建成15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试验示范站;在西北以及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建设10个左右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重要影响的试验示范站(基地)。进而,逐步形成以杨凌为中心,立足陕西、覆盖西北、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2012年,学校召开全校科技推广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见》。根据该意见精神,学校在第三轮岗位聘任中增设“科研推广型”教师岗位类别,并为之专门设立“三级教授”岗位,在科研推广型教师职称评审中专门增加了现场考核考评环节,制定了学校《试验示范站建设规划(2014—2020)》《试验示范站建设标准》《试验示范站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启动实施了“试验示范站(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科技推广团队支持计划”“科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与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奖励”等一系列配套激励措施,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持续发展。同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启动“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将西农大确定为首批十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单位之一。

2015年,学校组织编制《社会服务工作“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社会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到2020年,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形成以公益性为主,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干部培训、科学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等多元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西农推广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将11个核心试验示范站建设成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辐射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全面实现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社会服务到位经费争取达到2亿元,学校科技成果在西北地区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覆盖率在60%以上,支撑引领3~5个产业居国内领先。

2016年,学校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李兴旺书记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打造升级版社会服务体系,要坚持“顶天立地”的方针,深化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内涵探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通道,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效益,为贯彻落实这次党代会的精神,学校启动新一轮科技推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先后制订“科技推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升级版大学推广模式建设实施方案”“‘双一流’建设社会服务工作方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改革与建设工作方案,为新时期学校科技推广工作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在全国18个省160多个区县建立了27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和100多个新品种示范园。学校会集了150余人的专职科技推广队伍,还有200余人的多学科参与兼职科技推广队伍,并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等平台和相关科技项目,吸纳地方1000余名科技骨干参与,形成了一支多学科参与、专兼职结合、校地合作共赢的高水平科技推广工作团队。每年有1300多名校地专家深入学校建立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工作,年均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0余项,面积超过5000万亩,年均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特别是试验示范站(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建立13年来,推动白水县苹果栽培面积从42万亩增加到55万亩,产值从5.25亿元增加到36亿元;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建立11年来,引领推动商洛核桃栽种面积翻了一番、产量翻了两番、人均核桃收入翻了三番;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建立12年来,推动眉县猕猴桃栽培面积从8.3万亩发展到30万亩,产值从4亿元增加到30亿元。

学校不断推动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创新发展,很多试验示范站都在总结提炼科技推广的经验,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建立了“1+4+4+n”的农技合作推广模式,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建立了“1+2+2+n”的农技合作推广模式。这些推广模式将科教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融为一体,促进实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在现代农业科技与农民耕作传统之间构建起一套有机衔接机制,扭转了农技“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局面,提高了农技成果的到户率、到田率和到位率,使科技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以眉县为例,全县98%的行政村都在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农民户均栽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人均猕猴桃收入超万元,猕猴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无论是在白水、眉县、山阳还是在其他有试验示范站的地方,只要农民愿意学科技、用科技,都能很快地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而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的“西农模式”已经成为助力科技扶贫的示范和样板。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视察杨凌示范区时所提出的“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那样,西农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兴农和科技富农的伟大使命,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新的农业革命,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