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农场分红
- 从1977年开始当文豪
- 白白是只猫
- 2138字
- 2025-03-20 15:49:16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知青们刚来跃进农场的时候,天天想着怎样离开,而到了现在,每一个都接受了自己的处境,接受了现在的生活。
既然反抗不了时代,那就好好享受时代!
傍晚时分,知青们非常的活跃,眼中带着期盼之色,因为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按照农场的规矩,年中要给全体社员分红。
也就是将上半年来所挣的工分,折算成现金发给社员。
分红的依据是,每个人全年在农场劳动所获得的工分合计再乘以分值。
陈铭章脸上也带着一抹微笑,他即将获得一笔钱。
他已经算过了,他从今年3月2号到6月底,这4个月里他没耽误一天工,出满勤的他挣了960分,每分的分值是0.15元,折换成现金的话他可以拿到144元。
这相当于,他平均每个月赚36元,这绝对是非常的高薪。
魔都的青年工人,学徒三年,第一年工资17.84元/月,第二年工资19.84元/月,第三年工资21.84元/月。满师后,工资36元/月。
因一直不加工资,民间有‘36元万岁’一说。
这意味着,他在跃进农场每个月所得,已经相当于一个满师后的工人了。
别看36元/月的收入不高,要知道这个时代政府的办事员一个月工资也才45元。
这个时代收入很低,但是物价同样很低。
在魔都,芝麻大饼(咸)3分/只,大饼(甜)4分/只,老鸡脚爪4分/只,油条4分/只,豆浆3分/杯,阳春面8分/二两一碗,火柴2分/盒,白砂糖0.78元,米0.143元/斤,猪肉0.78元/斤。
一个月36元,一个人的话,小日子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了。
这一天,是农场最高兴的一天,充满着喜悦的气氛。
每一个拿到分红的人,都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女知青欢笑声不断传来。
陈铭章小心翼翼的用纸包纸裹住,分开两个各自放好。
就算被偷了,也还能留下一半不是。
陈铭章双手插着口袋,生怕真的会被偷。
这赚钱太辛苦了,让此刻他心中那叫一个幸福。
这么一大笔巨款,可是他辛辛苦苦劳作所得。
别看开拖拉机好像很轻松,可这是个技术活,跃进农场不是没有人会开拖拉机,可开得比他好的一个都没有,更何况陈铭章还会修拖拉机。
其他人吃完饭后,便开始去准备看电影了。
晚上农场要放电影,电影往往很受欢迎,只是陈铭章对于看电影不感兴趣,或者说以四五十年后的审美看这个时代的电影,实在很难看得下去。
陈铭章往宿舍走去。
知青宿舍,是砖瓦房,一栋宿舍8到10间,每间约长6米、宽3米,泥地砖墙,一般五六人一间,比较拥挤。
不过这已经算是好了,陈铭章听老知青说过,当年他们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一排简陋的竹房,竹房歪歪斜斜、破破烂烂,四面都是透风的篾笆墙,脚下是高低不平的泥地,靠墙放着三张木床,迎面的墙边在两张木床之间用新砍的竹子搭了个放箱子的架子。一旦下雨,那到处都是漏雨。
他们这知青宿舍,还是后面农场建的,最起码不漏风、不漏雨。
回到宿舍,陈铭章将钱藏好,从抽屉里取出纸,拿出一支笔,几张纸。
沉吟一番后,他在纸张的第一页写上《伤痕》两个字。
《伤痕》,这是陈铭章印象很深刻,内心之中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小说篇幅很短,只有不到8000字,但是却很感人。
现在发表小说,自然没有稿酬,而且也不适合发。
但是陈铭章可是有印象,就在今年国家出版局会发布一个《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到时候就有稿酬了。
至于为何他有印象,还不是因为他是扑街的网文写手,曾经了解过。
那为何选《伤痕》这一部小说,自然是真爱,而且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
这么好的一篇小说,就应该尽早面世。
陈铭章写得很慢,也写得很用心。
当其他人看完电影回来,他才写了三页纸,大概就1500字左右。
写得很工整,字也写得很漂亮。
陈铭章将三张纸放好,收了起来。
现在绝对不能让人看到他所写的,不然的话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搞不好他会被抓起来,吃花生米都很有可能。
“铭章,怎么没去看电影?”陈长江好奇问道。
刘援朝深以为然地道:“今晚播放的电影是《列宁在十月》,可好看了!”
其他两人也纷纷夸赞着晚上的电影,都为陈铭章没去看电影而惋惜。
陈铭章笑了笑道:“电影我不爱看,就喜欢看看书,看看报纸!”
这时候一部电影总是长年累月的放很多遍,只要政治方向正确,不管哪一年拍摄的都放。
《列宁在十月》是苏联老电影,是斯大林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所指定拍摄的影片,也是苏联年轻导演罗姆1937年的作品,与之相同的还有罗姆拍摄的续集《列宁在1918》。
对于苏联老大哥,中国有着复杂的感情。
想当年中苏蜜月期,两国关系火热,中国尊称苏联为老大哥,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能够将一片废墟的中国建成像苏联那样的强大、富裕的发达国家。
而那时候,苏联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156个工业项目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不仅使中国迅速从二战中的创伤中走了出来,还帮助中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初步建成初级工业国。
那时候的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物资,而且不仅如此,苏联还派出大量的专家和工程师开始对当时百废俱兴的中国手把手进行改造,遍观整个人类历史这种工业体系建设都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的背后,是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是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汗水换来的。后面欠苏联的债务,中国也是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还清苏联的债务。
在骨气、志气这方面,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缺,一个个都是昂首挺胸、挺直脊梁的人。
来到这个时代半年时间,陈铭章就没有见谁膝盖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