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微服私访

殿中寂静一片。

不多时,刘协才命穆顺取来一份情报,直接交给了董昭。

董昭展开一看,双眉不禁皱了起来:“陛下,这是关东情报?不知是何人搜集?”

“是河南尹钟繇派人搜集,辗转数日才送达安邑,朕没有拿出给群臣看,只是觉得现在还不是时机!”

“臣明白了!”董昭点头,随即感慨道:“未想东郡太守臧洪竟与袁绍这么快反目成仇,真是世事难料啊!”

刘协微怔:“公仁此言何意?还有臧洪其人如何?还请公仁为朕解惑!”

“陛下,臧洪乃前匈奴中郎将、扬州刺史臧旻之子,曾力劝时任广陵太守张超举兵讨董,后受袁绍器重官至青州刺史,直至今日的东郡太守。”

董昭轻捻着胡须说道,“此人不但才干出众,而且性格耿直、重信义。”

刘协稍作思量,轻轻点头:“这么说,这个臧洪还是忠良之后,只可惜却是跟了袁绍!”

董昭却是笑道:“正因为他跟了袁绍,所以臣当时就断定二人必不长久。袁绍何其人也,重利而忘义,与臧洪截然不同。

如今臧洪因张超被杀之事与袁绍反目,以臣看,袁绍为明其威严必率大军围攻东郡!”

刘协神情微动,若有所思的说道:“如公仁所言,臧洪确实是朝廷可以拉拢之人?”

“正是如此,臣以为河南尹此策甚好!臧洪与袁绍、曹操皆是不和,若是处置得当,定可以有效牵制袁绍和曹操二人!只是……”

“只是什么?”刘协追问。

董昭叹道:“只是臧洪势单力薄,别说袁曹合攻,就是其中一方强攻,东郡失陷也是迟早的问题!”

刘协听了一时不语,稍后他冷冷道:“既然这样,那朕就不能坐视朝廷忠良之臣陷入险境!”

随后,他盯着董昭问道:“以公仁之见,当如何保下臧洪?”

董昭沉思片刻,随后郑重回道:“以臣之见,朝廷当褒臧洪之忠义,给予其大义名分。其次若袁绍围攻东郡,朝廷当令曹操率军营救!”

“让曹操营救?”伏德插嘴道,“可臣听说曹操与袁绍关系非同寻常,袁绍若是攻打东郡,曹操怎敢与袁绍为敌?”

刘协听了却未多言,而是看向了董昭。

董昭淡淡一笑:“今日不同往日,曹操原先势弱,确实需要仰仗袁绍。可如今曹操羽翼渐丰,势力已经弱不了袁绍几分。

此外,据臣所知,曹操与袁绍之间已经裂迹已显,袁曹两军在交界地区时有摩擦,而且暗中争夺青州。

若是朝廷下诏,曹操虽不愿此时与袁绍正面冲突,但必会出兵解救!”

“这是为何?”伏德不解,再次追问。

“很简单!”董昭看向天子刘协,“曹操与袁绍不同,曹操心中还是存着一些忠义。”

刘协听后,却没有做出反应。

诸侯讨董前的曹操,他相信其是忠心汉室的。至于现在,那就不好说了。但他没有直接否定董昭的说法,而是淡淡笑了笑。

“袁绍所封,那是假诏!”他转而吩咐穆顺,“传令尚书台下诏臧洪,正式赐其东郡太守身份。再传诏河南尹钟繇,若袁绍围攻东郡,令其劝服曹操出兵相救!”

第二日午时初,春寒料峭。

刘协站在杨安殿角楼的栏杆前,望着远处安邑城内各处升起的袅袅炊烟。

自移驾河东以来,这是他第一次如此仔细地眺望这座暂时承载着汉室希望的城池。

“陛下,晨露湿寒,当心龙体。”小黄门穆顺不知何时已立于身后,手中捧着一件大耄,声音压得极低,生怕惊扰了天子的思绪。

刘协没有回头,只是微微抬手示意不必,目光转向了西市:“公仁,你看那西市之景,比之洛阳时如何?”

旁边陪侍的董昭顺着天子的目光望去,捋着胡须沉吟道:“臣在中平年间曾去过洛阳西市,那时商贾云集,车马如龙。

如今观安邑西市,虽不及当年洛阳十之一二,却也有了几分繁荣气象。”

“公仁说的是啊!”刘协长叹一声,“朕当年还是皇子时,曾偷偷溜出宫去,算是见识了洛阳街市的盛景,只可惜,却早已化作了焦土!”

他面露伤感之色,微微闭上眼,好似在回忆昔日洛阳帝都的繁华。

董昭若有所悟,微微一笑:“既然陛下甚是怀念旧景,那何不亲临西市一观?如此也可切身实地的了解民间实情。”

刘协眼中闪过一道亮光,随即化为浓浓的兴致:“公仁此言有理……”

话未说完,穆顺已经“噗通”跪地。

“陛下,切不可如此!”他急忙劝谏,“陛下乃天子,身系大汉江山社稷,若有什么闪失……”

“好了!你的心思朕已知晓!”刘协笑着摆摆手,语气更是不容置疑,“朕要私访,并非是大张旗鼓,再者让禁军暗中保护即可!”

“陛下……”

眼见穆顺还要再劝,刘协瞪了其一眼,语带警告:“此事不准你跟任何人说,否则朕定饶不了你!”

穆顺一脸的苦瓜相,只得唯唯诺诺的低下头去。

大约两刻钟后,刘协换上了一袭靛青色细麻深衣,腰间只系一条素白腰带,头上束着特制的缣巾。

董昭则扮作管家模样,伏德、杨修、裴潜三人皆作随从打扮。至于穆顺,则是贴身伺候的小厮。

此外,已经升为卫尉的王越亲自护卫。而羽林郎王昌领着二十几名禁军暗中保护。

“陛下……不!公子!”杨修忍不住笑道,“您的这身打扮,倒真像个读书人家的小郎君。”

伏德轻咳一声,警告地瞪了杨修一眼。

刘协却不以为忤,反而觉得新鲜,学着市井子弟的样子甩了甩袖子:“走吧,今日只有刘公子和他的随从,没有什么陛下。”

西市位于安邑城西,是安邑城内最大的集市。还未走近,嘈杂的声浪便扑面而来。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嬉闹声交织在一起,远比刘协想象中的还热闹。

刘协虽然前世逛过数个现代化大都市,但现在他就像没见过世面似的,带着浓浓兴趣的抬脚迈入西市。

不但如此,伏德、杨修和裴潜也都是满眼的兴奋。他们都是世家子,不会轻易降低身价来到这种充满市侩气息的地方。

而且,自董卓乱国以来,他们也没有类似的机会。

几人进入之后,眼前豁然开朗。

青石板路两侧,粮铺、盐肆、布庄鳞次栉比,更多的则是那些小摊贩。

卖蒸饼的汉子赤着膀子,胸前油光发亮;绸缎庄前,衣着华贵的小娘子正捏着帕子挑选布料;更有少量西域胡商操着生硬的汉话,向路人兜售西域香料。

刘协边走边看,时不时还轻轻点头。

好一会后,刘协停下脚步感慨道:“这就是市井百姓的生活,要是大汉天下皆是如此,那就好了!”

董昭闻言,笑道:“公子来此不过月余,安邑就已经如此。在下以为只要明君在位、文武齐心,大汉诸州郡皆将出现安邑西市盛景。”

刘协转头看了一眼董昭,也是笑道:“我倒是其次,最关键是在于你们这些贤臣良将!”

谁知董昭听后却是面色一肃:“公子此言差矣,若无明君在位,贤臣良将再多也是无用武之地!”

刘协神色微怔,片刻后颔首道:“你说的对,君明臣贤,君昏则天下乱,受教了!”

说完,他微一拱手。

董昭怎敢接受,连忙侧身躲了过去。

就在这时,穆顺轻叫一声:“陛……公子,您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