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河东卫氏
- 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 学之涯
- 2285字
- 2025-04-12 22:00:56
王邑决断已定,当即点齐三千精兵,星夜兼程赶往茅津渡迎驾。
此时安邑城内,卫府书房中檀香袅袅,卫氏家主卫觊正执笔示范,教导爱女卫瑗习字。
他端坐在案前,手中羊毫笔在蔡侯纸上挥洒自如,墨迹如行云流水。
河东卫氏乃百年望族,以书法儒学传家。年方四十的卫觊膝下无子,唯有掌上明珠卫瑗。
这姑娘虽才十五岁,却已熟读经史子集,一手卫体书法更是深得家学真传。
此外,卫觊还为其起了表字文淑。
“父亲,您看女儿写的如何?”卫瑗轻轻放下羊毫笔,她微微侧首,杏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案上“惠风和畅“四字清丽秀逸,笔锋转折处已见功力。
卫觊捋着胡须,欣赏一番不住的点头:“文淑笔力已得三分神韵,这般年纪能有如此造诣,实属难得。”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假以时日,超越为父也未可知。“
“父亲莫要取笑女儿了。”卫瑗心中虽喜,但还是谦虚道:“当今天下,除了已故的蔡邕公、张芝公,能及父亲书法造诣者屈指可数。”
卫觊听的心情舒畅,不由得笑了起来。
可随后,他轻叹一声:“像文淑这般有才学的,不知天下何等男儿才能配得上!”
“父亲!”卫瑗闻听,顿时双颊绯红,嗔怪的看着卫觊。
“好!好!此事不提,此事不提!”卫觊苦笑的摇摇头,只得暂停了这个话题。
东汉沿袭西汉《周礼》“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理论规定。
但实际执行中却普遍早婚,女子多在十三-十七出嫁。
尤其是贵族女子,通常十二-十五岁订婚,及笄(十五岁)后完婚。
如今卫瑗已经年满十五岁,也已行过笄礼,可婚事却是一筹莫展,这成了卫觊的一块心病。
正当现场陷入尴尬之时,书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兄长可在?”一个略显紧张的男声隔着门扉传来。
“父亲,应是叔父来了!”卫瑗连忙提醒。
卫觊摆了一下手:“进来吧!”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卫固快步走入。
这位河东郡金曹掾年约三旬,面容与卫觊有几分相似,只是眉宇间少了那份儒雅。
他见卫瑗也在,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瑗儿又在习字?看来兄长教导有方啊。”
待看到书案上的字后,又连忙赞道:“瑗儿的书法是愈发精进了!”
卫瑗不敢怠慢,连忙上前行礼,谦虚了几句。
卫觊看着卫固神色不对,便知其此时前来必有要事,转头对卫瑗道:“瑗儿,你且下去,为父与你叔父有事相谈。”
卫瑗心领神会,施礼之后轻轻退了出去。待房门关上,卫固急忙上前说道:“大兄,王使君突然领三千兵马出城了!”
“哦?”卫觊神情微动:“这是为何?据我所知河东好像并无战事!”
“我也是正为此纳闷!而且我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
卫觊捋着胡须沉思半晌,急得卫固张了张嘴又忍住了。
“王使君乃稳重之人,亲率三千兵马出城那定是有要事发生,只是这要事……”
卫觊皱眉百思不得其解,问道:“可探得三千兵马前往何处?”
“我派人去跟踪了,还没有消息回来,不过三千兵马出城后却是径直奔向东南!”
“东南?”卫觊突然眼睛一亮,“莫非是茅津渡?”
“茅津渡?”卫固惊呼道,“大兄,据往来商旅说,天子车驾被西凉军困在茅津渡已有数日……”
卫觊抬手打断他的话:“此事我早已知晓。”他站起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
他站定后说道:“王邑素来谨慎,此时突然出兵护驾,必是局势有变。”
“那……我们怎么办?万一朝廷兵马战败惹怒了西凉军,河东又将遭受一场浩劫!”
说到这,卫固忍不住埋怨起王邑。
“这王使君也真是的,西凉军岂是那么好惹的,他不能为了表忠心而不顾河东黎民百姓!再者,若无我们支持,他岂能安坐河东郡守之职!”
“不!事情恐怕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卫觊轻轻摇头。
见卫固面露疑惑,他解释道:“虽然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能让王使君亲自前往护驾,那定是有大事发生。”
稍后,他自信的一笑:“能让王邑如此果断行动,定是朝廷占了上风。否则,他何必等到今日才出兵?”
卫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大兄,那我们现在……”
“静观其变。”卫觊转身,目光如炬,“你去联络范氏、猗氏等大族,就说河东恐有大变。”
“大变?”卫固心中一惊。
“这个你无需多管,你只需把他们招来即可!”随后卫觊轻叹道:“我这也是未雨绸缪,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在局势未明之前,我们要守护好这个家族!”
卫固神色一凛:“是,我明白了,我这就去派人联络!”
待卫固离去,卫觊独自站在暮色渐深的书房中,目光落在卫瑗方才所写的字上,喃喃自语:“这大汉天下,究竟要走向何方……”
………
临河堡,行宫内。
天子刘协端坐上首,阶下两侧则是一众文武。堂中,骁果校尉徐晃正在禀报大胜西凉军后的战果。
刘协轻轻颔首,挥手示意徐晃退下。徐晃只是一骁果校尉,还没有资格位列朝班。
徐晃退出后,刘协面上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诸卿,李傕和郭汜虽逃,但短时之内不可能再率军袭来。如今朝廷暂时安稳,不知下一步当如何?”
说完,他指尖轻叩案几,目光扫过群臣,在司空张喜紧绷的脸上略作停留。
一众朝臣面面相觑,天子在与西凉军大战前就已放出消息要移驾河东。
对于此,司空张喜态度最为反对。
可是由于他势单力孤,根本得不到其余朝臣的呼应。
至于刚刚回归的太常王绛、卫尉周忠和司隶校尉管郃,更不会多说什么。
太仆韩融见无人回应,率先起身禀道:“陛下,洛阳残破已不易东归,如今周边最为适宜暂栖之地,无过于河东。故臣以为陛下应移驾河东,暂做修整。”
韩融的话,立时惹得绝大多数朝臣纷纷点头。于是司徒赵溫、宗正刘艾、太常王绛、卫尉周忠和司隶校尉管郃等纷纷起身附和。
刘协见状,露出淡淡笑意,目光落在杨彪身上:“太尉以为如何?”
一直沉默的太尉杨彪犹豫片刻,终于出列:“臣……附议。”
张喜听后忍不住冷哼一声,可此时他大势已去,只得僵硬地躬身:“臣……也无异议。”
他要是此时反对,定会惹怒天子,成为众矢之的。
刘协心中甚是满意,缓缓道:“既然诸卿都愿如此,那朕就决定移驾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