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四叔公朱棣骂人了,反将一军

4个月前,朱文奎写了封信给远在国内的四叔公朱棣。

当时写那封信,是为了法理和部下的忠诚,毕竟朱棣抢了他父皇的皇位,还害得父子俩在异域颠沛流离二十载。

而跟随朱允炆逃出来的这批臣子以及后代,都是坚信其可以打回国,重登大宝的。

因此,当时,接了父亲皇位的朱文奎必须表明态度和立场,让臣子们归心。

还有一个目的,也是给自己压力。

如今,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占下两城,正准备开拓苏伊士地峡。

结果四叔公朱棣回信了。

而且是以皇帝对臣下的名义发来的诏书。

对此,朱文奎坦然面对,让人取来诏书。

......

伪帝诏书到。

由牛旺德单手拿着。

双手捧是敬,单手拿才是正确态度。

不光是牛旺德,大殿里其他臣子,都是同仇敌忾,怒视牛旺德手中木匣。

“谁来念?”朱文奎淡然问道。

群臣不语,没人愿意去念伪帝诏书。

“那我自己来。”朱文奎抬手,就要让牛旺德拿来。

曹荣萱放下毛笔,起身拱手:“微臣不过一史官,倒是正好来念这伪帝诏书,请陛下让我来吧。”

朱文奎点头,牛旺德快步过去,将烫手的木匣子递给曹荣萱。

曹荣萱用烛火烧化封漆,打开木匣,取出里面的诏书,展开念读。

他还是懂事的,

开头那段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没有读出来,而是跳到正文。

【朕膺天命御极二十载,夙夜祗畏敬天法祖。尔父允炆嗣位不终,亡于荒野,朕承太祖遗烈,靖扫奸回,实为宗社计也。尔文奎幼蒙国恩,潜遁异域,不思悔罪,反效徐巿故事,妄称尊号于鲸波之外,岂不闻田横五百终归汉土?

今览尔书,僭辞狂悖甚矣!夫红海之舟楫,不过蜃楼幻影;天方之戈甲,终化沙碛流萤。昔卫满窃据朝鲜,终为楼船所破;陈祖义啸聚南洋,难免槛车之囚。尔恃蛮夷为爪牙,弃冠裳效夷狄,此非天命,实乃人祸!

吾命郑和下西洋,布威德于重泽,今闻尔在索赫纳跳梁,已命其出兵会猎天方。若幡然悔悟,束身归阙,朕犹念血脉之情,赐尔田宅以终天年。倘执迷不悟,则楼船所至,必使大食海涛尽染朱殷,勿谓言之不预也!

昔周公制礼而三监伏诛,光武中兴而隗嚣授首。天命有在,非尔小子可妄揣。特谕波斯商贾持敕往宣,其速自省!】

听着曹荣萱念出诏书全文,朱文奎心中思绪。

这封诏书的内容,与自己的那封信是对应的。

自己强调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合法继承人,将朱棣贬为‘燕逆’,斥其靖难之役为篡位之举。

四叔公朱棣以‘清君侧’为靖难之役正名,强调自己继承的是朱元璋遗志‘法祖’,将朱允炆的死贬低。

自己引用周公诛管蔡、汉武帝削藩等典故,暗示朱棣屠杀宗室的行为违背伦理,同时宣称自己已整合红海与阿拉伯地区的军事力量,效仿少康复国、勾践吞吴的历史,威胁将率军东征夺回皇位。

朱棣则借卫满朝鲜、陈祖义南洋等典故警告自己的海外政权终将覆灭,并以郑和舰队会猎天方施压,暗示其军事实力远胜。

(陈祖义,十七年前,南洋海上巨盗,实为朱允炆耳目,被捕枭首。)

最后那段:‘昔周公制礼而三监伏诛,光武中兴而隗嚣授首。’

前段指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时,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即三监)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东征诛灭三监。

朱棣自比周公,将自己比作勾结外敌的三监,暗示海外称帝的行为等同叛乱,必须诛杀以正纲常。

后段典故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时,割据陇右的军阀隗嚣表面归附实则自立,最终被刘秀击败身亡。

朱棣自诩为光武中兴的刘秀,将朱文奎类比隗嚣,意思是朱文奎僭号海外必遭剿灭。

........

收回思绪,朱文奎暗笑,自己这个四叔公果然是一点亏都吃不得的人。

他看向群臣。

却发现竟然没有一人出列正对这份伪帝诏书上奏。

大殿中鸦雀无声,连读完伪帝诏书的曹荣萱,也将诏书放回木匣奉还给牛旺德,坐回史官位置持笔不语。

朱文奎顿时想明白了。

伪帝诏书和自己的那封信,虽然明面上是两个皇帝在法理和传承上的针锋相对。

但实际,也是老朱家叔公和侄孙之间的骂战。

群臣不敢,也不能参与其中。

所以,他们可以称其为伪帝诏书,却不能在听过诏书后,加以斥责。

是以,朱文奎主动出声道:

“诸位爱卿,我那四叔公冥顽不灵,且不和他一般见识。咱们讨论下,郑和的舰队什么时候会过来?”

针对这个话题,群臣顿时活跃。

兵部尚书谢伯鸿出列:“陛下,臣觉得这不过是朱棣的妄言。在我们出发前,就收到国内消息,伪帝分南北两京师。据我所知,北京劳师动众,修建城墙宫殿,并将富商尽数迁往,惹得民间怨声载道。这种情况下,郑和才回国,哪有能力马上又出航。”

礼部尚书刘贞也出列:“伪帝夺了皇位后,朝野民间多有议论,他不喜,便默许锦衣卫罗织罪名捕杀文武大臣,又在地方兴文字狱抓拿读书人。而去年,又设立东厂,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开我大明朝宦官干政之先例。一旦郑和出兵的事被国内知道,必然会引起朝野和地方的反扑,动摇其根基。因此,臣觉得,伪帝之言,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

吏部尚书方思远出列:“陛下,前日,臣下有一属官,谈起一事,那伪帝在北京的皇宫,被天雷劈中,续而发生大火。大臣们都觉得这是“天意”,纷纷劝奏停止出海。而且,上次郑和从沿途寻来各国使节回国,为的是让海外诸国见证北方紫禁城的落成典礼,此行耗费远比以前大的多,再派郑和出兵,恐其国力短时间内难以支撑。”

听了三名大臣的话,朱文奎的既有印象出现了改变。

原来朱棣在国内的地位,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稳固。

其实这时的国内,还是有很多人支持自己这个正统的。

只不过这一脉的正统,一直没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才逐渐接受了朱棣一脉的统治。

这个认知上的改变,让朱文奎有了新的想法。

自己不是非常缺人才吗?

原本想的是从南洋旧部调人过来,但那也只有千余人。

如果将自己在海外的消息,在国内传播出去。

不需要那些人去造反,只要他们出国到自己这边来,不就能解决目前人才缺乏的大问题了吗?

并且,这一举动,也可以将自己的情况在国内公开,获得部分支持的同时,也对朱棣形成一种压力。

他停止思绪,出声道:“诸位爱卿,朕有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