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公司政策性破产改革

顺应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建设集团自2004年6月起,审慎且有序地启动了政策性军民分立破产的前期筹备工作。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2005年12月,集团成功实现了军民品业务的平稳分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至2006年8月,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下达了针对建设集团的破产项目计划。次月,即9月,CQ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与相关法规,依法裁定并宣告建设集团破产。随后在12月,公司的政策性破产改革工作进入到员工安置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相关事项的受理。在此阶段,公司采取了以三十年工龄为统一标准的处理方式,且不区分工人与干部身份,这一举措也涵盖了在岗中层领导干部。这种较为统一的“一刀切”政策,在公司的精英阶层中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与思考,产生了一定的波动。而我,虽努力工作多年,却因距离三十年工龄仅差数月之遥,未能达到享受提前退休这一改革政策的条件。

在2007年4月初,公司基于政策导向推进破产工作,与之相伴的安置方案也正式公之于众。随后,公司有条不紊地开启了大规模的机构优化进程。在管理体制采用了事业部制,并对组织架构进行深度调整,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撤销了三级机构。

在这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调整过程中,承蒙公司厚爱与信任,我有幸被委以重任,获任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公司企业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从职位层级来看,我实现了从原本三级正职领导向二级副职领导的晋升;从工作领域而言,我的工作重心也从行政系统平稳过渡至党口工作,开启了一段全新且富有挑战的职业旅程。

在宣传部新班子的领导分工安排之下,我承担起了多项重要工作。其中,继续主持公司发展史的编纂工作是我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一工作意义深远,承载着梳理与传承公司发展历程的重任。同时,我还被安排参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宣传等各类文宣相关事务当中,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塑造和传播公司的优秀文化与良好形象。另外,还要求我参与企业文化总体规划的拟定和公司搬迁项目中的企业文化专业组的工作。并且,在公司党委重大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中,我也要持续发挥自身作用,贡献微薄力量。

企业精神,宛如那股无形却极具感召力的力量,如同明亮的灯塔,引领着全体员工在前行的道路上奋勇迈进;企业文化,则恰似一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磁石,以其柔和而强大的吸引力,悄然凝聚着企业的向心力。作为中国军事工业领域拥有百年深厚底蕴的老牌企业,军工精神无疑是支撑企业发展的灵魂脊梁,军工文化更是一座蕴含着无尽价值、仿佛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富矿。

在这一过程中,我肩负的核心职责,便是用心、细致地构建起一套完善且全面的企业文化体系。期望借此,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一般,将企业组织内的思想力汇聚起来,进而激发源源不断的强大行动力。

考虑到当下机构调整这一实际情形,我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去审视发展史编纂工作的定位。在心底,也在深入地思考如何巧妙、妥善地协调新增的各项工作。其中,关键要点在于,要如同将种子小心地埋入肥沃土壤一般,把发展史编纂工作深度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当中,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探索并构建起一套长效且稳固的企业文化发展机制。

8月,成功竞得公司位于谢家湾老厂区1050亩土地的华润置地(重庆)有限公司,计划在此展开房地产开发项目。此后,华润置地的工作人员专程前往建设集团党委,表达了合作意向。据介绍,此次项目作为华润集团在重庆落地的首个开发项目,他们期望通过深度挖掘开发地块的历史底蕴,来为项目赋能,推动销售。为此,华润方面提出,希望能与建设集团携手合作,共同出版一本聚焦建设历史的书籍。他们还介绍到,华润集团在上海、成都开展首个项目时,均采用了出版相关书籍的策略,并且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经公司党官员指示,由我代表建设集团,负责接待华润方面,并就此次合作的具体细节展开深入协商。

在宣传部会议室,我就华润置地项目与华润方面交流了两次,听了我介绍建设的历史和对企业文化开发的一些见解后,来人当即力邀我加入创作项目组。

11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针对处于破产重组进程中的公司,对其班子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相应调整。新任党官员于16日召集党群系统领导召开会议,会上谈及了公司党委全新的工作思路。在讨论到公司发展史编纂工作时,党委领导指出,原计划本届公司发展史编纂的时间断限设定在1991年至2005年。然而,公司军民分立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为2007年,且目前正处于实施企业退城进郊整体搬迁的阶段,公司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倘若按照原方案执行,极有可能导致重大历史事件的分割,同时也不利于后续公司发展史的续写工作。故而提出,是否能够将时间断限至少延伸至公司军民分立改革完成之时,若能在搬迁完成后进行确定则更为理想。此番将公司在JLP区谢家湾的历史完整梳理确定,下次便可从BN区花溪工业园新厂区开启新的篇章。同时,党委领导要求我拟定一个方案上报以供研究。

不得不说,党官员的这一思路极具前瞻性,与公司的历史及现实状况高度契合。但与此同时,这也引出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原本按照原编纂方案,截止到2005年的资料收集工作已基本结束,目前正逐步进入原始资料的汇编阶段。新领导的这一指示,无疑将对原有的编纂方案造成全面的冲击。当前实际情况是,公司的退城进郊整体搬迁计划预计要到后年方能完成,将其纳入本届厂史编纂范畴确实存在现实困难。即便仅将时间断限延伸至完成军民分立改革的2007年,那么2006年至2007年这两年期间的资料也需重新进行收集,如此一来,公司发展史的出版时间势必又要向后推迟,这无疑给相关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不过,史志的编纂应该充分照顾历史的延续性,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历史记录的阶段完整,经过多方请教市区的地方志专家并再三权衡后,我着手对原编纂方案进行了调整。于11月底向公司党委上报了将公司发展史时间断限延伸至2007年;出版时间延伸至2010年的调整方案,并在12月11日的党委办公会上获得通过。12月24日,以党委宣传部名义向基层党支部下发了通知,补充收集各单位2006—2007年的公司发展史原始资料。

2007年至2008年,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被公司党政办公室抽调参加了公司职代会写作组,主笔了这两年党官员职代会讲话稿的起草。

2008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了半个中国,重庆主城区相隔16年后再次下雪。在这个寒冷的冬季,CQ市科学技术协会来函,要求公司为正在编纂的《重庆科技志》提供“汽车、摩托车行业”科技编目中建设集团的相关资料,公司党委指定由我牵头办理。我按来函要求和史志的体例、规范,在技术中心、摩托车成车公司、ATV公司、空调公司等单位协助下,完成了总编,并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核后,于2月29日报CQ市科学技术协会。

同年1月,承蒙华润置地项目组的多次诚挚邀约,他们特意在直港大道的红袖添香餐厅精心设宴,热情款待于我。当日,华润方面的写作团队有四位成员,还有一位领导出席了此次宴会。席间,主笔小康缓缓介绍了以建设厂原址那深厚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素材,意图追溯中国工业文明发展轨迹的创作构想,言语间满是对这一主题的热忱与期待。

几杯白酒下肚,我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不由自主地分享起自己对建设厂悠久历史的一些研究心得与体会。此时,只见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筷子,带着几分敬重与专注,毕恭毕敬地拿出笔记本,认真细致地记录着我说的每一句话。待到宴会结束,大家起身告辞之时,他们均由衷感慨此次相聚相见恨晚,言谈之中也满含着对双方未来合作的殷切期待。

2月,华润方面送来合作方案征求意见,我们在公司小会议室逐条进行了交流。晚上下班后,意犹未尽的华润方又在直港大道的知味村餐厅设宴答谢。这次到场的人除参加下午交流的由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主任领衔的创作团队外,还打电话叫来2个来自深圳的由华润签约合作出书的广告公司的创作人员参加。席间的讨论很热烈,他们尊称我为前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抢着提问,我逐一解答。对他们提出的邀请我加入创作团队并在出版时参与署名的承诺,我表达了谨慎的同意。到晚上11点钟餐厅要打烊了,他们才依依不舍的散席,纷纷表示时间太短。那个文质彬彬的主任表态:下次交流时先喝下午茶,时间安排充裕一些。2月底,华润置地送来《时光回忆录》策划方案,约定其中关于建设厂历史和地域文化的“沧海桑田”部分由我撰稿。我于3月10日将我撰写的稿子交华润置地的小徐。

2008年2月15日下午,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在党政办主任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我的办公室视察。总经理认真听取了我对企事业文化重点工作的汇报,对公司发展史编纂的进展情况也做了简要了解。交谈间,总经理突然提及,在头一天的总经理办公会上,公司作出了一项决策:“整合公司的档案系统,筹备新成立一个行政三级机构——建设档案馆”。他表示,人力资源部此刻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调研并拟定方案,随即向我询问:“对于公司五大档案的整合,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我着实感到有些意外,毕竟此事来得太过突然,自己此前也从未深入研究过,一时之间,实在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便如实相告。总经理见状,和颜悦色地说道:“不着急。”随后,他郑重指示:“在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发展史编纂工作的同时,你要合理安排时间,思考一下档案馆的组建与档案整合事宜。”

2月29日,公司党委收到中共CQ市委宣传部的文件。文件内容显示,市委宣传部计划组织重庆润视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投资拍摄一部名为《潮起两江》的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旨在展现军工企业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是“五个一”工程的重要项目。文件要求建设、长安、嘉陵、望江这四家重庆大型军工企业选派人员参与。之后,党官员批转了该文件,并指定由我代表建设集团参与该剧组的相关工作。

3月3日,在公司搬迁工作的例行会议上,经讨论确定由我担任搬迁项目企业文化分项目组组长。

3月5日,我按通知前往CQ市委宣传部,参加了关于《潮起两江》的研讨会。会议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主持,参会人员包括重庆润视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女导演、剧本编剧等创作人员,市委宣传部相关处室领导,重庆电视台相关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重庆大学、工商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建设、长安、嘉陵、望江四大家军工厂的宣传部领导。会上,各方围绕电视剧创作的思路、框架、故事情节、人物设置等展开了深入探讨。3月8日,峨眉电影制片厂的苗导演(兼编剧)、重庆电视台音乐总监等剧组一行六人来公司参观采访,我全程陪同接待。

从20日至27日,我参与到公司精心筹备的“纪念毛主席视察建设厂50周年横渡长江活动”当中。在此期间,我主要负责公司领导致辞以及上级领导致辞的起草工作,期望能以诚挚的文字,传递活动的重要意义与美好愿景。28日,这场备受瞩目的纪念活动于长江边的建设码头盛大举行。当日,我承担起接待重庆相关媒体记者的任务,力求为记者朋友们提供周到服务,助力他们更好地记录和报道此次活动,让活动的精彩与意义得以广泛传播。

四月伊始,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重庆晨报《城市记忆》版面朱记者的专访。在朱记者随后发表的《毛泽东举起建设厂步枪》一文中,她引用采访公司相关部门领导中的话“建设活字典”来形容我。这篇报道一经刊出,在公司内外都引发了颇为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间来到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相继开展,抗战兵工历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众多媒体纷纷将目光投向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也多次收到媒体的采访邀约,有机会向广大读者分享那些珍贵的抗战兵工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