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俞纾冉整日东游西荡。恰逢春日,她给自己制定了短途旅行计划——她要在这段闲暇时间,逛遍BJ所有的旅游景点。她首先去的是玉渊潭公园。每年三月,玉渊潭都要举行樱花节,但她从未去过,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她打算去凑凑热闹。她头戴粉色花环戴,手中还拿着一串老北京糖葫芦,边吃边逛不亦乐乎。她沉醉于眼前的樱花烂漫中渐渐忘却了一地鸡毛的生活。翠绿色的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湖面上的成双成对的鸳鸯自由自在地游动着。时间好像静止了。游客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俞纾冉的嘴角也频频上扬。
除了玉渊潭的浪漫,南锣鼓巷和后海也是俞纾冉心向往之的地方。她总说即使自己身处BJ,但只要到了南锣鼓巷也能体会一种游客的心情。所以,即使他们光顾过这两个地方很多次,她还是怀着激动与喜悦再一次来到这里。南锣鼓巷里游客熙来攘往,世界各地的游客徜徉在这条古老的街巷,俞纾冉愉快地行走在人群中,虽然她形单影只却并不觉得孤独。她乐此不疲地从一家店逛到另一家店甚至都忘记了时间。看到喜欢的东西,只要价格合适,她就会愉快地买下来,仿佛她真的成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似的。那天,她为了品尝她最爱的红豆酸奶,在文宇奶酪的店外足足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她就这样一个人走走停停,吃吃喝喝,不亦乐乎。
俞纾冉每次去逛南锣鼓巷,都会顺道儿逛一逛后海。这次也不例外。说来也奇怪,她每次到后海都是已近黄昏。可以说她对后海的回忆都是暮色将近时的人来人往和灯火阑珊时的喧嚣热闹。她喜欢站在银锭桥上眺望两岸风光——酒吧灯光闪烁,湖面流光溢彩,旅人悠闲漫步。眼前的景象让她感觉放松惬意。她顺着岸边边走边看,突然一家酒吧里传来的歌声吸引了她。她停住了脚步。她并没有走进去,只是站在对面,靠着湖边的乳白色的围栏,出神地朝里张望,偶尔她会跟着里面的歌手哼唱几句,内心无比舒畅。
俞纾冉的短途旅行计划进行的很顺利,她每天都在旅途中几乎忘掉了自我,也忘掉了生活。当计划执行到尾声的时候,她发现郊外的有些景点,她并未踏足。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些景点距市区较远,她独自一人去有些害怕,所以干脆放弃。她把那些远的景点留给了她与陈彦共同的旅行计划。然而,这份计划最终并未完全执行。一直到她离开BJ时为止,他们去的最远的景点也只有市郊的龙庆峡。
旅行计划打了折扣以后,她很快变逛完了北京城。于是,她把剩下的时光,全部消磨在了国家图书馆。后来,她成了国家图书馆的常客,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去那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她离开BJ为止。国家图书馆对俞纾冉而言就像一个精神宝藏,那里负一层的欧美文学区里摆放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名著,书架上玲琅满目的书籍俞纾冉都如数家珍。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去海淀图书大厦淘书,国家图书馆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家园。她遨游在书海中,将生活阻隔在精神之外。在那里她阅读了大量书籍——从《荒原狼》、《玻璃球游戏》、到《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再到《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再到《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如是说》;从文学到哲学、从爱情到人生,她无不涉猎。也是从那时起她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只留给这些名家巨匠以及他们书中的人物中。从他们的世界里,她了解了人生与生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多年后她才恍然,自己当时对这些书籍的理解只停留在粗浅的认知上,因为她的人生那时候还仅仅是一张白纸。一个毫无人生阅历与生活体验的人是很难真正理解严肃文学中深意的。那时候的阅读更像是思想启蒙,朦朦胧胧中她好像获得了什么,又好像一无所获。但她对文学的酷爱与沉醉从未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