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马文甲
- 1000字
- 2021-01-05 16:05:48
第五节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
由于动态能力难以测度,因此关于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非常基础的层面。研究认为,动态能力并不是单独形成的,学者从知识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组织学习积极影响动态能力的作用。那些实时的、能跟随表现环境变化的新知识对动态能力的形成能产生主要影响,组织现有知识的作用则相对较小(Eisenhardt & Martin,2000),而新生知识和技术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组织的内部学习(Kelly & Amburgey,1991),所以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素(Zahra et al.,1999)。佐洛和温特(2002)通过对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给出了动态能力的定义,动态能力是组织集体的学习,这样的整体性学习能形成或是革新组织的经营常规,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塞佩达和维拉(Vera,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探索了知识、学习和动态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他们认为,组织经过系统地学习、创造新知识以及传递新知识到整个组织层面并制度化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尼乐森(Nelson)和温特(1982)认为,知识学习能不断带动建立、完善组织的经营惯例,这一进程对动态能力的形成和进化有显著促进作用。蒂斯等(1997)在论述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时也强调了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组织学习开展的基础是知识,组织通过学习能够催生、创造出新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恰恰是组织动态能力得以进化、提高的核心作用元素,同时也是动态能力提升的实际体现(董俊武等,2004;魏江、焦豪,2008;曾萍、蓝海林,2009)。
另外,部分研究以过程角度为基础研究了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之间的直接关系。艾森哈特和马丁(2000)对组织学习的过程对动态能力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他们认为知识编码、尝试错误(小失败)、反复实践、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企业所处市场机制的异同都会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产生促进或妨碍作用。佐洛和温特(2002)提出动态能力的形成源于经验性学习过程和认知性学习过程的共同作用,其中经验性学习的过程相对被动,认知性学习过程则涉及知识编码与知识澄清的相对深度。
如上所述,研究学者大多以知识基础为切入角度研究了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达成了组织学习能对动态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共识。然而,这些已有研究都只是简单的关系推理,而并没有揭开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难以测度动态能力、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两者之间内在作用路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