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马文甲
- 1128字
- 2021-01-05 16:05:48
第三节 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
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使研究学者们将研究焦点对准了企业能力,研究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开展开放式创新。最初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吸收能力、知识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等。随着有关企业能力问题研究的加深以及相关企业实践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企业在进行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而没有某种特定的普通企业能力能够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研究更高等级的企业能力来应对这一问题,而动态能力的概念则正好符合这种高层次的能力(Christensen,2006;Helfat et al.,2007;Lichtenthaler & Lichtenthaler,2009)。通过对动态能力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者认为,企业进行持续的创新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具有支撑作用(Adams & Lamont,2003;Nielsen,2006)。因此,不断有学者开始关注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
有些学者强调了关于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推动作用,尼尔森(Nielsen,2006)认为,企业知识的变化会引起组织动态能力的变化,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对企业构建动态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并能够推动动态能力的发展。如果企业具备高水平的动态能力的必要前提是企业拥有进行持续创新的动力,比如组织革新的动力(贺小刚等,2006),而开放式创新恰恰能够满足企业的这一创新动力需求。蒂斯(2007)通过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框架主要分析的是供应商、顾客和政府机构等商业生态系统而并不是某个行业,这一观点与切萨布鲁夫(2003)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的广度相符。动态能力具有情景依赖性(Teece,2007),而环境的情境正是开放式创新所强调的(Chesbrough,2006)。产品更新、建立联盟和企业并购都是企业更新、重组企业资源的方式(Eisenhardt & Martin,2000),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部分学者研究了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依赖性。利希滕塔勒U.(2008a)对欧洲154个大中型企业集团进行了问卷调查,他提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开展要以企业拥有的动态能力为依托,在创新的过程中开发出新技术,进而实现技术层面的管理;利希滕塔勒U.在2009年的研究是以知识论点为基础展开的,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进行内外部知识管理的知识能力实际上是一种二维的动态能力。海尔菲等(2007)认为,企业应具备一种发展适应性,即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利用动态能力更好地创造、扩展、更新其资源库以达到持续生存的目的。
动态能力和开放式创新都属于前沿研究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能力和开放式创新的相互作用,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则更少,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处于早期的探索性阶段。
因此,在现有的研究阶段应更多地集中注意力于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上,并尽量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深化作用机理和路径方面的研究分析,而且两者的实证测量相对复杂,所以不必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