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坚持生财之道在于“和气”两字,因此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找钱匣子。这种先算人际关系再算钱的方式是胡雪岩经商的智慧之一。
多年的商场摸爬滚打,使胡雪岩形成一种“谦和”的耐性。他善于利用自己的这一耐性,在经商的一切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和气”的作用。
要成大事,先要学会做人;而会做人,就能于交往中积累人脉资源。若能做到圆通有术,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上不得罪于达官贵人,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行得方圆之道,人脉大树枝繁叶茂。那么一定能成大事。
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中立稳脚跟,在两业上红极一时。纵观他的一生,其成功之处可归结在为人处世上,他能在乱世之中,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如何积累人脉资源,并利用它为自己的商业铺路。所以,他坚持“眼光要放远些,在目前留些交情,将来才会有见面的余地”。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往往被碰得头破血流。相反,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过于圆滑,有时也会众叛亲离。一个人如果只一味想出人头地,而不懂得委曲求全,到头来想伸反而伸不成,不愿屈也得屈。胡雪岩正是一个“方圆”之士,能屈之人。
在胡雪岩看来,水往低处流,人却是往高处走的。人本来和自然万物有所不同,总不能水取下泄之势,人也随其自然,不求向上和前进。正如胡雪岩所说:“事情就是人做出来的,不通之处,总要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
胡雪岩所用的手段,不外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的路”。
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
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深得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之个中三昧。因而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便不难理解了。
圓能打通关节,使你走出困境。
胡雪岩押运洋枪,由沪去浙,便遇到了事关旧朋新知以后的出路及彼此间以后关系的事。
奉来,在上海购买的这批洋枪,需要松江漕帮协助运到浙江地面。可是人到松江,却发现麻烦极大。
松江魏老头子的旧好俞武成,已经和太平军方面将领的赖汉英接上关素,一切布置停当,只等这批军火从海上启运,一人内河,就动手截留。魏乏士子也答应到时有所照应。
胡雪岩来拜访两面朋友,才知大水冲了龙王庙,情势十分尴尬。
胡雪岩见此光景,颇为不安。心里也在打算:如果俞武成不是他的“同参弟兄”,事情就好办。若是这批军火,不是落到太平军手里,事情也好办。此刻既是投鼠忌器,又不能轻易松手,搞成了软硬都难着力的局面,连他都觉得一时难有善策。
松江魏老头子决定断了与俞武成的交情,帮助胡雪岩渡过这一难关,阻止俞武成动手。
到了这种毁约反目的关口,虽事出无奈,却也无可挽回了。胡雪岩却“灵光一闪”,要把这一切下去就会拦腰截断的老交情摆平了,抚圆了,继续维系下去,彼此谁也不伤和气。
胡雪岩的如意妙计,便是搬出俞武成九十岁的老娘俞三婆婆,让她硬压俞武成撒手让步。这也是无奈中的一招,若能说动俞三婆婆出面千预,俞武成就不敢不依。这么一做,也就不至于使魏师爷过于为难。
然而,那俞三婆婆却是个厉害角色。她在胡雪岩面前装聋作哑,小想带胡雪岩这个忙。
因为如此,胡雪岩越发不敢大意,要言不烦地叙明来意,一方面表示不愿使松江漕帮为难,开脱了老太爷的窘境,一方面又表示不愿请兵护运,怕跟俞武成发生冲突,伤了江湖的义气。
这番话真如俗语所说“绵里针”,表面极软,骨子里大有讲究。俞三婆婆到底是老江湖,熟悉世面,听胡雪岩说到“不愿请兵护运”这句话,暗地里实为吃惊。话里等于指责俞武成抢劫军械,这是比强盗还重的罪名,认起真来,灭门有余。
面对如此利害关系,俞三婆婆装出气得不得了的样子,回头拄一拄拐杖,厉声吩咐俞少武赶快多派人把他那糊涂老子找回来!
不管她是真的动气,还是有意做作,来客都大感不安。胡雪岩急忙相劝,说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他们也是道听途说,事情还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于敌友不分。他们的来意,是想请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一保平安。
听得这一说,俞三婆婆的脸色和缓了,说此事武成理当效劳。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俞武成客居异地,手下的兄弟都不在,虽然出头来主持,无非因人成事。上山容易下山难,看来不是凭一句话就可以罢平的。
事情相当麻烦,俞武成为本帮兄弟的生计考虑,急于谋个出路,以致身不由己,受到挟制势若骑虎。萝卜只有吃一节剥一节的,好在最难的一节——和俞武成拉近关系——已经安然走过,已经不虑骑虎的人策虎来追了。胡雪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骑虎的人安然下了虎背。
凭胡雪岩的脑筋、实力和关系,这一点倒不算太难伏虎,让恶虎归顺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胡雪岩在商业上的总原则是帮官军打太平军,天下早一日安宁,商业早一日昌盛。这批军火本来也正是按此原则下着手去做的,遇到了麻烦,也正好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解决办法。
可真是一窍通而百窍通了。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谋划劫持军械的江湖头目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报请官府,发给这批人三个月粮饷,保证不诱降(不先降后杀),事成后编队移地驻防。胡雪岩还自己先拿出一万两银产来补润。
既然生路有了,谁又何苦硬往死路上走?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胡雪岩处理事情,不到山穷水尽之时,决不放弃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为了能够达到平和圆满,也决不过于姑息迁就。原则是要有的,见机行事也是很必要。这又是胡雪岩的一种“圆”。
假定只是魏师爷卖了人情,与俞武成闹翻,那么运枪的事情也是可以办成的,以后的局面却会就此一塌再塌,变成处处掣肘,事事放不开。所以魏师爷的人情可感,却不能那么便宜地买了就算了。俞武成那里稍有不同,在那里本来没有人情却必须做人情,做成人情的方法无非是同生死、共患难。帮对方考虑周到了,难题解决了,自己的事情也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可谓天衣无缝。
“圆”既表现在“使活”上,又表现在“灵活”上。治损不致残的处世原则。典型地表现了胡雪岩的这一态度。胡雪岩有一条原则总是恪守不渝的,那就是:总要给对方留个台阶,留个后路。最后的认识总是大体相同的:治我损我,拆我的烂污,那是行不通的,甚至应该让你没有好下场,但是只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饭总是大家一起吃的。
再比如胡雪岩的朋友郁四因听信家人叨扰,把水晶阿七赶出后,阿七旧情萌发,居然又去纠缠青梅竹马的旧好陈世龙。陈世龙已经有了阿珠,并且心思贞定,立意要干一番事业,以不负师父、妻子和岳丈岳母的期望,岂有对阿七松口之理?
这种局面让陈世龙烦心,让阿七酸心,让郁四灰心。
胡雪岩却想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办法:“船并老码头。”
阿七和郁四的感情毕竟有了几年,不是那么容易断的。只有阿七重新回去了,才能平抚郁四颓丧懊恼的心。这件事做完了,阿七给陈世龙带来的麻烦自然也就没有了。
不过这事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能否把郁四和阿七分头说拢。这就显出胡雪岩对人心人情的体悟透彻来。
到了聚成钱庄,胡雪岩的第一句话就是责问阿七到底怎么回事?
郁四面对胡雪岩,只是一个劲摇头叹息。通过察言观色,迂回试探,胡雪岩看出郁四心里还眷恋着阿七,盼着她能够回来,可是他又怕阿七心里有气,不给面子。胡雪岩把郁四的心理摸透以后,主意也就有了。他向郁四打下保票一定帮他把阿七弄回来!
胡雪岩说到做到。他回头找到阿七,摆出为她打抱不平的神态,狠狠地责备郁四无情无义,得福不知,一下赢得阿七的信任。阿七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胡雪岩倾诉自己的委屈。胡雪岩一言不发地听完她的一腔怨言,也就把她真正的心意探清楚了。她嘴上虽然怨恨郁四,其实心里一直摆脱不掉郁四的影子,这么一来,胡雪岩便有十足的信心促使两人重归于好了。结果自然是春风化雷雨。
这是胡雪岩圓融的“融”,方方面面都皆大欢喜。
胡雪岩的处世态度,外圆内方,决定着他总要想方设法使事情完美无憾,使自己有后路可走。
胡雪岩是事业型的,能毫无羁绊地发展出这种圆世态度来。这种态度,开宗明义就是先要生存,后要过好,然后再培养出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温暖来。因为没有什么固定原则,故而表现为通、活、融、满,屈伸自如。胡雪岩对方与面、屈与伸的掌握与运用,使他成为红极一时的大商贾。
成功语录:眼光要放远些,在目前留些交情,将来才有见面余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