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在线阅读
会员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李伟民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62.5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5 19:26:28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系国内莎学研究领域全面、系统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传播、翻译、改编、演出的莎学论著。研究紧扣20世纪中外文学影响中的重要个案:莎剧的变形与变异,从文本改编与舞台结合角度观照中国舞台上的话剧莎剧与戏曲莎剧的美学特点,考察莎剧与中国戏剧在写实与写意不同审美原理作用下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从影响、变形、变异的角度研究莎剧的接受与传播,有别于单纯的文本研究,通过莎剧中国化改编,厘清中西方戏剧观念在交融与碰撞中,显示出来的不同表演形式和美学呈现方式。通过对话剧、戏曲改编莎剧的研究,彰显中国莎学在世界莎学研究领域的民族特色,期望以“他山之石,功成东方之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体系。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伟民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注重礼乐精神对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立足传世文献,并充分利用简帛文献,部分还原了周代礼乐仪式流程。通过微观再现“演诗”艺术形态系统阐释了“文言”与“意象”、“乐言情”与“诗言志”、“演诗”与“乐德”观、“经世致用”等有着内在联系的儒家文艺思想命题,同时适当关注了道家文艺思想、美学思想,探讨了“不言”“真德”“大美”等重要命题,从而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诸子时代文艺思想的整体架构。
    杨隽文学22万字
  • 会员
    《楚辞》是承载丰富的中国远古人类文化资源的经典诗歌文本。本书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跨学科视角,以《楚辞》的文化英译为取向,分析其英译的历史状况和发展势态;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楚辞》各经典译本的整体翻译面貌,思考译者主体性对《楚辞》英译的影响;探索《楚辞》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的表层物质系统、中层技术系统和深层社会意识系统的文化价值在翻译中的整体开采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质、翻译
    张娴文学16.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文艺批评理论探讨与小说文本分析相结合,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探讨他如何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创新。纳博科夫的创作,既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又是为表现后现代社会人类经验而进行的艺术创新,实现了深刻的思想意义与创新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刘文霞文学19.7万字
  • 会员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地图上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本书立意发掘其文学性、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内容,从翻译文学之镜中窥见抗战文学及社团文学被遮蔽的一些属性。同时,突破“启蒙/救亡”的阐释体系,展示出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以及抗战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与本真面貌。
    熊辉等文学22.6万字
  • 会员
    本书所说“史传”,是用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所说的“史传”概念,指先秦至晋宋(即《文心雕龙》论述到)的史书,包括《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传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史传本身就是文学。史传是文学,首先是一种观念的认同,也就是早期人们对史学与文学同类、同体关系的一种认知。同时,史传蕴含着文学的性质、特点和韵味。其二,史
    邓裕华文学24.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唐代德宗朝主要是贞元时期(785-805)的诗人、诗作、诗风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了从大历进入贞元的江南诗人群、李益和卢纶,创作期主要在贞元的台阁诗人群、孟郊和欧阳詹,以韩愈、张籍、元稹、刘禹锡等为代表的青年士子群的诗歌创作情况。本书对贞元诗坛既有横向的点的聚焦,亦有纵向的面的梳理,以期有理有据地呈现贞元诗坛特定的诗史地位和价值。
    刘丽华文学24万字
  • 会员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
    朱瑞青文学6.9万字
  • 会员
    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类型小说概念,即“人文幻想小说”。把人文幻想小说从科幻小说中分离出来,以显示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全书架构以近现代人文幻想小说的发展史为经,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为纬,深入论述了人文幻想小说的概念,表现特征,历史演变。从中西方幻想文学史发展中分析人文幻想小说的历史地位,证明人文幻想小说比科幻小说的历史更悠久,其独立的存在不应被后起的科幻小说所遮蔽。深入发掘近现代人文幻想小说存在的
    马云文学19.8万字
  • 会员
    古代的京都不仅是“天子之所居”和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学术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学的空间和地图上占据最核心的位置。长安和洛阳在唐代被视为“东西帝王宅”,亦被唐人惯称为“两都”或“两京”。作为唐代文人最集中的活动场域,兼具地域、城市及帝都多重文化的特殊属性,两京对唐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因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和在唐代政治地位的差异,长安和洛阳相应生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京城文化,唐代诗歌对其亦有
    洪迎华文学27.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