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从“错误”到“有罪”:对文学中“罪”的观念考察
更新时间:2024-05-17 16:26:30 最新章节:第11章 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文学中的“罪”的问题。“罪”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古老话题,也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作为人类“善”的对立面,“罪”与“恶”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规定着人自身的边界。本书关注的问题是,“两希”传统作为西方文学的发源地,在“两希”文化的融合中,从文学的角度看,古希腊的“错误”是如何“演变”为基督教意义上的“罪”的?也即是说,希腊文化语境中人与宙斯的分离如何与希伯来文化语境中人与上帝的合一相统一?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在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诗人和城邦公民是如何在实践中将一种对“罪”的伦理看法逐渐“变为”一种宗教看法的?与之相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罪错”更多强调良心谴责,对“罪”的追究不像西方那样偏重于灵魂的“负罪”式忏悔,而是注重一种功能性的对“罪”的消弭,其目的不是“负罪”,而是“减罪”,从而获得心灵的安稳。本书将以中西方各时段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罪”的书写来加以对比分析研究,试图借此构建起文学中关于“罪”的观念史。
品牌:武汉市弦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架时间:2024-02-01 00:00:0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武汉市弦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论”奠定基础。文学23.7万字
- 会员与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曲在域外的译介与传播相比,中国古代散文的域外译介较少系统研究。本书在以法语为载体的文化系统中,考察中国古代散文1919—2019年间在法国的范畴界定、文本选择、接受阐释和传播效果等基本情况,分析复杂译介与传播现象之间的关系,探究百年间其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功能特征和运作机制,以及从政治到审美、从边缘到热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文学17.2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与传世之审美形态互相对比,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第二部分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探寻仪式表意体系的独特之处,并与早期文论的言语表意系统相比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上古礼制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上古礼制在早期文论形成文学16.7万字
- 会员吴芳吉(1896—1932)是20世纪初期的著名诗人,其所开创的“白屋诗”独树一帜备受瞩目。本书以中西文化交汇的变动时代为论述背景,以理学的现代传承为切入点,梳理了儒学对吴芳吉文化观念与诗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作者运用文化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还原了吴芳吉的“儒者”身份,呈现了文化重建过程中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复杂关联。本书既有专题人物研究的深度,又有折射文化转型的广度,为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文学20万字
- 会员非洲英语流散文学可以分为本土流散文学、殖民流散文学和异邦流散文学三大谱系。本土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呈现为破碎的、不完整的状态,异邦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遭到严重的压制与扭曲,殖民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更多的殖民性和侵略性。这三大流散文学谱系中的主体性都必须进行重构。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重构是恢复人的尊严的一种努力,是探索个人之路、民族之路、国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种努力。文学20.4万字
- 会员清代中叶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绿野仙踪》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郑振铎先生将其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认为“皆为前无古人之作”,赞其“比《儒林》涉及的范围更广,描写社会的黑暗面比《外史》更深刻,而其技巧与笔力也更泼辣”。《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主要生活在河南、陕西等地,其语言全面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整体面貌中。副词作为虚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内部不均衡,个性强于共性,需要做整体研文学22.6万字